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豫晋休闲游第三篇 国家级5A景区 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游记

杨树志

<p class="ql-block">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2日下午,我们乘车来到位于山西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景区参观游览,这是我们进入山西高速洪洞收费站时拍摄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距离高速公路收费站仅有三公里车程,进入洪洞县境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乘车来到景区门前,这是在车上拍摄的大槐树景区大门远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景区是国家级5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景区门前首先在在景区门口的5A景区标识碑前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大门门楣“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牌匾前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的根雕大门很有特色,它以移民文化为主题,采用天然树木根系为造型元素,雕刻出繁复的根系纹理与形态。其设计灵感源自明代移民历史中“手捆长绳”的典故,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大槐树根雕大门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根雕大门简介</p><p class="ql-block">"根雕大门"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槐树寻根祭祖景区的导览图,景区主要景点有根字影壁墙、祭祖广场、寻根祭祖堂、古大槐树纪念园以及广济寺等。</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寻根广场北端的“根”字影壁墙,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影壁墙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的这座“根”字影壁墙呈对称展开的八字形,暗合“张开双臂迎游子”的归乡意象,底部配置汉白玉栏杆;其雕刻元素‌包含十二生肖、八仙庆寿、龙凤呈祥等传统吉祥图案,融合移民历史的符号表达;影壁墙采用水磨青砖砌造,表面雕刻玲珑精致,体现明清建筑工艺特征。‌‌</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根”字影壁墙西侧的“洪洞大槐树大明迁民处”展棚,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展棚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阅竖立在“洪洞大槐树大明迁民处”展棚左侧的书写纸质官府“告示”:</p><p class="ql-block">边荒待耕,迁民在急,凡属平阳府管辖之内各州、县、村镇居民均在迁民范围,凡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七口之家迁四,八口之家迁五。有丁无地者全迁。</p> <p class="ql-block">观阅竖立在“洪洞大槐树大明迁民处”展棚右侧的书写纸质官府“迁民任务图”。</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墙背部墙面上镶嵌一幅“古大槐树赋”赋文牌匾,该赋文创作于民国十年(1921年),以洪洞大槐树为象征,描述明朝洪武年间移民事件,突出“根祖文化”主题。原文采用骈文体,语言典雅,情感深沉,结尾民谣强化了移民后裔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在朱红色的牌匾之上雕刻着金色的正楷赋文清晰易读:平河之北,简邑之南,有古大槐树焉,浓阴蔽日,老干撑霄。托根乎彼汾之曲,出郭不半里而遥。面临雉堞,背负虹桥,缭垣墙而周护,惧风雨之飘摇。话迁民之遗迹,聊考古于今朝。忆夫元虏解纲,中原无主,民枕籍乎川原,路交横于豺虎。昔之三辅强宗,两河编户,礼乐冠裳,楼台歌舞,莫不撄凶锋,膏利斧,千里萧条,化为旷土。淮上真人,膺符崛起,逐彼腥膻,复我冠履,乃稽版图,乃整疆理,将酌盈而剂虚,宜徙此而实彼。溯邑乘之轶闻,为迁民所由始。洎乎靖难兵起,屡有播迁,既攀萝而度岭,亦杭苇而涉川,结茅筑宅,列肆受廛,星罗棋布,椒衍瓜绵。于是邑人之散处四方者,迄今已五百余年。然而东西南北,惟所命之者,王者无外之义也;木本水源,不忘所自者,人民反本之思也。是以高轩戾止,行李交驰,凡经此树下者,莫不欣然色喜,慨然怀思,或留情话,或赋新诗,或登孤塔,或读丰碑。见夫良田万顷,清水盈陂,莲城密迩,槐荫蔽亏,犹且志和意惬,心旷神怡,而况生生世世,聚家族于斯者乎。爰为之歌曰:“古杨城畔日西斜,夹道高槐噪暮鸦,共说迁民从此去,不知迁去落谁家。</p> <p class="ql-block">紧靠“古大槐树赋”牌匾不远处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游览大道和与之平行的潺潺溪流,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被称为“同源渠”的溪河的风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同源渠简介</p><p class="ql-block">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观览坐落在景区中轴线上横跨同源渠石砌景观桥-鹳鸣桥,这是在现场拍摄的鹳鸣桥正面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鹤鸣桥</p><p class="ql-block">"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迴野,久久不绝</p> <p class="ql-block">站在鹳鸣桥下,我们选择先参观游览位于景区东侧的核心景点-古大槐树纪念园区,所以没有过桥而是右转前往古大槐树景点处,顺便参观游览沿途的景观和景点。</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景区东侧游览大道旁边的第一处景观-“朝堂决议”场景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朝堂决议”雕塑时,在现场拍摄的朝堂决议景观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朝堂决议雕塑群简介</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朝堂决议”雕塑群旁边竖立的“明太祖文录卷五十”的训文石刻碑石:</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三月丁酉, 郊州知州苏琦言“时宜三事”……其三,“垦田以实。中原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以元政衰微,将帅凌暴, 十年之间,新桑之地,変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招徕株耕种以实中原,虑恐日久国用虚竭。