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纵横一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大痴道人,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位列“元四家”之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出生于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幼年父母双亡,后被温州籍老人黄乐收养,改姓黄。他自幼聪颖,12岁参加常熟本县神童考试入榜。成年后,黄公望因元朝初期的等级制度,只能从吏做起,曾担任浙西廉访使书吏等职,后因上司贪腐案牵连入狱。出狱后,他尝试再谋发展无果,便以卖卜为生,50岁左右开始学习绘画,61岁加入全真教,云游四方,晚年居住在杭州筲箕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笔法初学董源、巨然,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形成了笔势雄伟或笔意简远逸迈的风格,被后世推为“浅绛山水”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巅峰之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画面气韵生动,笔墨精妙。此外,他还有《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诸多传世作品,并有画论著述《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为后世绘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带大家看中国山水画的第一长卷《富春山居图》,从诞生到现在600年的离奇故事。看完后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见艺术、见历史、见人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82岁开始动笔,用了3年时间完成的一幅山水长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水光山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黄公望其人,浙江平阳人,本性陆,是个孤儿,10岁的时候就过继给一黄姓富贵老翁家,此公本膝下无子,大喜过望,黄公望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天资聪颖,16岁就写的一手好文章。当时天下书生都把学而优则仕当做是人生理想,黄公望本来可以通过科举走上高光的人生,但是偏偏生不逢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元始祖忽必烈127年建立元朝之后,立刻废除了科举制度,直接废了天下学子的前途。不仅如此,那个朝代汉人是四等公民,黄公望的出路就只有通过关系举荐来当个小吏。但是非常的不顺,33岁这一年,黄公望因为直接穿了个道袍上班,被开除了。不过,他仍然满怀仕途之念,于是有了再次为吏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一次他投奔的是个贪官张闾,所得却是一次牢狱之灾。这个张闾是黄公望的旧友,当上了江浙行省平章,也就是现在的省长,他提携黄公望并带着他入京当了书吏。</p><p class="ql-block">这是黄公望第一次离开江浙,到达元朝最高权力中心的大都。</p><p class="ql-block">好景不过四年,张省长在推行“经历田粮”之法过程中,贪污了三千民众的口粮,逼死了九条人命,引发民乱,被元仁宗治罪,黄公望也跟着入狱,致使黄公望仕途之梦彻底破灭。他在狱中写道,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出狱以后,住在松江,一度以占卜为生,时年47岁。他已经到了乐天知命的年纪,于是主张性命双修的全真教便成了他的投身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道退隐以后的大痴道人黄公望,寄情笔墨之趣,专心性命双修,于84岁完成了心中道境描画之巨作《富春山居图》,他的人生反而以画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画中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茅屋村舍参次在群山环抱之中,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亘古第一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黄公望在画山水画之前,他就精通书法、音乐、诗词、散曲,但是画画是他出狱之后才开始主攻的。</p><p class="ql-block">不过,据传他曾经得到赵孟頫的指授,也学习最早的山水大师董源、巨然、荆浩、关彤、李成等等。</p><p class="ql-block">不过相比这些大师,黄公旺追求的是“迎静气,去燥气,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的潜心修炼,反映在画面上便是洗净铅华,天真自然,没有北宋山水所追求的繁复多样,也没有南宋山水讲究的精巧雕琢,少了剑拔弩张之事,多了平淡天真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画完这幅作品一年以后就去世了,师弟无用,没多久也仙逝。但他们两人谁也没有想到,这幅画诞生600年之后,引来了多少人的魂牵梦绕,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112年之后,到了明成化年间,苏州才子、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捧着刚买到的富春山居图,激动的手发抖。可是这位书画双绝的才子有个要命的习惯,他喜欢找名家提拔,他兴冲冲的托人把画送去杭州,没成想这一送去就成了永别。原来中间人见财起意,谎称画作遗失,转手卖给了黑市。更讽刺的是,沈周后来竟然在古董店重逢旧爱,只不过当时囊中羞涩,只能含泪写一堆心里话来安慰安慰自己。沈周写道: 初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楊子云也。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故论书画亦然。意思是黄公望的人品好,所以画的特别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过了109年,《富春山居图》被明代的大评论家、书画家、收藏家董其昌购得。董其昌也非常推崇这幅作品,写了一堆溢美之词。沈周、董其昌的背书给《富春山居图》点上了高光。不过,董其昌晚年因为赌博欠钱,就把它卖给了宜兴的收藏家吴正志,然后传给了孙子吴洪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家少爷吴洪裕爱画成痴。1645年清军南下,别人是带着金银细软,而他怀里揣着两件宝贝,《富春山居图》和《智永千字文》。在官兵的喊杀声中,这个疯子居然在船舱里焚香赏画。</p><p class="ql-block">五年以后,病入膏肓的吴洪裕做了个疯狂的决定,要烧《富春山居图》和《智永千字文》殉葬。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中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叫吴静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虽然得救了,可是中间却烧出了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其首一段已经烧去,幸存的部分也是火迹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虽然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因为有黄公望题识上款“无用师”被称为“吴用师卷”。</p><p class="ql-block">吴家先后将两卷卖了出去后,名画辗转民间,几度湮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又过了100年,到了1745年,紫禁城里正上演着清代最大的鉴宝乌龙,乾隆也捧着新得的《富春山居图》哈哈大笑,妙呀!黄公望定是画了送子明兄的。全然不知自己手里是一幅赝品。更荒唐的是,次年真迹入宫的时候,十权老人竟然当众宣布这是假货。此后的55年,他在赝品上题诗55次,盖玉玺26枚,愣是把名画变成了弹幕墙。谁曾想,这出闹剧反而救了真迹,被打入冷宫的“无用师卷”逃过了盖章狂魔的摧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过了近200年,到了1933年,当时故宫文物开始南迁,负责押运的庄尚严在日记里写道,“吴用师卷”被特殊的油纸包裹,每经战区就心跳如鼓,而他的兄弟“剩山图”正躺在上海银行保险柜里,经古董商转到画家吴胡凡的手里,最终被浙江省博物馆用20根金条赎身,成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2011年6月1日10点,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分隔361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的“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无用诗卷”终于重逢。当时有位白发老人跪地痛哭,他的祖父正是当年护送文物南迁的押运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眸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之后600年的离奇经历,让人们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泯然于众,只尊重内心真实的感受,欣然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