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心理韧性的内在筋骨:训练和强大孩子自我心理意志【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谈14】

龙首仁

<p class="ql-block">训练和强大孩子自我心理意志,核心在于不断激发孩子战胜自我惰性的内生心理力量。</p><p class="ql-block">——强化孩子自我心理意志,要培养锻炼他的顽强性和意志力</p><p class="ql-block">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这是人性使然,所以每个人都有惰性。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惰性大的孩子,经常伴随着心理韧性的不足。帮助训练和强大孩子的自我心理意志,就要引导帮助他强化自我管理、努力战胜惰性、不断战胜自我,训练他强大的自我心理意志。</p><p class="ql-block">有强大自我心理意志的孩子,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淡化、打消乃至彻底清除那些杂念、自卑、纠结、忧郁。在遇到学习、生活难题时,能够更加适应自己独立应对挑战,也更善于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并能够从失败中得到历练提高。</p><p class="ql-block">正如人民日报出版社《发现孩子的天赋》所指出的那样,影响意志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自控力、顽强性、抗挫能力、荣誉感、求知欲、胆识与气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这些多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获得和加强的。特别是家长要重视帮助孩子不断强化自控力,提升对自我行为的管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坚持不懈训练他养成一种自我意志把控的行为习惯。使他在面对困境时能具备更加顽强的意志、更坚定的恒心和毅力、更能经受逆境和挫折的严峻考验。</p><p class="ql-block">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挑战性项目和活动,培养训练他勇于挑战并取得胜利的欲望,鼓励他探索、毅力和坚持。培养他像竹子一般柔韧个性,能在风雨中弯曲却不会被折断。</p> <p class="ql-block">——要舍得让孩子吃一些苦</p><p class="ql-block">少年吃苦是人生一种财富。舍得让孩子适当吃一些苦,是家长的教育智慧,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积累。</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其实在发达国家搞的精英教育,经常是有钱人把孩子送到某个地方,让孩子去体验吃苦。而我们现在一些家长的观念却恰恰相反,怕孩子吃苦,反而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共同心理。</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普遍比以前金贵了太多,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有一些家长彻底摈弃了过去的散养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搞起了极其精致的温室“细养”,捧在手里怕化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但对孩子成长无益,还会成为他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隐性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说让孩子吃苦,并不是要给他制造痛苦,而是应该有策略地让他经历和体验一些艰辛,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要支持他去尝试体验艰苦环境、艰难生存,而不是去帮他逃避吃苦、让他过度舒适。</p><p class="ql-block">现在一些夏令营、研学活动已经有了专门以孩子承受吃苦训练的项目,但还基本都是浮于蜻蜓点水,没有耐久体验,更没有像美国西点军校那样的训练强度和近于挑战极限的苛刻标准。如果家长愿意让孩子承受一些更真实的吃苦训练,可以把他送到一些脏苦累的工作场景去实习或者干脆去打零工,或者在寒暑假期送到偏远山区(当然首先是必须确保安全)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待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除了让他亲身体验一些体力之苦,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智之苦。遇到种种难题,让他自己去寻找解决之策;严格要求他保质保量完成文化课教育任务,让他从学习之苦中得到磨练。</p> <p class="ql-block">——训练孩子承受委屈的心理能力,防范他出现“玻璃心”</p><p class="ql-block">家长要明白,有一些委屈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它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不要孩子稍微受了一丁点委屈,马上就大呼小叫,好像就是天塌下来了。如果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委屈,那么孩子出现“玻璃心”的概率就一定会大大提升。</p><p class="ql-block">为了便于更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认识和理解,这里姑且将“玻璃心”简单概括为“认知性玻璃心”和“病理性玻璃心”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所谓认知性“玻璃心”,是指个体因认知偏差或思维模式问题导致的过度敏感,表现为对他人言行产生过度负面解读,容易感到被冒犯或受伤。这种敏感更多与主观认知相关,而非心理疾病。</p><p class="ql-block">而病理性“玻璃心”则是指由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引发的情绪敏感,表现为对人际互动的反应强度远超常人,且可能伴随其他病理症状。这种敏感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之一,那就需进行专业干预了。</p><p class="ql-block">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认知性玻璃心”和“病理性玻璃心”,并非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专业术语,而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或网络讨论中衍生出的通俗表达,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心理敏感状态。这里之所以采用这两个概念,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更不是心理疾患专业诊断标准。家长要注意自身也不能过度敏感,不要随意给孩子自行贴标签。 </p> <p class="ql-block">——防止孩子“认知性玻璃心”变成“病理性玻璃心”</p><p class="ql-block">这是家长的责任。</p><p class="ql-block">认知性玻璃心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为: </p><p class="ql-block">一是归因偏差,总是习惯性地将他人行为(如玩笑、建议)解读为针对自己或带有敌意;二是灾难化思维,经常把小事放大为“被否定”“被孤立”等严重后果;三是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不稳定,依赖外界评价维持自信;四是有一种敏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能以攻击、冷漠或回避应对批评,以自卫性保护脆弱的自我认知。 </p><p class="ql-block">认知性玻璃心的核心原因,是认知偏差或心理习惯,情绪反应强度较轻,可通过自我调节改善,其社会功能影响可能轻微,限于特定情境,主要通过心理教育、认知调整来改善。</p><p class="ql-block">而病理性玻璃心,则源于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往往情绪反应程度剧烈,常伴随失控行为,显著影响日常生活,需要通过药物+专业心理治疗。主要表现有:一是情绪失控,微小刺激可能引发剧烈情绪波动(如暴怒、崩溃);二是功能损害:影响社交、工作或学习等日常生活;三是有伴随症状和生理反应,如长期抑郁、焦虑、自伤倾向或人际关系极端不稳定,可能出现心悸、失眠等躯体化症状。 </p><p class="ql-block">应该指出,只要是“玻璃心”,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有“易碎”性,属于“易碎品”。这就需要家庭引起警觉,防止这种“玻璃心”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玻璃心”表现明显,敏感状态持续恶化,或伴随自伤、自杀念头,则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帮助。理解这些概念的区分,有助于更理性地看待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p> <p class="ql-block">——帮助孩子建立形成敢拼、能赢、不怕输的心理支撑</p><p class="ql-block">激发他的自强意识。可以通过经常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刺激和引导,帮助他走出内心脆弱。让他经受一些必要的抗挫训练,通过适当的“微刺激”,让他经历和体验一些失败和挫折,提高孩子的“逆商”,面对逆境、挫折的正确心态,具备应有的抗挫能力。这对于孩子成长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逐步使他的“玻璃心”变得坚韧起来,增强对别人一些负面话语、刺激性行为的适应和接受度,丢掉那种输不起的心理包袱。如果孩子建立了一种敢拼能赢、不怕输的心理支撑,他的心理韧性就会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给孩子增加一些心理意志训练。比如在日常的游戏、玩耍、参与各种活动时,逐步递进性地选择有一定烈度的运动、活动目标,激发他对勇敢的追求,激励他坚定目标、通过增加项目难度训练他的顽强性,鼓励他面对挫败。通过日常不露痕迹的心理训练,提升他面对困难问题、应对挑战的适应调节能力,告别心理脆弱,而变得心理“皮实”、耐磨、富有韧性。使孩子在面对突发事件、激烈刺激时,他的应激反应能够相对保持平和稳定、冷静理智,更经得起“摔打”、扛风浪、抗挫折。</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 侵权必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