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届七十有五,回望自己今生44年职业生涯,自16岁参加工作,在军马场种地开拖拉机两年,18岁到煤炭基建队伍当掘进工人和宣传干部6年多,其余近36年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记者和编辑岗位上度过。期间近27年为新华社记者,在岗最后9年多供职于地方政协报社,加之退休后仍在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社记者站义务担当报道5年,算起来记者生涯足有40年之久。人老怀旧,当下的事情不一定记得住,有些过往的事情却忘不掉,很想把它记录下来,与己存念与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 初学新闻报道 </p><p class="ql-block">1968年底,18岁的我被分配到煤炭部七十九程处当掘进工人,几千人的队伍在石嘴山市境内的贺兰山中建设白芨沟煤矿,我们第二施工队建的是南二采区。</p><p class="ql-block">工作之余,我常给队上广播室和宣传栏写稿,大都说的是好人好事,有些是根据单位的建设任务发点议论,为大干快上鼓劲。</p> <p class="ql-block">当煤炭建井工人时的留影(摄于1969年)</p> <p class="ql-block">我清楚记得1970年春上,一天处里宣传科科长李德衍专门来施工队,要我为矿工出身的副队长高继友写篇典型材料上报市里,我当时感到意外和茫然。因为在我来说,初中二年级还沒读完,就遇上那个特殊的年代,16岁到贺兰山军马场工作,属军队在编职工,常读到的就是《解放军报》和《后勤通讯》杂志,也只是写点日记和学习心得之类,两年后又分配到矿区,当了井下掘进工人,也就业余写写能上板报的小稿子,从没写过什么材料,虽说接受了李科长布置的任务,但典型材料怎么写,心里也没个底。</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们刚入职时就听过高继友的报告,知道旧社会他十多岁就在日寇占领的枣庄煤矿当劳工,受尽了屈辱和苦难,新中国他翻身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转战南北为祖国建设煤矿,虽说年过半百又身患矽肺病,仍老当益壮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经常到井下一线带班,危险时刻守在现场处理事故,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工人阶级队伍里受人爱戴的优秀代表。对此我又专门做了详细的采访,依照高继友本人的口述,写出了人物通讯式的典型材料,全是因为高队长的事迹感人,宣传科领导还算满意,材料上报并通过。</p> <p class="ql-block">建井工人在井下作业</p> <p class="ql-block">正是有了这次表现,在两个月之后,宣传科通知说宁夏日报社在石嘴山市举办通讯员培训班,让我去参加学习,使我人生第一次与新闻单位有了联系。</p><p class="ql-block">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的几十个人,都来自全市工业战线,大多数是煤炭糸统的,不少是和我一样的一线工人。主持学习培训的是报社工商部副主任刘有铎和总编室的年轻编辑丁思俭。开班后首先组织学习讨论毛主席关于开门办报的论述,又讲解一般新闻知识和党报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要求,再是采访写作实践,总共大约进行了两周。实习阶段,我是跟着刘有铎先生采访了市里遍地开花的“五小”工业,实际就是些烧砂锅、织袜子、做鞋子等生活日用品的街道集体企业,我执笔写了篇稿子,算是结业的成绩。后经老刘修改,稿件竟然见报了,虽说只有豆腐块大小,可是头一次上省级党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我开始给宁夏日报和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投稿,报道本单位的人和事。1970年底,矿建任务完成,七十九工程处的基建队伍大多留在新建成的白芨沟煤矿,转为煤炭生产单位,我们第二施工队则成建制调出,组建宁夏燃化局建井队(后为宁夏燃化局基建公司建井队、宁夏煤炭局基建公司建井处),转到贺兰山大峰沟,开凿大岑平峒,为汝箕沟煤矿优质无烟煤打开在大峰沟火车站外运的通道,更好地支援国家建设。</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我被转为干部,调到队宣传科任宣传干事,同时也是新闻干事。就在这一年,石嘴山市政治部的张柏楷同志来到建井队调研,总结建井队干部工人学大庆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顶风冒雪架线、修路、找水源,住地窝子、苇箔房,按时开工掘进,并创造大断面平巷掘进月进尺全国纪录的事迹,我协助提供了相关的材料。