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认识脑疾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神经科学家看来,脑分子病了,才是脑病。米格尔·尼古莱利斯(1961—)认为,了解大脑疾病的最佳途径是研究脑细胞分子。分子层面出现的问题会导致细胞活动的异常,从而使大脑环路出错,并出现各种症状和异常行为。从他的观点出发,工具或其他方面所导致的,不是脑病。脑病所导致的心理疾病,才是真正的,需要药物或医学治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在发生。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可看见的非专业的视觉感知或视觉结论”。脑电图仪是研究大脑的常用仪器。人们在自我有限的认知里,世界却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可怜的,现实中“家长没有看书”,更严重的是“没有书”。眼里没有书,是一种层次;心里没有书,可能是更深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人们拥有脑电图仪,却不一定“拥有”所需认识的大脑和需认识的人。毕竟,这种仪器是与知识能力所匹配的。人们对于孩子,认识层次与认识水平,恐怕是处于一种非匹配非对称的供养意识,而非真正教育。人们或许觉得“这种非匹配非对称性”关系,是“正常”的,无需担忧。在生命建设与生命成长世界里,人们仅站立在“有知”上,却忽视“无知”。生命成长,事实上是“有知”与“无知”交接,是生命成长的特殊区。突破自我认知,在生命成长中获取生命能量,构建生命自我,这是生命的任务,也是生命成长的“结合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自我生命建设,认知需要结合生命的正确认知。“病”与“没病”是认知层次与结果,而不是答案。若不是脑物质成分的,而应是意识形态的。人们没有“识别”的仪器与工具,需尊重客观事实。</p> 学习,孩子在做什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家长眼中的和孩子眼中,并不是一致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认识”。人们可以从自己孩子出生,都现在,其是如何学习的?其“学习”概念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学习,把“来学校”“听老师的话”“做作业”“考好试”“拿高分”等等视为“学习”,人们可以想象:孩子在家,或者以后,老师呢?作业呢?试卷呢?分数有何意义?一切被孩子所否定,这种否定的认知世界里,孩子会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其实是生命成长所必须采取的行为。看什么?获得什么?自己必须做的是什么?这些,才属于生命认知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里,孩子习惯了父母或亲人的唠叨。什么是唠叨?拉家常或者无聊说话。孩子的耳朵,不是听取与生命成长相关的重要信息,而是建立起“唠叨”相匹配的听力机制。“塞棉花”“充耳不闻”“你说你的,听不听由我”等等无数自我掌控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孩子在动笔”?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我”这一行为主体所表现的是自我认知世界的“我认为是这样或应该这样”。课堂上,孩子行为模式与自我认知能力水平是匹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过去的,一个班几十个孩子,都在自我认知世界里,会改变的,很少,甚至没有。孩子生命成长中,与学习匹配的,都是与自我认知层次相匹配,同时,功利与欲望是学习认知驱动的“力量”。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是不同的答案与结论。</p> 学习,家长在做什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在家长那里,它是什么?希望每个家长能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家长把孩子送去学校视为学习。这似乎是很正常的。离谱的,可能把麻将桌和孩子的书桌同放于大厅内。让孩子在超抗力训练中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的家长,“学习”是不同的答案。“学习”或许仅是一个概念,没有人去深究它。孩子还是孩子,家长还是家长。现实,还是那么残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家长听到孩子说“我读书有多辛苦!”“我不想再读书”“我想去打工”……家长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概念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所走过的读书路,知道学习的滋味。那时候,与现时代,不一样,但生命感知与当下经历,都是生命体与生命外的一切发生“作用”。家长,其实不是“学习”强者。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仅是概念,或停留于工具层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越来越帮不了孩子。学习,不是谁要我学习,而是生命体健康成长与生命价值实现必须通过获得知识,并懂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由此更好地支配生命,在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及价值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的认知行为若不改变,仅仅是“我认为这样”,没有实际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上的变化,孩子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认同并追随家庭的整体学习价值观及学习行为家庭模式。家长若未能倡导家庭的学习价值观与学习环境建设,那么,这里面的家庭成员矛盾不是在学习环境建设上,更是体现权利之争。家庭的悲哀往往是无知在作祟,并被标榜或沉醉于自我胜利的摇旗呐喊。</p> 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要知道谁在干预影响大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并不注重这些。生活中,家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知是多么的强大,是那么的让家长自以为是。生命成长中,决定我们生命认知建设的,不是我们的有知,而是我们的无知。