……</p><p class="ql-block">《明太祖实录》巻五十</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景区东侧游览大道旁边的第二处景观-“大槐树下”场景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下同雕塑群简介</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为移民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翩翩,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景区东侧游览大道旁边的第三处景观-“讲不完的故事”场景雕塑群,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讲不完的故事”雕塑群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讲不完的故事雕塑群简介</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中种下的槐树早己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到现在种槐树以及在槐树上悬挂吉祥挂件的纪念祈福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景区东侧游览大道旁边的第四处景观-“解手 背手 连手”场景雕塑群,这是在现场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手 背手 连手”雕塑群</span>”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解手背手连手雕‌塑群简介</p><p class="ql-block">通过三组雕塑生动再现了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的历史场景,核心刻画了“解手”“背手”“连手”等移民文化符号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群雕分为三组主题:</p><p class="ql-block">解手场景‌:展现移民被绳索串联押解途中请求如厕的情景,官兵为其解开绑手的动作,诠释“解手”一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背手行走‌:刻画移民因长期反绑双手形成的习惯性背手姿势,成为后世移民后裔的典型行为特征。‌‌</p><p class="ql-block">‌连手情谊‌:表现移民在长途跋涉中手连绳索、患难与共,最终结为亲密“连手”(朋友)的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不愧是国家级5A景区,大槐树景区的公共卫间也充满文化历史内内涵和富有特色,被称之为“解手场”还很符合当地人文特色。</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三十分钟后,我们来到古大槐树园区的入口-过厅,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大槐树景区过厅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过厅简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砖瓦盖顶,吻兽齐全,正中下书写七律诗。上半部分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下半部分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甲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厅门廊的东厢房-“槐乡寻根”展室,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过厅东厢房外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室内展出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实证”图文资料,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室内图文资料展品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东厢房展出的“移民历史见证”图文资料</p><p class="ql-block">移民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六百载岁月沧桑,古槐移民在官方的典籍中只是粗记大略,人们在追根问祖之时,把目光投向浩如烟海的民间家族谱牒中,不少的家族谱牒及墓碣碑铭,几乎都记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内容,以至于每年都有成千万的移民后裔慕名而来,他们不远万里,跋涉关山,在移民先祖的聚集地﹣﹣洪洞古大槐树前虔诚拜祭。重返桑梓地,共话血肉情。洪洞大槐树,已成为炎黄子孙们心中不老的精神树、团结树。在人们精神世界里,洪洞大槐树是意念中的"家",灵魂深处的"根"。</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厅门廊的西厢房-“荫蔽九州”展室,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过厅西厢房外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过过厅门廊后拍摄的过厅门房北立面的场景照片,悬挂在门楣上的两块牌匾分别书有“家国情槐”和“槐香故里”,古大槐树情怀在此处体现十分的情真意浓。</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槐树园区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这幅书形纪念石碑-洪洞大槐树古训碑,认真阅览碑文:</p><p class="ql-block">大槐树古训</p><p class="ql-block">‌赤心奉国,循圣人训‌</p><p class="ql-block">‌成仁取义,思先贤德‌</p><p class="ql-block">‌祖宗虽远,祭祀须诚‌</p><p class="ql-block">‌子孙虽愚,经书必读‌</p><p class="ql-block">‌礼义廉耻,孝悌忠信‌</p><p class="ql-block">‌循法律己,崇德友善‌</p><p class="ql-block">‌勤苦自立,敬业乐群‌</p><p class="ql-block">‌弘毅广志,发愤图强‌</p><p class="ql-block">‌承先人训,慎思笃行‌</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赏坐落在大槐树园区广场西侧的巨幅“移民浮雕图”,移民浮雕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由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历史与民间传说创作,青铜材质,长23.68米、宽4.48米。作品以书画长卷形式串联60多个人物与15个场景,通过文画互彰展现明代移民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移民浮雕图以大槐树为背景分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三部分:左侧展现官府通过告示聚集百姓并强制外迁的场景;中部刻画移民折槐枝、捧槐土的离别情景及牛氏三兄弟分铁锅细节;右侧呈现押解途中“解手”一词的由来及背手行走习惯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大槐树园区广场东侧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石碑,中国人有句俗语,两人相见,若互通姓名,如同姓即随口而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个典故应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谈起。明朝初年,为了恢复因战乱灾荒而荒芜了的中原广大地区的经济,明政府下令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从明初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间为500年左右,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大地,人们相见互问老家,都会说;“啊!洪洞老乡。”