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一开始是不爱铁厂的。</p><p class="ql-block"> 从七六年进厂,我就一口气倒了十三年的班。寒来暑往,下雨下雪,白天黑夜,过年过节,每天都要爬到四座高炉的炉喉处进行煤气取样。那时的铁厂,工人们就像生活在灰尘里一样,个个灰头土脸,每天下班必须要洗澡才能换上自己的衣服。而那时候,我们车间里是没有生活用水的,吃喝用全部是高炉循环冷却用水,比江水还混浊!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汉口武昌的小资们是绝对难以忍受的。要么,你想办法走掉,要么,你就去适应环境。我考过大学,搞过对调、单调,去应聘,但由于多种原因,我被钉子死死的钉在了武钢炼铁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命。</p><p class="ql-block"> 幸亏我还祘是一个豁达的人。工作生活上的苦,我还受得了,也没有放在心上。那时在铁厂,我除了班组的工友,几乎不与任何人接触。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躲在家里写小说、剧本、诗和散文,接触了许多当时的文学青年。和他们一起,我是活跃的,几乎是这群人的头了。这群文学青年,后来有些是有一定成就的。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整整十三年。在这期间,我成了家,生了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在自己创造的文学激情中陶醉着,除了家庭和文学,我就没有别的寄托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铁厂的工作生活环境,当然现在比那时强万倍不止。当年我的师付们,几乎没有几个活过六十岁的。现在看来,即使环境再差,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精神,身体自然而然的会对环境产生抗体来保护你的身体。记得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上夜班,街上灯火辉煌,家家欢聚团圆。而我却孤零零的站在车站等上班的班车。巨大的落差,让人心理好不平衡,但我却一笑而过。事后写了一篇小文,在报上发表后,居然获得好评。一个人的命运,有天意,有人意,有自已的努力,更有好人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那时候的我,是不爱铁厂的,不仅仅是环境,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工人。关键是我没有深入的看到铁厂,没有深入的融入铁厂,我不知道,这个庞然大物似的工厂,居然还有那么深刻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有个人找到了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找我的人是厂宣传部的茅部长。</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和茅部长没有交集,仅仅只是如雷贯耳的知道他。我在炼铁厂没有半点根基,生活和工作两点一线,青山车间,汉口家里。属于孤军,连作战都谈不上。而和茅部长这一见,不仅使我有了一位好老师,好师付,更成就了我和他三十多年的友情。茅部长,人中龙凤,豁达干练,能文能武,一手好文令人叫绝,一手好字龙飞凤舞,武钢篮球冠军队的绝对主力。在他面前,我永远只能跟在他后面屁颠屁颠的份儿。</p><p class="ql-block"> 茅部长见到我,直接的对我说:大侠,想不想到宣传部来?我一下楞住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事,完全没有过这样的概念。见我没作声,茅部长递给一个电话号码说,如果想来,打这个电话给我。</p><p class="ql-block"> 电话当然是打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收到了调往宣传部的调令,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十二月。那时候的风气很正常的,要用一个人,不需要你有后台,不需要你有熟人,只要能用就行。当然,宣传部不是可以随便进的,必须要经过考验才行。一周之内,我接受了两大考验。一是厂长要到北京开会并在大会发言,写稿子的事交给了我。我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完成。交给茅部长,部长满意。交给厂长,厂长也满意。后来厂长在北京发言后,还集结成书出版了。第二件事公司政研会年底年会论文的撰写,茅部长把任务交给我,作为新手,我还真没写过思想政治工作的论文,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写了,居然还得了年度优秀论文,哈!两个考验过去,我正式成为宣传部理论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 平台变了,接触面广了,对铁厂的了解就深刻了些。从一个文艺青年转向到理论新闻专业,实际并不很难。而且当你的新闻里有些文艺范儿的时候,也许更能吸引读者。铁厂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我当然应该为铁厂奋力去努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是我当了干部就爱上了铁厂,有些不切实际。但我确确实实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爱上铁厂,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新闻兼理论干事,我要采访,我要调研,我几乎跑遍了铁厂所有的角落,认识了铁厂所有的劳模标兵先进和大多数的干部及许多的工人并和他们交朋友。我写他们,歌颂他们,然后钦佩他们,让自己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去感受铁厂不同凡想的深刻内涵。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我感受到了铁厂从毛主席视察起就存在的一条让铁厂蓬勃发展的那条红线: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特别能战斗。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铁厂这方热土,培养出的就是战士。铁厂人不光善战,而且特帅,百分之八十是帅哥。记得当工人时有次在同济住院,一帮子同事来看我,竟把护士们看呆了。同事们走了,护士问我,你是哪个单位啊?怎么这么多帅哥啊!</p><p class="ql-block"> 工作使我一步步爱上铁厂。当时我虽然兼着报社、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工作和宣传部、政研会的职工思想研究的理论探讨工作,但我并不是觉得很累。