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国庆探生态 研学深耕家乡情 ——根河市第二小学国庆汗马生态文化馆实践活动

根河市第二小学

为深入落实“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家乡的生态宝库,在实践中感受自然魅力、厚植环保情怀,根河市第二小学精心策划并组织了本次汗马生态文化馆研学之旅,帮助同学们认识家乡珍稀动植物、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将“热爱家乡、守护自然”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学生心中,为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生态教育体系”迈出坚实一步。 一、校门口集结:满载期待的启程<br> 2025年9月30日清晨,根河市第二小学门口充满欢声笑语,四年级的同学们背着轻便书包,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整齐列队。校长手持话筒站在队伍前方,语气亲切又郑重:“同学们,汗马生态文化馆藏着咱们根河周边最珍贵的自然秘密,今天大家要像小探险家一样,认真看、仔细听、用心做,把汗马的生态故事带回校园!”随后,领队老师补充安全注意事项:“上下车要排队、馆内不触摸展品,有问题随时找老师。”同学们齐声喊出“研学快乐!”的口号,有序登上大巴车,开启探索之旅。 二、路途中欢歌:车厢里的生态小课堂<br> 大巴车缓缓驶离校园,车厢内很快变成热闹的“小天地”。同学们按班级分组坐好,开始分享自己的好奇:“老师说汗马有会‘隐身’的雪兔,它和咱们根河的兔子一样吗?”有的拿出妈妈准备的蓝莓干,分给身边同学,边吃边聊:“听说汗马也有蓝莓,标本会不会和这个一样甜呀?”班主任见状,组织大家传唱校园生态歌曲《林间小卫士》,清脆的歌声伴着车窗掠过的秋景,格外动听。领队老师还发起“生态猜谜”游戏:“像猫不是猫,皮毛真珍贵,住在大树上,最爱吃松果(打一动物)”,有同学立刻举手:“是紫貂!我在课本上见过!”。车厢里的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短暂的车程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悄然结束。 三、馆内探秘:解锁汗马生态的奥秘<br> (一)动植物标本:触摸自然的“活教材”<br> 走进汗马生态文化馆一层展厅,同学们瞬间被玻璃展柜里的标本吸引,纷纷放慢脚步、睁大眼睛。讲解员老师指着玻璃展柜,耐心介绍:“大家看这个雪兔标本,它的毛冬天是白色,夏天会变成灰褐色,和咱们根河冬天的雪景特别像,这是它保护自己的‘隐身术’哦!”展柜里,除了雪兔,还有展翅的兴安雕鸮、挺拔的落叶松枝干、饱满的越橘果实,每一件标本旁都贴着彩色标签,标注着“家乡常见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等字样。同学们有的踮起脚尖观察,有的拿出笔记本画图记录,有的同学拉着老师的手小声问:“老师,我能摸一摸松树的叶子吗?”在得到“只能看不能摸”的温柔提醒后,她乖乖地把小手背在身后,眼神依旧紧紧盯着标本,满是好奇。 (二)科普视频:感受生态守护的力量<br> 随后,同学们来到三楼放映厅,观看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视频。屏幕上,春日的汗马湿地开满金露梅,夏日的林海中松鼠跳跃,秋日的山林层林尽染,冬日的雪原上紫貂穿梭——熟悉的冰雪场景让同学们忍不住小声欢呼:“和咱们根河的冬天好像呀!”当视频播放到生态保护员冒着-30℃的严寒,在雪地中埋设动物监测相机时,放映厅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小声说:“他们好辛苦,是在保护小动物们吧!”视频结尾,字幕打出“汗马生态,是根河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不少同学默默点头,把“保护生态”四个字记在了心里。 四、文化馆前道别:留存研学的温暖余韵<br> 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汗马生态文化馆门前,看着白色的外墙衬着红色的“汗马生态文化馆”字样,眼底满是留恋,空气中多了几分不舍的气息。班主任轻轻帮身旁同学理了理皱起的衣角,柔声叮嘱:“回去后要把在汗马看到的生态故事,都讲给爸爸妈妈听呀!”研学讲师也走上前,笑着挥了挥手:“根河二小的孩子们,汗马的森林、文化馆的故事,会一直等着你们再来!”同学们有的拉着老师的袖口不愿松开,有的踮着脚使劲挥手,齐声应道:“谢谢老师!我们会想汗马的!”直到要上车离开,还有同学扒着车门回头喊:“下次我一定带爸爸妈妈来!看这里的文化馆,看汗马的森林!” 此次汗马生态文化馆研学之旅,是根河市第二小学“家乡生态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在观察中认识了家乡的珍稀动植物,在视频中感受了生态保护的责任。返程的大巴上,不少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下感悟:“我知道了雪兔会变颜色,以后要爱护家乡的树林”“保护员叔叔好勇敢,我也要做生态小卫士”。这次研学不仅让同学们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更在心中播下了“热爱家乡生态、守护自然环境” 的种子,根河市第二小学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持续深化“家乡生态教育”系列活动,真正让研学播下的生态种子在日常点滴中扎根、发芽,成长为守护家乡绿水青山的坚定力量。 撰稿:乌吉斯古楞<div>审核:栾一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