再问及“老乡贵姓?”若回答为同姓,问者就会说“啊!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相见,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俗定语句,也就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大槐树园区广场中轴线上的”家”字背景墙,背景墙中间的"家"字题刻,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所题写,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家”字背景墙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家”字背景墙</p><p class="ql-block">家字背景墙,为景区又"一绝"﹣特色刻字景观墙,整体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房殿式顶,顶下为砖雕像和背景墙主体为中间"家"字题刻,它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所题写。老先生为洪洞县杜戍村人,那饱含深情的"家"字是他莼鲈之思的真实写照、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为映衬意义深远:景墙整体雕工技法捻熟,线条自然流畅,栩栩如生,全纹饰栩令人叹为观止。家字景墙与景区标志性建筑根字影壁,无论在展现形式还是内涵意蕴上都异曲同工,因此并称"双绝"。</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大槐树园区广场中轴线上的”家”字背景墙后面的洪洞大槐树园区四柱三门三挑檐牌坊,这是在现场拍摄的牌坊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园区牌坊简介</p><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让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活劫。</p> <p class="ql-block">瞻仰耸立在大槐树园区西南隅草坪上的洪洞大槐树遗址修葺与兴盛的大功臣-景大启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景大启简介</p><p class="ql-block">景大启(一85511927)宇尔宇,生于洪洞县城北贾村。。曾在山东曹州、 荘平;肌城等地为官,为人侠义,交游甚广。告老还乡后、受鲁、豫等地槐乡后裔思恋家乡情结所感染即与幕友刘子林、贺百寿等先賢共举兴建大槐树处古迹。先后两次募捐修葺了木牌坊、茶事亭等 。 一九二一 年又汇編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洪洞古大槐州志》,洪洞迁民遺址的修䇯与兴盛,首功当推景大启先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来到大槐树园区核心景点-古大槐树处,这座令人神往的景点由在民国三年(1913年)建成的碑亭和古大槐树石碑组成,这是在现场拍摄的古大槐树处有百年历史碑亭和石碑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处简介</p><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靠他们广幕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p> <p class="ql-block">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大槐树处与有100多年年历史的古大槐树石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位于古大槐树处碑亭西侧的“饮水思源”茶室,这座其貌不扬的简朴的茶室也是民国三年与古大槐树碑亭都是同时代的文物建筑物了。</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茶室简介</p><p class="ql-block">茶室建于民国三年,是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古大槐树处碑亭东侧的“光前裕后与我槐乡”石碑,此石碑是为纪念1993年首届寻根祭祖节设立的。</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处遗址的后面是一座城堡式门洞,门洞上方镶嵌有一幅“殖民遗风”牌匾,此门内的园林中耸立着二、三代古槐树等珍贵古树。</p> <p class="ql-block">观赏生长在古大槐树处后面园林内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的古槐树的雄姿,这棵古树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这是在现场拍摄的400多年树龄的二代古槐树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赏生长在古大槐树处遗址后面园林内由二代古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的古槐树的雄姿,这棵古树也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这是在现场拍摄的近百树龄的三代古槐树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三代槐树简介</p><p class="ql-block">由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挂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二代古槐树高台旁边的珍贵文物”千年槐根”真迹,此槐根外露部分长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这是现场拍摄的”千年槐根”真迹照片。</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简介</p><p class="ql-block">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三代古槐树高台旁边的珍贵文物”槐木化石”真迹,此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的历史,尤为珍稀。</p> <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简介</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此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世纪末,由当地人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被埋藏于地下,上面已有许多炭化的痕迹,该化石的出土证实了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这是现场拍摄的”亿年槐木化石”的真迹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赏位于大槐树园区北端广济寺大门东南侧的一代古大槐树(仿制品),虽然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的一代古大槐树,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时被洪水冲毁,但我们在这里能够看到仿制的惟妙惟肖的千年古树,不过,这棵仿真树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是感到很欣慰的。