一、二年时间内,我和武钢报社、电视台、宣传部的记者编辑们以及省市新闻单位跑我们单位的记者们几乎都成了朋友,我的文字到了这些地方,绝对没话说,发!这并不是说我有多强的社交能力,而是通过我的真诚和努力,让朋友们接受我而己。而正是由于对于铁厂的热爱,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做,才能把工作做得风声水起。所以说,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有爱才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工作最繁忙也是成绩最好的时期。这一切,缘于我对铁厂慢慢而来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但是,正当我在宣传部门得心应手之时,又发生了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又接到了调令。</p><p class="ql-block"> 我被调到机电车间住工会主席。想来好笑,从幼儿园起,一直到车间最后到厂机关,从来就没有当过官,甚至连最小的班组长都没当过。小时候我很是调皮,老师都说我毛手毛脚。上班后又有些自由散漫。我不犯人,人犯我我不理,与世无争的性格使我少了许多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在九十年代中期当上了这个四百多人车间的工会主席。在车间里当一个工会主席还是一个蛮过瘾的事。工会的事情诸如劳动竞赛、自主管理、双文明评比、文体活动、慰问走访、职工家中的生老病死,一磨十杂,虽然十分繁琐,但也十分有趣。我在这个车间干了四个多月,以文体活动为主,带着工人们打球、下棋、卡拉OK,把工会的活动经费能用尽用,让工人们的业余生话尽量的丰富起来。当然,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是厂工会和车间党政的组织和支持分不开的,有了开明的上级,下面的工作是极容易开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车间当了十三年工人,了解大多数工人的心理。枯燥的生产活动,常常让他们感到压抑。他们渴望在并不算多的文体活动中展现自己,抒发自己,从而拉近自己与工厂、与其他工友之间的距离。所谓工会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以为,工人们上了一天班已经很劳累了,很多人可能不会参加。其实每每组织一次活动,报名者都十分踊跃,真的是让人十分感动。其实,这也是铁厂人的特点,干起来惊天动地,玩起来天昏地暗。真的,会玩的人,才会干。</p><p class="ql-block"> 在工会走访慰问的工作中,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困境与窘迫。那些个半边户,家在农村,孩子又多,读不起书,生活无以为继;那些个顶职的孤儿,看他们家里,家徒四壁,床上连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还有些因病致贫的职工,家里穷得在菜场捡菜叶吃。看到这些,我总是鼻子酸酸的,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虚伪的安慰几句,送上一点可怜的慰问金。在车间里,我总会尽自己的能力为这些工人争取到更多的福利。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在机电车间任工会主席仅仅四个月,我就又被调走了。原因是厂宣传部部长几个月来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有的退居二线,有的高升。</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了宣传部,担任部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又回到熟悉的地方。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对铁厂和铁厂人有更加深入了解机会,我可能会成为那汹湧奔腾的铁水的一分子。</p><p class="ql-block"> 资源是现成的。公司宣传部报社电视台的弟兄们不会忘记他们忠厚的朋友“赵大侠"。自己身边的同事多数是我名义上的徒弟。身后的领导对我更是支持有加。两位党委书记都有在宣传部工作的经历,对我们宣传部的指导和帮助极大。丅书记为人豪爽,见识深刻。D书记文采斐然,触类旁通。厂长对宣传部也是全力支持。那时的宣传部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合占全了。</p><p class="ql-block"> 工厂里的宣传工作,说到底,就通过宣传人员的工作,激发工人的爱厂敬业的责任感。当一个人把爱注入到他的工作中,工作哪会做不好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铁厂宣传部真的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建起了厂史馆,把领袖们对铁厂的殷切关怀成为铁厂发展进步的动力;我们精编了多本画册,把铁厂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载入史册;我们在报纸电视杂志上不断讴歌铁厂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鼓舞工人敬业爱厂。</p><p class="ql-block"> 正是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工厂和厂里的工人,我找到铁厂的那种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奋斗拼搏精神之源头,那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观看铁厂第一炉铁时对铁厂的嘱托,以及无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铁厂为铁厂鼓劲的话语,已经成为那时铁厂人铭心刻骨的记忆,已经成为了铁厂人的一种信仰。而用信仰浇铸出来的爱,就是海枯石烂也不会变的。我见过、采访过许多铁厂的老人,他们也许有些时候并不是那么出色,但是谈到铁厂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闪亮的,他们的神情是骄傲的,我知道,这就是铁厂之爱。</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前,我常透过办公室的窗户,仰望高炉。在巍峨的高炉面前,个人宛如一抔黄土,渺小微弱。而当我们走进高炉,融化在那铁与火中,我们也许才会更加理解生命和生活、信仰与工作的真正意义!这就是铁厂之爱!</p><p class="ql-block"> 2025.9.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