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村白哈巴:一段需要边防证的秋日旅程

王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17日中午12点,我们从禾木村出发,驱车前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这个村庄坐落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上,仅一河之隔,对面便是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辆沿着来时的路行驶,最初的行程依然是一步一景,路旁的白桦树似乎比来时更加金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转入通往白哈巴村的岔路大约两小时后,周遭环境变得截然不同:手机信号早已完全消失,往来车辆也愈发稀少,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们。道路一侧是陡峭的山崖,时有松动的石块从坡上滚落,为这段旅程平添了几分荒野求生的紧张感。 幸好朋友带了有卫星导航功能的手机,才得以在寂静与未知中谨慎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途的景色也与之前在阿禾公路上所见的丰饶秋色迥异。裸露的岩石与圆润而深绿的垫状驼绒藜成为主角。这种植物顽强地适应着高海拔地区的强风、严寒与干旱,紧贴地面生长,形成高度仅10–30厘米、直径却可达半米至一米的半圆形“垫子”。它们专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石质山坡、干涸河滩和路边,是这片荒原最具代表性的生命印记。这些圆滚滚的植株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苍茫山坡上,构成了一种独特而壮阔的坚韧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紧贴地面、形成半圆球形的生命,是这片荒原的真正主人,它们以令人敬佩的姿态,构成了阿尔泰山地区独特而壮丽的荒野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途经边防站时,我们停车接受了边防证检查、购买了景区门票。工作人员细致地提醒我们前方路况复杂,并特意提供了一张救援联系电话的卡片,叮嘱务必谨慎驾驶。 这份郑重的叮嘱,为接下来的旅程蒙上了一层严肃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方,绵延巍峨的雪山静静矗立。当车辆驶近边防线上,我们停车眺望,雪山脚下是金黄的草甸与澄澈的溪流,一种守护家园的自豪感在胸中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四点半,我们终于安全抵达白哈巴村。入住提前预订的小木屋、放下行李后,便迫不及待地走向村里的观景台。从这里俯瞰,整个白哈巴村的全貌尽收眼底——图瓦人的小木屋错落有致地散落在金黄秋色之中,宁静而祥和,与方才路途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口,那块镌刻着“中国西北第一村”的红色石碑,如同一枚庄严的印章,为我们的旅途盖下了最荣耀的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我们换乘区间车前往“空中草原”。这里的壮美难以用语言形容——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夏牧场的取景地、“孤独树”的所在,静谧而辽阔。尤其当看到一面国旗在雪山映衬下高高飘扬——那一刻,我们站在祖国西北的尽头,所有艰辛都化为了无比的自豪与感动。此时仿佛离雪山格外近,山脚下是色彩斑斓的森林,秋色如画,此情此景,令人忘怀一切旅途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动人的一幕在夕阳下上演:那棵著名的“孤独树”在柔和的光线中拉长了影子,树下几匹马儿安静地伫立,牧民的身影在不远处,构成了一幅生动、温暖而完整的边疆牧归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棵相互依偎的树,它们共同屹立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 在夕阳下这两棵兄弟般的树在柔和的光线中拉长了影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