</span></p> <p class="ql-block">观赏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文物-石经㠉,它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简介</p><p class="ql-block">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位于大槐树景区东北隅的晋南千年古刹-广仁寺,这是在现场拍摄这座唐代古寺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简介</p><p class="ql-block">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寺庙规模宏大,佛像庄严,香客络绎不绝。由于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千年古刹历经劫难,见证迁民,遇祥和盛世,重现辉煌,等待着广大移民后裔回到家乡寻根祭祖。</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游览广济寺时拍摄的广济寺山门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山门,一般是寺院正面楼门的称呼。过去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广济寺山门按照单檐歇山式、灰瓦琉璃剪边方式罩顶复建,古朴庄严,两侧立有花岗岩石雕哼哈二将,高达3.2米。门殿内供奉有弥勒佛、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威仪万千。</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游览广济寺时拍摄的广济寺钟楼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广济寺的参观游览结束,我们向西回到景区中轴线继续参观游览,这是在景区献殿前广场的先祖赐“福”字石碑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同行的小学同学们兴致勃勃,即兴也在体现先祖关怀的先祖赐“福”字石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位于景区中轴线上的宏伟建筑-献殿,献殿是景区祭祖活动区的核心建筑,主要用于陈列祭祀供品和举行主祭仪式,其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全木结构,具有单层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十字歇山屋顶等特征,高度与跨度均为三晋之首。 献殿作为主祭场所,承担着摆放供品、主持祭祀仪式等职能。其建筑融合了传统祭祀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明清移民文化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献殿室内大殿装饰和祭祖设施,这是在现场拍摄的献殿室内大殿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献殿室内拍摄的大殿中央祭祖堂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献殿室内拍摄的大殿中央祭祖堂显大槐树先祖之神主牌位的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献殿大殿祭祖堂两侧的供桌上摆满了各方香客敬献的各种各样祭品,这是在现场拍摄的祭品台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赏摆放在献殿大殿西侧的供桌,这是在现场拍摄的供桌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供桌简介</p><p class="ql-block">供桌,是祭祀大典时摆放三牲、五谷、肴馔、时鲜、面点等供品的桌子。由于祭祀大典所祭的是距今考证的1230个大槐树移民先祖姓氏,代表着从明初迁走的百万移民,其祭祀人数之多、祭祀规模之大、祭祀档次之高堪称天下第一民祭,因此,此供桌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供桌。</p> <p class="ql-block">观赏摆放献殿大殿供桌台上的祭祖器物-“俎”,这是在现场拍摄的祭祀器物-“俎”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祭祀器物-俎简介</p><p class="ql-block">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这里的俎是专门用来盛放三牲的。参祭时敬献三牲有祈求天下太平、六畜兴旺之意。三牲是传统祭祀礼仪上所具备的最高级别的供品,也代表着祭祀人最虔诚的祭拜之心。古时的三牲通常有两种:牛、猪、羊或鸡、鱼、猪。其中前者有的选用牛头、猪头或羊头的,而最高档次的祭祀仪式中用的都是完整的。在大槐树历年的祭祀大典上用的就是最高档次的,可见移民后裔祭祀的诚心之灵。而这就是在祭祀大典时敬献三牲所用的俎。</p> <p class="ql-block">观赏成排摆放在献殿大殿桌台上古代盛放粮食的木质器物-“斗”,这是在现场拍摄的木质器物-“斗”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斗,是古代盛放粮食的木质器具,古时十升为一斗。斗在祭祀大典中用于盛放五谷,即稷、黍、麦、麻、豆。</p> <p class="ql-block">在献殿的参观结束,这是在祭祖广场拍摄的献殿北立面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接着参观游览位于景区中轴线最北端的核心建筑物-祭祖堂,祭祖堂为仿明代风格建筑群,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供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作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这是在祭祖广场上拍摄的祭祖广场和祭祖堂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前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祭祖堂参观游览时在现场拍摄的祭祖堂山门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祭祖堂参观游览时在现场拍摄的摆放在祭祖堂大殿供桌中央显大槐树先祖之神主牌位的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祭祖堂参观游览时在现场拍摄的摆放在祭祖堂大殿供桌中央西侧北方各地家族分神主牌位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祭祖堂参观游览时在现场拍摄的摆放在祭祖堂大殿供桌中央东侧南方各地大槐树家族分神主牌位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结束前,在景区网红打卡处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观赏竖立在景区出口广场的洪涧大魂树宣传栏</p><p class="ql-block">人这一生至少得来三次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为你豆蔻年华,寻生身之地;</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当你意气风发,可荣归故里。,</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等你雪鬓霜製,要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问一下读者您来过几次?</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临汾洪洞大槐树景区的参观游览结束,心情愉悦的走出景区出口门。</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槐树景区前,同行的全体小学同学在景区根雕大门前合影留念。至此本篇文章就在此收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