</p><p class="ql-block">张柏楷是解放大军南下时在湖北老家参军的,作为青年学子,他成了四野子弟学校的老师,后进兰州大学学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分配到石嘴山市,做过广播站记者、市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及理论宣传工作,七十年代中期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八十年代初开始先后担任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文化厅副厅长、广播电视厅副厅长,九十年代离休后,又担任过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老张当时是石嘴山市的大笔杆子,那次他撰写的建井队的调查报告,促成全市工业学大庆现场会在我们建井队召开,宁夏日报社和宁夏电台记者到会。作为新闻干事,我在此次现场会上,又认识了报社工商部副主任顾页、摄影美术部的摄影记者石观达和画家唐西林等人。他们发了会议的文字报道,还有老石的新闻照片和老唐的矿山速写,又布置我以建井队的名义组织了一篇文章,后来以半个版的篇幅见报。</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1972年春天,宁夏日报社在银北地区记者站驻站的老记者蔡资奋到我们队采访,向单位提出让我到记者站实习。因为我是宣传科的新闻干事,也是宁夏日报社的通讯员,单位领导就应允了,老蔡和我面谈之后,我就随他到了石嘴山市。那时,银北地区辖银川以北的贺兰县、平罗县和石嘴山市,银北记者站站长王广华和记者马绍彬驻在贺兰县,也负责平罗县的报道,老蔡还有刚从部队转业的年轻记者第五德贤驻在石嘴山市所在地今惠农区,管全市的新闻报道。宁报驻站记者在石嘴山市机关有两间办公室兼宿舍,我和第五住在一起,开始了实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为单位撰写的文章见报</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一)与张柏楷(左二)等在贺兰山磷矿合影(摄于1973年)</p> <p class="ql-block">记者站人员每月返回报社集中开一次会研究报道,王广华主持学习相关文件,传达报社近期宣传报道重点,交流调研采访的情况,确定一些报道题目,再分头开展报道工作,平日里我就跟着老蔡实习。</p> <p class="ql-block">记者站的报道任务很重,大家都在奔忙,我也主动要求回自己熟悉的本单位采访,再在他们的指导下写稿。</p><p class="ql-block">老蔡过去是工人日报的记者,1950年代采写过不少知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人物报道写的很有影响力。记忆深刻的是老蔡和第五与通讯员合写的长篇人物通讯,说的是石嘴山礼和林场场长马寿山这位植树模范的事迹,通讯题目叫做《黄河之滨不老松》,算是当时的重头稿件,发表后不同凡响。记得为了这篇稿子,连续几个晚上,他们都在反复讨论修改,我就在一边默默旁听,老蔡沉稳审慎,总是字斟句酌,严谨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蔡时年五十有余,长期熬夜睡眠不好,可他仍夜夜伏案,写作一丝不苟,让我从他身上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艰辛,明白了写出好新闻有多么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的新闻报道都不署名,只说是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本台记者、本台通讯员,或者是某某单位报道组,故参与写作《黄河之滨不老松》的那位通讯员的名字,因时日渐远再未谋面就记不大清了。直到我在区政协机关退休后,自治区老干部局组织全区离退休干部网络宣传工作,我参与其中,与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局原局长赵家鹏相遇,说起往事,原来他就是那位通讯员。家鹏兄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分配在石嘴山乡下教书,彼时他是礼和中学负责人和教师,领衔组建了礼和公社报道组,并受命参与了那次采访报道。遥想当年的经历,我们感慨良多,后来又常在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相聚,曾因同为宁夏日报通讯员,同受教于老蔡等老记者,可谓同门同缘,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们一直以师兄弟相称,时常互致微信交流恳谈,尽享晚年的友情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当年认识的记者站的几位老师中,王广华先生不久调任光明日报社驻宁夏记者站站长,1980年代进京供职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报刊司司长。