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人喜欢就辩解,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被人带了节奏。很多情况下,根本没必要跟某些人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万一跟带着垃圾能量的人乱急,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样的事情,历史上有孔子关于的“三季人”典故,堪称跨越千年的认知智慧范本。</p><p class="ql-block">相传孔子的弟子,曾与一访客争论“一年有几季”,访客坚称“一年只有三季”,弟子则据理力争“实为四季”,二人争执不下,便请孔子评判。</p><p class="ql-block">孔子凝视访客片刻,竟认同“一年三季”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待访客离去,弟子不解追问,孔子才缓缓道来:“此人一身绿衣,乃田间蚱蜢所化,春生秋死,终其一生未见冬季。你与他争论‘四季’,他既无冬季的认知经验,又何来理解‘四季’的可能?与其辩到口干舌燥,不如顺其认知,省却无谓消耗。”</p> <p class="ql-block">这则典故看似简单,却道破了信息不对称语境下,最核心的认知困境——当一方的认知体系中,根本不存在另一方所提及的“信息维度”时,任何争执与辩解,都如同对牛弹琴,不仅无法达成共识,反而会陷入“鸡同鸭讲”的消耗性对抗。</p><p class="ql-block">而这种困境,并非只存在于古老的寓言中,在现实生活的诸多场景里,“三季人”的影子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面对信息鸿沟,言说的克制,远比争辩的冲动更具理性价值。</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三季人”困境,往往藏在最寻常的讨论里。</p><p class="ql-block">曾有一次,笔者在乡间,目睹几位乡民围绕“坐飞机”的话题展开激烈争论。</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人拍着大腿断言:“飞机飞得越高越危险,遇上气流就得摔下来!”</p><p class="ql-block">另一人立刻反驳:“不对!飞得高才安全,地面上的车撞不到!”</p><p class="ql-block">还有人插言:“我听城里亲戚说,坐飞机还得称重,胖人得加钱!”</p><p class="ql-block">几人各执一词,声音越来越大,脸涨得通红,甚至差点因“谁的说法更对”动起手来。</p> <p class="ql-block">彼时,笔者与身旁一位曾因为看病、坐过几次飞机的老乡,却始终沉默。</p><p class="ql-block">并非我们不愿开口,而是深知此刻任何解释都是徒劳——这些争论者从未踏入过机场,从未见过真实的飞机,他们对“坐飞机”的所有认知,都来自邻里间的道听途说、电视剧里的片段,或是自己的主观臆测。</p><p class="ql-block">他们争论的不是“坐飞机”的客观事实,而是各自脑海中对“飞机”的想象:有人把飞机等同于“会飞的拖拉机”,便觉得“飞得高危险”;有人觉得飞机是“高端物件”,便脑补出“胖人加钱”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就像“三季人”从未见过冬季,便无法理解“四季”的完整概念,这些乡民从未有过乘机体验,便无法打破自己构建的“飞机认知闭环”。</p><p class="ql-block">若此时笔者贸然开口,说“飞机有完善的安全系统,遇气流不会摔”“坐飞机不用称重,胖人不用加钱”,不仅不会被接受,反而可能被反驳:“你又没坐过几次,凭什么说我错?”“城里人的话还能有假?”——信息的缺失让他们坚信自己的认知就是“真相”,外来的事实反而会被视作“谎言”,争执只会从“飞机好不好”升级为“你我谁有理”,彻底偏离讨论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类似的场景,在乡村生活的日常中同样常见。近期村里正值割稻季,一位邻村的村民路过笔者家田埂时,停下脚步闲聊,末了皱着眉吐槽:“你们村的田看着就不好种,土块硬邦邦的,肯定长不出好稻子。”笔者听后并未辩解,只是笑着点头回应。</p> <p class="ql-block">这位村民的判断,本质上也是一种“三季人”式的认知偏差——他只看到了本村农田表面的“土块硬”,却不了解背后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的村子离公路近,拉化肥、运稻谷都方便,往年种稻子的收成向来比邻村好;近几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少农田闲置,邻村好几位村民还主动来租种,从未有人说过“田不好种”。他之所以会得出“田不好种”的结论,不过是用自己对“好田”的单一标准(土壤松软),去评判不了解的事物,把“认知差异”当成了“事实优劣”。</p> <p class="ql-block">若笔者当时急于辩解,说“我们村的田离公路近,收成好得很,还有你们村的人来租种”,大概率会引发新的争执——他可能会说“离公路近有啥用,土不好啥都白搭”,或是“租种的人肯定是没别的田可选”。就像“三季人”无法理解“冬季”的存在,他也无法理解“交通便利对种田的重要性”,更不愿相信“自己村有人来租种”的事实,因为这些信息从未进入过他的认知体系。辩解不仅无法改变他的看法,反而会让闲聊变成“抬杠”,破坏邻里间的和气,得不偿失。</p> <p class="ql-block">从孔子面对“三季人”的沉默,到乡民争论飞机的喧嚣,再到村民吐槽农田的片面,这些场景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时,“乱说”与“辩解”都是低效且有害的行为。“乱说”的危害在于,它会将片面认知包装成“事实”,误导更多信息匮乏者,加剧认知的混乱;而“辩解”的困境则在于,它试图用自己的“信息维度”去改造他人的“认知盲区”,却忽略了对方根本没有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就像试图让“三季人”理解“冬季的寒冷”,让没坐过飞机的人相信“气流不会导致坠机”,让不了解本村情况的人认可“农田的优势”,本质上都是在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更值得深思的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三季人”的困境愈发普遍。</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领域是“三季人”:有人不懂科技,便觉得“智能手机会偷隐私”;有人从未接触过金融,便认定“理财都是骗局”;有人不了解异地文化,便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评判他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信息完备者”的身份去指责这些“认知偏差”时,或许也在扮演着“三季人”的角色——忽略了对方信息缺失的客观现实,用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要求他人。</p> <p class="ql-block">还有“三八二十三”的故事,也很深刻。</p><p class="ql-block">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p><p class="ql-block">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p><p class="ql-block">接着,孔子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种精神,就是宽容他人的典型。明知是对方无理,或者是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大损。</p> <p class="ql-block">因此,面对信息不对称,“不要乱说、更不要辩解”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p><p class="ql-block">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对认知边界的尊重——承认每个人的认知都受限于自身的经历与信息储备,不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人;是对沟通本质的回归——沟通的目的是传递理解,而非证明自己正确,当无法达成共识时,沉默比争执更能保留沟通的空间;是对精力的理性分配——将时间用于完善自身的信息储备、提升认知能力,远比陷入无意义的争执更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当然,言说的克制不代表“完全不作为”。若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仍可以用更温和、更具说服力的方式传递信息——比如面对没坐过飞机的乡民,分享自己乘机时看到的“安全检查流程”,而非直接反驳“你说的不对”;面对吐槽农田的村民,邀请他在收割时来村里看看“实际的收成”,而非急于辩解“我们的田很好”。这种基于事实、循序渐进的信息传递,远比情绪化的争论更能打破信息的壁垒,让“三季人”有机会看到“冬季”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穿越千年依然鲜活,正是因为它道出了认知世界的永恒规律:信息的鸿沟永远存在,争执无法填平鸿沟,唯有克制与理解才能搭建桥梁。</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认知差异日益显著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这份古老的智慧——不做随意评判的“乱说者”,不做固执辩解的“对抗者”,以克制的态度面对信息不对称,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认知差异,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清醒,实现真正有价值的沟通与认知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龚崎现</p><p class="ql-block">即日于<b>追本堂</b>•顶上书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