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浅秋的阳光铺洒在辽中京遗址的黄土城墙上,由于工作驱车下乡到辽中京博物馆,未细览古城轮廓,首先进入塔道一座巍巍高塔已先入眼帘,这便是辽中京大明塔,一座矗立千年的辽代佛塔,在岁月流转中,静静诉说着契丹王朝的昔日辉煌与今日祖国变化的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走近辽塔近距离,方才真正感知它的磅礴。这座辽代兴宗时期建造的佛塔,是全国现存体积最大的古塔,结构设计: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80.22米(全国第三高塔),基座直径36米,体积居全国古塔之首。塔身由基座、塔身、密檐层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基座高约21.35米,采用须弥座和仰莲浮雕装饰。塔身八角十三层,青砖垒砌的轮廓在秋空下愈发苍劲。塔身每面都雕刻着精美的佛、菩萨、飞天造像,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衣袂的褶皱、眉眼的慈悲仍依稀可辨。飞天飘带似要乘风而起,力士造像依旧怒目圆睁,那一刀一凿间,是辽代工匠的巧夺天工,更是契丹民族对佛教的虔诚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指尖轻触塔身斑驳的砖块,粗糙的触感里仿佛能摸到时光的纹路,耳畔似有辽代的梵音隐约传来,与远处天义镇南城村村里的鸡鸣犬吠交织,恍惚间,竟不知是站在千年后的秋光里,还是跌入了辽中京的繁华旧梦。</p> <p class="ql-block">遥想曾经的辽代,中京作为都城,曾是“幅员千里,城郭相望”的繁华之地。据史料记载,辽中京仿照北宋汴京而建,宫殿、庙宇、市井、驿站一应俱全,大明塔便是城中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既是皇家礼佛的圣地,也是都城的标志性象征。那时的大明塔下,僧侣云集、信徒络绎不绝,塔身的风铃在风中作响,与市集的叫卖声、宫殿的钟鼓声共同奏响辽代的盛世乐章。而如今,古城的城墙早已淹没在农田与村落之中,唯有这座大明塔依旧挺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土地的变迁,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已是阡陌纵横的良田;昔日的契丹王朝故都,如今是乡亲们住进了昔日的紫禁城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远眺,感触更深的,是千年古塔与今日新农村的奇妙交融。不远处,乡村振兴的公路村村通,博物馆塔道塔道两侧鲜花盛开铺成红色的“地毯”,“辽都大酒店”的二层小楼红瓦白墙,与古塔的青砖灰瓦相映成趣。几位南城的村民扛着农具从塔旁走过,笑着与我们打招呼,如今的辽中京遗址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常有游客来此寻古,相邻的铁营子村、南城村、南窝铺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如“古城饭店”、“天缘大酒店”等等。当地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老人指着塔身告诉我们,这些年政府投资修缮了几次古塔,不仅加固了塔身,亮化大塔,还修建了进塔道两侧的道,给古城墙加装了护栏,安装了监控器,既保护了文物,也让更多人能走近这座千年古塔。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让古塔显得突兀,反而让它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古塔见证着乡村的发展,而乡村的繁荣,也让古塔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余晖为大明塔镀上一层金辉,塔身的造像在光影中愈发立体。此刻的古塔,不再只是一座冰冷的文物,它是活着的历史,是辽中京土地上的精神图腾。从辽代的繁华都城,到今日的美丽乡村,千年时光弹指而过,唯有大明塔依旧矗立,看尽沧桑,也见证新生。</p> <p class="ql-block">明天国庆长假,站好最后一天岗,下乡一趟,与大明塔的相遇,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它让我读懂了辽代的雄浑气魄,也看到了今日乡土的蓬勃生机。这座千年古塔,既是“古玩爱好者”眼中不可多得的“活文物”,更是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见证者。愿这巍巍千年辽塔,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挺立,让更多人在它的身影里,读懂历史,看见未来。</p> <p class="ql-block">辽中京大塔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南城村辽中京遗址内,距赤峰市区约120公里,是辽代五京之一辽中京的核心建筑,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至寿昌四年(1007-1098年),原名“大宁塔”,后因谐音误传为“大明塔”。该塔见证了辽中京作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历经金、元、明等朝代更迭,至今仍矗立于遗址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