马绍彬是位宁夏本地回族干部,作为调干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宁夏日报笔耕多年,又转行检察官,直至自治区司法厅厅长职务。第五德贤是宁夏日报的高级记者,做过报社新闻研究部主任、办公室主任,从宁报集团退出工作岗位后,现在过着快乐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当年与马绍彬(右)在石炭井矿区采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今年国庆节前,第五德贤(被摄者)与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同仁到灵武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其实报社驻站记者是定期轮换的,我跟老蔡实习3个月后他已驻站期满要回编辑部,我正在写我们建井队的一篇通讯,初稿出来还很不成熟,他就把我带回报社,因他属于科教部,又把我介绍到了工商部继续实习。</p><p class="ql-block">1972年夏天我从记者站来到工商部,部门指定郑秀章带我,前后实习了半年多时间。老郑的经历有点波折,青年时代从老家衢州考进浙江大学,心向光明与进步,秘密加入党组织,后被迫转移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上海解放后他担任记者兼作家,笔名阿章,正当事业蒸蒸日上,却因一篇写地下斗争的小说成了“右派”,被开除党籍发落到宁夏。当时工商部主任是朱季燕,曾是广东一家出版社的领导,副主任有顾页、刘有铎,老顾自新华日报到人民日报再到宁夏日报,老刘当年是新四军新华社随军记者,几位都是老革命。部门里还有周薗、江汉元、苗刚、宫燕侠、陈琨、于兰星、张智楚、朱英、李笑、韩辛等编辑记者。虽然说那时对知识分子有偏见,我看大家还是创造了一个惺惺相惜的小环境,彼此之间十分真诚,尽管时事维艰,但也其乐融融。老郑和工商部领导、编辑们都待我很好,写稿、编稿,消息、通讯、评论,得到多方面的尝试和训练。老郑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可工作上还得挑重担,报道上的“重头货”常常要他承担,不时有区上领导表扬他报道的批示传达下来,我跟着他学习受益匪浅。在我来说,文化低涉世浅,写报道总有吃不准的地方,老郑每次看完稿件总是给予肯定,大加鼓励,再指岀问题,详细分析,并做精心修改。这期间,根据新的认识,我修改提交了写我们单位加快矿山建设事迹的通讯《贺兰山上建井人》,老郑又带我回单位补充采访,反复修改稿件,后来在宁夏日报头版头条通栏大半个版又转三版发表,足有五、六千字。这样的尝试,确实让我在新闻写作方面树立了一定信心,否则后来很难有勇气走上新闻工作道路。</p> <p class="ql-block">工商部部分领导和编辑与通讯员合影,前左起江汉元、刘有铎、通讯员、韩辛、张智楚,后左起郑秀章、朱英、通讯员、作者、李笑(摄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陶乐县通讯干事向大明(中)、部队通讯员张新标(右)在宁夏日报社门前留影(摄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宁夏日报记者黄汝珍(中)、石嘴山矿务局通讯员支忠祥(右)在银川留影(摄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公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郑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回归党组织的怀抱,重返解放日报工作,他那篇受批判的反映地下工作者爱情故事的小说《寒夜的离别》,从毒草又成了重新开放的香花。不久,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阿章,边写边在解放日报连载描写地下党领导秘密工作者潜伏敌人心脏生死战斗的长篇小说《浦江红侠传》,一时轰动上海,后改编为电影《开枪,为他送行》。再后来老郑是《上海小说》双月刊主编、新四军研究会《大江南北》文学月刊副主编,一直为繁荣文学事业奋斗到耄耋之年。</p> <p class="ql-block">2019年春,我们夫妇专程到苏州看望在此离职休养年过九旬的郑秀章先生</p> <p class="ql-block">回想自己能够走上新闻工作道路,首先要感谢宁夏日报社培养我成为通迅员,感激当年的每位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下一篇:走进记者队伍)</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吴文彪,资深记者,高级编辑,宁夏政协机关退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