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李明同学书法争议的理性思考</p><p class="ql-block">张万强/文/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近期,人民日报转发的李明同学书法视频引发舆论哗然,支持与反对阵营针锋相对,即便视频已下架,网络争论仍未平息,甚至出现恶言相向的激烈对抗。事实上,这场争议的根源在于大众与专业群体对书法认知的差异,若能回归书法常识本身,分歧本可大幅消解。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李明同学书法的过度讨论,应当适时止步。</p><p class="ql-block">从舆论立场来看,争议双方的观点呈现鲜明对立。一方是广大社会大众,他们普遍认为,十多岁的李明能写出风格鲜明、挥洒流畅且力道十足的行草,远超同龄人的水平,堪称“书法神童”,对其赞誉有加。同时,部分大众将专业人士的批评视为“嫉妒”,用尖锐言辞反驳,加剧了对立情绪。</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则是专业书法人士,他们的核心观点在于“基础为先”——认为李明的书法缺乏传统书法的底蕴与根基,更偏向“江湖体”,若长期忽视基本功练习,不仅自身书法道路易走偏,过度宣扬此类风格,还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误导。</p><p class="ql-block">“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仔细观察李明同学的书法视频后,也有几点客观看法。首先,必须承认李明具备书法天赋与悟性,且有一定功底,从其篆书作品中能看出对章法的把控,绝非凭空杜撰,推测其曾有临帖经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传统书法体系、发展脉络的认知存在不足,且缺乏专业引导,在楷书、隶书等基本功的训练上存在明显短板。若能从基础学起,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支撑,其书法潜力定能更好地释放。</p> <p class="ql-block">从专业角度而言,书法可清晰划分为“基础书法”与“书法艺术”两个阶段。基础书法以楷书、隶书、篆书、魏碑等为核心,是初学者必须遵循的规范,也是后续艺术创作的根基,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跳过基本功直接追求风格,极易陷入“走火入魔”的误区。而书法艺术的追求,需在扎实基础上展开——先通过行书、草书的临帖积累经验,再逐步形成个人风格。但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遵循传统书法的章法结构与审美逻辑,让作品既能体现个性,又能被大众理解、认可,而非脱离传统的“自由创作”,更不能随意篡改字体结构、简化笔画,陷入“闭门造字”的误区。</p><p class="ql-block">此次“李明现象”引发的强烈反响,背后还暗藏大众对书法界乱象的不满。近年来,部分人把持书法协会,将“怪异”等同于“高雅”——比如“吼书”群体,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潦草的笔墨为噱头,无视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却自诩“高深”,即便遭大众批评仍我行我素,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早已引发公众反感。</p> <p class="ql-block">此前某县更出现过“怪体字”作者未经专业学习,却屡屡获奖并担任书协主席的情况,因其缺乏传统功底、资历浅薄,不仅难以服众,更让大众对书法界的评价体系产生质疑。这些积弊,使得大众对“李明书法”的讨论远超事件本身,掺杂了对行业乱象的情绪宣泄。</p><p class="ql-block">回归李明同学本身,作为一名十二三岁的农村孩子,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能达到如今的书法水平,已属不易,不应以过高标准苛责。当下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兼顾文化课学习,在此基础上,若能寻求专业老师指导,补全传统书法基础课,重新梳理学习路径,避免走弯路,未来的书法道路必将更加宽广。</p> <p class="ql-block">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这场争议提供一个理性视角,让大家不再在对李明同学书法的争论上耗费过多精力,将关注点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与书法教育的本质上来。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欢迎参与理性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