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1年6月28日,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的王荣生到华东医院探望了病中的原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首任局长、船舶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上海船舶公司董事长程望。谈话中,老局长讲起船舶行业编写国史、军工史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意义,谈到了对船舶工业的几点嘱托。半年后的12月18日,程望病逝,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1日,正逢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立75周年纪念。值此之际,重温老局长对船舶工业的最后嘱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以下内容引自王荣生的纪念文章《激励、扶助、忘不了的嘱咐——深切怀念程望同志》,载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船史研究》第13期《程望同志业绩专刊》及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船舶与海洋工程》2016年3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忘不了的嘱咐</b></p><p class="ql-block">数十年从来不患病的程望同志,1991 年初突然病倒了,6 月 28 日当我第二次去华东医院探望他时,因为当时国际船价低,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见面,他就十分急切地问我总公司的生产任务形势。后又问我组织编写军工史的情况,他又再次对我说:你要挤出时间对中苏两个协定也写点回忆,因为你当时就在一线实干的,应该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如果忙,可以找几个人帮助你整理。遂即他就对我畅谈起他主持组织编写《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时所总结的历史经验。他说集中到一点,就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要十分珍惜,紧紧地把它抓住,切莫白白错过”,从船舶工业三个阶段发展历程中,清楚地反映了这一规律。在中央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的努力,今天的中国船舶工业能走到这一步是来之不易的。他老越谈越振奋,显示着他对船舶工业所倾注毕生的真挚感情,这再次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不觉得他已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他紧握着我的手,对我嘱咐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 每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海事会议要坚持办下去。它既有学术交流又有进出口贸易,它有利于我国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国际海事动向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有利于向世界宣传我国造船与航运的新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 建造出口船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十年寒窗为建造出口船所作的努力,从而带动了我国整个船舶工业发展的这条经验是十分宝贵的。骨干企业建造出口船的生产线切切不可中断,哪怕能坚持仅是建造一条也是好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船在国际船舶市场上的存在。他形象地譬喻说:你们看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的国家前面高举了该国国名的牌子,后面仅有一个运动员,不管如何,这就标志着他在国际体坛的存在。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管理,伺机加速发展壮大。修船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把它改善管理得让航运部门感到放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 建议筹建一座中国船舶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与我最长的一次交谈,不料竟成了最后的嘱咐,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嘱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望同志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卓越的创业奠基人之一,在全国船舶工业战线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重视人才,诚信待人,善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乐为所用,视为良师益友。程望同志工作求实勤业,重视开拓创新,崇尚勤俭节约,他为人刚正耿直,严于律己,长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堪称干部的典范,为人的楷模,深受大家的赞誉和爱戴。</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