天龙山游石窟

灵隐大师

<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过天龙山石窟,虽然面目全非,石刻造像被盗、风化严重,但古老的艺术遗存吸引着无数人向往。遇驴友同行,欣然赴约。</p><p class="ql-block">坐景区公交进入天龙山腹地,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盘山高架桥。完美的在山间梯田坡道上,架起几座高架桥,既不占用太多土地,又可以缓冲坡度,让车辆上下速度大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高架桥在同一个山坳或山头曲折蜿蜒,盘亘回旋,天堑变通途,又更像一座艺术品,高架在山间,出入于云雾缭绕之中,让坐在车里的人,如入仙境,飘然若仙。许多自驾游的驴友,更是停车欣赏,狂拍美照,心情更是陡然放空,进入无我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交车直达山顶,自高处往下走,省了不少爬山的辛苦。进得山顶景区大门,就开始沿石阶向下,郁郁葱葱的高大植被,铺满山坡,第一个景点,是五代十国时期北齐皇帝高欢于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在此修建的避暑行宫遗址上修建的观景楼,他下令开始开凿石窟。至北齐在位时期(公元550-577年)进一步扩建,天龙寺和石窟群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景点是白龙祠‌。该建筑位于天龙山石窟附近,始建于明代,采用石构建筑风格,殿前檐使用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白龙祠内原供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现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坐像。</p> <p class="ql-block">白龙祠旁边的方形石门,额上题“龙潭灵泽”石刻,是天龙山八景之一。洞里边是一个古老的泉水,有小门与白龙祠相通。传说千百年来,泉水丰盈,不涨不落,不随外界天气旱涝变化,常年不变,是天龙山石窟各寺庙的主要吃水源泉。</p> <p class="ql-block">白龙祠左边崖壁上的“宝藏”二字,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傅山墨宝。“清虚静泰”不知是谁的笔迹,可能为后世文人雅士所题。</p> <p class="ql-block">白龙祠右边石壁上,有民国时期山西总督、土皇帝阎锡山亲笔题写的“推爱济众”四个大字,不失一代枭雄风范。</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阎锡山的题词,还有抗日名将冯玉祥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从白龙祠右边的栈道上下来,就来到了天龙山最核心的景点:第九窟“漫山阁”,是西峰石窟群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石刻。漫山阁为阁楼式建筑,倚山而建,分三层将整个石窟罩着,上层为弥勒佛坐像高8.8米,下层为三大士:中间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高9米,右手骑象文殊菩萨,左手骑狮普贤菩萨。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璎珞细节历历可见,衣带飘逸楚楚带风,莲花宝座须弥束腰,白象青狮气势威猛。既有印度佛教造像的印记,又有中国早期佛教造像逐渐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还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这些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造像,以写实逼真,</span>“小而精”著称,圆雕造像融合印度佛像的典雅柔和与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线条,形成“天龙山式样”,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佛是一座山,山是一个佛。</p> <p class="ql-block">整个石窟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窟坐北朝南为主,分</span>西峰石窟和东峰两大部分,主要有东魏(第2、3窟)、北齐(第1、10、16窟)、隋(第8窟)、唐(15窟),第9窟为最大唐代杰作,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坐像高8.8米,下层十一面观音立像高9米。‌以下是西峰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东西石窟群中间有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乐道”题刻。两个石窟群石刻造像盗损严重,一部分是上世纪20年代,在日本人的纵恿唆使下,大量佛头、佛像被当地不法之徒凿掉,流失海外。另一部分是文革时期破四旧,将残存造像和部分附属雕刻、题记、石碑和庙宇建筑损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下是东峰石窟群。</span></p> <p class="ql-block">从石窟群下来,随栈道引导,到达天龙寺。山门已经不见踪迹,现在的大门是原来的天王殿,门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天王坐像,虽已面目全非,残破不堪,但仍然可见高大威猛的气势。天龙寺始建于北齐,清代曾改为圣寿寺,开发景区后又改为天龙寺。</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一座“无不感应”牌坊,为现代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门前的一株蟠龙松树,无顶,整个树冠几乎是平铺的一个大大的蒲团,树冠覆盖面积达200多平米,足足有三分地。听以前来过的人介绍,照片里看到的支撑钢架,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全然是自然平铺,树稍略微下垂。每到炎炎夏日,树荫下丝丝微风,清凉舒爽,为无数人遮风避雨,乘凉避暑。</p> <p class="ql-block">进了寺门,两边是四大天王塑像,怒目圆睁,手持降魔法器,你走每一步,都可以感觉四大天王都齐刷刷注视着你,令人心生敬畏。若有作奸犯科及伪忠善者,必感觉如芒在背,令人心惊胆战。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的基本教义,皆是劝人弃恶从善,在人世间凡做任何事情,都要记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违背道德,违背良心,即为违背天道,皆会受到惩罚。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官府法律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进得山门,第一进院左有普贤殿,廊下有关羽像。右有文殊殿,廊下有韦陀像。</p> <p class="ql-block">主殿是药师殿,供奉药师佛,左右两边是十二药叉神将。</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主殿是大雄宝殿,供奉从山下崇福寺迁来的殿宇和三世佛,里面有大面积的壁画。殿前台阶下,左右各有一座碑亭,古朴素雅,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的高台上还有两进院落,依山而建,均为现代仿古建筑。隔壁是其他寺庙遗址,高大的石柱,粗犷的牌坊夹石,还有其他的石质建筑构件散布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这个石雕墓塔。墓塔是覆钵型宝塔,整体石雕,石质一样,分部垒砌,安放在砖石底座上。塔的第一层为底座,是束腰须弥座;第二层为覆钵塔身,三块石头套装而成,中间有门,中空,一般在此供奉大和尚的骨灰或舍利;第三层为七层相轮,意为佛法无边,有的是五层相轮,有的是十三层相轮;第四层为伞盖,护佑塔身;第五层为塔刹,一般的是宝葫芦,可这个塔刹是宝葫芦下还有十字形荷叶架鼓造型,镇压全塔,起稳固作用。如果是大型宝塔,顶部的葫芦里必有宝物,或钱币,或珠宝,或经书,或舍利子,与地宫里的宝物相近,起祈福、供奉、崇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旅程结束的地方,有一座国宝馆,里边展出的,是从国外追缴回来的天龙山石窟遗失的佛头和石刻,还有部分考古发掘出来的精美佛头、石刻,让参观的人,欣赏国宝,牢记国耻,奋发有为。文物保护,任重道远,追缴国宝,万分艰难,但最为国人,都应鼎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