有人因无知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家长的无知,惨重代价就是牺牲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干预影响大脑?文化(文字的声音或形式(信息))影响大脑。文化是如何进入大脑并影响大脑?脑物质有哪些?包括哪些?进入大脑的这些东西又如何参与大脑活动?为什么能想起,能获得“这样”的理解,并能做出所想要的行为等等。文化力量,靠什么?人们所能理解的是什么?又靠什么来干预大脑,推动大脑建设?中国文字=中国文化吗?孩子学习文字出了什么问题?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初中高中教育,十几年的教育,为什么不尽人意?笔者认为,人们常说的“教育”是否真的是教育?既然是教育,为什么未把教育对象教育好?文化,作为工具加工后的成果,为什么没获得“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无知被忽视。生命中的神奇,无知被忽视,有知被放大。在有知世界里,所有的学习活动,全是有知操控的“我在学习”的自我愉悦,可能是自我满意的复制或其他近似学习的关于文化的活动。认识学习,才有可能做真正的学习。</p>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学习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学习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认识人的视觉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视觉感知器官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且主要功能。由于人不真正认识视觉感知器官,更不会理解视觉感知器官与脑之间的关联及神经世界的建立。对于学习困难或疑惑,认知可能是处于某种自我认知状态中。如困难的认识,若是目前的,或者关系过去的,更或者是困难形成过程中的等等,人们只是停留于“困难”的陈述或工具层面上,其实,只是听说过的“客观存在”。视觉感知器官,认知状态是存在“距离”、“整体”、“部分”、“组件”、“表面”、“核心”等等不同的认知层次。如,距离认识上,仅仅是一片叶子,也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的不同层次和认识质量。现实中,困难的逼迫,距离的缩短,都会形成“一叶障目”的感知器官体验所发生的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认识人的工具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其实它仅仅是工具,可人们把“工具组合”等同事实的认知现象尤为突出。这样一来,彰显了工具的作用,更放大了工具功能。人们为了获益,加工可说是无所不用至其极致,为达到利益效果或满足,加工水平已达顶端。在工具使用过程中,更离谱的是权利之争、对错之争。人们习惯于二元认知的工具认知水平,追求利益。连工具都不认识,何来工具的有效使用?更何来工具的正确认知,更何来的事实真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层感知觉器官的认知障碍,一层工具层面上的认知障碍,加上其他方面的无知,人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或解决这些障碍,问题会更加严重,更加恶化,甚至让人发生极端行为。</p> 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命题,而不是一个专题论述,更不是一个“能治百病的药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要认识孩子。认识孩子,其实是一件最不容易的事情。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不一样。小孩时期与初高中时期不同,孩子在成长,不同时期,不同认识,不同行为,不同体验与做法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不知道孩子来学校是为了什么,只是送孩子到学校。孩子来了学校,孩子就只“活在自己的已知里”。知识的学习与进阶,工具的掌握与能力水平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学习。此外,感知觉器官的使用,连接建立程度,学习闭环与能力提升等,都关系到孩子学习。如听课学习,孩子为什么开小差?人们所看到的仅仅是现象,而不是学习的事实。关系到学习的真实现象与学习的能力,人们因无知而无法解决孩子学习问题。为什这样说?家长只“看见”孩子,却不认识孩子。对于孩子成长,家长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却不知道孩子问题的实质。无知与有知交织的认知行为操控,所导致两者错位或错位误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善待孩子。孩子成长,是有限认知下的生命活动。在手机等工具作用下成长的孩子,已是一大课题。人们因无知,看待问题或处理问题,都是局部和局部认知所进行的。善待孩子,从更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体或生命建设过程来认识对待孩子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认识孩子,二是善待孩子,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以生活成长的姿态来正确认知与帮助孩子成长;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的“权益”驱动,在无知中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孩子和伤害孩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认识脑走向学习,不仅仅是孩子,更应是家长自己。自己学习无知却要求成长中的孩子有知,这是世上最滑稽的冷笑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己不会也不能下蛋,却要求孩子会且能下蛋。自己不懂不会学习,却要孩子会、懂,是一样的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从一本书开始,从一页开始。从认识脑走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会了,孩子还迷路?还会怕孩子不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你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参与话题讨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