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9.30日,国庆节前夕,为了加强区域间老年书画艺术交流,实现互学互鉴,东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一行十二人在潘玲芳会长的带领下,于上午九点来到义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进行书画交流走亲活动。义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孙志树会長和常务副会长陈涧祚的组织下,带领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部分领导成员在市书画研究会门口欢迎东阳市书画研究会一行的到访。并安排三项活动内容,一.进行现场书画创作.二.召开座谈会.三.参观义乌市稠卅国光社"月是古乡明"展会。</p> <p class="ql-block">东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潘玲芳会长亲自执笔,写下“宁静致远”四字。笔锋稳健,布局疏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这四个字,像是他多年艺术生涯的总结,也像是对在场所有人的寄语——心若安宁,方能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书画创作在布置整齐的一楼大厅拉开序幕。长桌上铺开雪白的宣纸,笔墨齐备,墨香悄然弥漫。东阳来的老师提笔落纸,气定神闲,“厚德载物”四字一气呵成,笔力浑厚,如山岳稳立,引来众人轻声赞叹。那一刻,纸上的字仿佛不只是墨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承载着对传统美德的敬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一位身穿浅蓝上衣的老师执笔挥毫,行草如行云流水,苏轼《水调歌头》的词句在宣纸上跳跃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锋转折间,既有豪情万丈,又不失温润婉转。围观者屏息凝神,仿佛也被带入那千年前的中秋之夜,与古人共赏一轮明月。</p> <p class="ql-block">墨香未散,一旁的画案上,白发老师已调好颜料,笔尖轻点宣纸,一朵牡丹缓缓绽放。他笔下的花枝饱满,色泽温润,不施浓彩却自有风韵。旁边有人轻声说:“这花,像是能闻到香。”他笑了笑,只道:“画的是心境。”一旁的砚台边,水桶清亮,笔洗澄澈,仿佛也映着一颗澄明的心。</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老师专注书写甲骨文,“上善若水”四字古意盎然。那笔画如刻如凿,带着远古的拙朴与智慧。围观者虽不全识其字,却能从那苍劲的线条中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水无形而利万物,正如这书法,不争而自有其道。</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并肩而立,一位挥笔写行草,另一位在一旁认认真作画。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秋日落叶轻拂地面。他们不像是在比赛,倒像是老友久别重逢,借笔墨叙旧。纸上的字迹或洒脱或内敛,却都透着一股从容与自在。</p> <p class="ql-block">“筆歌墨舞”四字跃然纸上,笔势飞扬,如舞者腾跃,墨色浓淡相宜。写罢,老师轻轻放下笔,退后一步端详,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这四个字,恰如眼前这场交流——笔在歌,墨在舞,艺术在流动,情谊在交融。</p> <p class="ql-block">国画区,几位长者正围着一位老师看他画树枝。那笔如铁线,勾勒出老梅的风骨,枝干虬曲,却透着倔强的生命力。旁边有人轻声说:“这枝,像是经历过风雪的。”老师点头:“画画,画的不是形,是气。”一旁的颜料盘里,墨色层层晕开,仿佛也映着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群贤毕至”四字一出,仿佛为这场活动作了最好的注脚。白衫老师提笔落墨,字字端庄大气,仿佛眼前真有群贤齐聚,共襄盛举。这不仅是对当下场景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的召唤——无论年岁几何,只要心向笔墨,便是同道中人。</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前,老师凝神静气,笔下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他用淡墨渲染远山,用焦墨点出近石,一开一合间,意境全出。有人问:“这山,是哪里?”他笑答:“心中有山,处处皆山。”画中的世界,是现实的倒影,也是心灵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徐老师笔下的荷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身着粉色衣服的徐老师专注地画着花瓣,每一笔都极尽温柔。荷叶舒展,水波不兴,仿佛整个空间都安静了下来。这幅画,不只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对高洁品格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墨竹画成,枝叶清瘦,节节向上。老师一笔一画,如刻如写,竹叶如刀,却透着柔韧。他说:“竹有节,人亦当有节。”这幅画,是风骨的象征,也是对晚年生活的写照——虽已白发,却仍挺立如竹。</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开始,孙志树会长起身致辞。他声音洪亮,话语真挚,代表义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全体成员对东阳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书画不分地域,情谊却因交流而深厚。”他祝愿大家身心健康,万事如意,话音落下,掌声如潮。</p> <p class="ql-block">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涧祚在座谈会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言语朴实却充满力量。他谈到会员的成长、活动的开展、作品的提升,也展望了未来的计划。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梳理一段共同走过的路,踏实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东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潘玲芳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言,她戴着眼镜,神情专注,手中拿着笔记。她感谢义乌同仁的热情接待,也分享了东阳在书画传承中的点滴经验。她说:“艺术是桥梁,让我们跨越距离,心手相连。”</p> <p class="ql-block">三位会长的发言,全场响起热烈掌声。那掌声不只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共鸣——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这条艺术长路上的同行者。他们用掌声回应真诚,也用掌声传递敬意。</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后,大家移步义乌市稠州国光社,参观“月是故乡明”主题展。展厅明亮,光线柔和,一幅幅作品静静悬挂,如同在诉说游子的心声。有人驻足细读,有人拍照留念,有人轻声交流,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书法作品或苍劲或秀逸,每一幅都承载着对故土的思念。有人指着一幅小楷说:“这字,写得真像老屋窗前的月光。”另一人点头:“是啊,笔尖有情,墨中有乡。”</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脚步轻缓,目光专注。大家穿梭于作品之间,仿佛在翻阅一本厚重的乡愁之书。那些字、那些画,不只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对“根”的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几位老友并肩而行,一边欣赏,一边低声交谈。他们谈论笔法,也回忆往事。有人说:“年轻时忙生计,如今才真正懂了书画的滋味。”另一人笑答:“晚来不晚,只要心还在笔尖上。”</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全体人员在展厅内合影留念。背景是“2025乙巳"月是故乡明"书画邀请展”的展板,大家手持展厅赠送的书籍,笑容灿烂。这一刻,定格的不只是影像,更是一段跨越地域的友谊,一场心灵的相逢。</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行人在饭店共进午餐。圆桌上菜肴丰盛,大家举杯畅谈,笑声不断。酒杯轻碰,不只是庆祝今日的相聚,更是对书画之缘的珍视。窗外阳光正好,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饭桌上,话题从笔墨技法聊到生活琐事,从艺术理想谈到晚年心境。没有拘束,只有真诚。这一刻,他们不只是书画爱好者,更是彼此生命中难得的知音。这场交流,始于笔墨,却远不止于笔墨。大家都说,希望今后能多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提升自己,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