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闲暇时翻到一篇二十二年前的旧作,细细读来,仍令人兴奋,当年那些欢乐的场面历历在目。正如歌中唱到的:“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现将文章翻制成美篇,供老同学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 四川农业大学(原四川农学院) </p><p class="ql-block"> 农65级1班、3班同学会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1班的西昌之约偶然被3班的同学得知。巧的是,3班的同学也曾在去年相约西昌,因地震受阻,今年又因SARS未能成行。知道1班要去西昌的消息后,3班的同学一商量,当下决定同赴西昌。于是,这次活动变成了两个班的联合行动。</p><p class="ql-block">7月20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重庆方向的火车正点到达西昌。下车后刚到出站口,就听见"汤圆"在大声叫我们的名字。原来,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东道主——1班的贺汝发、汤光贵同学和3班的王庆勉同学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一番热情的问候之后,我们乘车来到交通局下属的"海湾交通宾馆"。安排好大家的房间,主人家又回火车站去接成都方向的同学了。</p><p class="ql-block">趁此闲暇,我们登上宾馆楼顶的平台四处眺望。海湾宾馆名副其实座落在邛海边,此刻,在淡淡的晨曦下,水面平静地泛着光,一袭轻纱般的薄雾从湖心升起,笼罩在湖对岸的房屋和山峦上。凉爽的晨风习习吹来,把我们旅途的劳顿洗得干干净净。湖边的廊上,开放着一簇簇火红的"三角梅"(它的花朵真的是三角形的)。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到处见到这种红花绿叶的茂盛植物,据说它的花期很长,又好种,堪称西昌的"市花"。</p><p class="ql-block">9点多钟,成都方向的同学到达,先到的同学性急地在大门口迎接他们。大家兴奋地围聚在院坝里,七嘴八舌,笑语喧哗,欢快的笑声打破了湖边的宁静。</p><p class="ql-block">早饭后,大家在宾馆的花园里摄影留念。(图1至图4)</p><p class="ql-block">然后,在楼上的娱乐厅,王家清同学拿出他自己制作的去年 5 月重庆同学会活动的光碟放给大家看。在屏幕上,大家看到更多的校友,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他们一起开心地笑。特别是当录像里同学们唱起当年的"军垦战歌"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合唱起来,30多年前在7819部队农场的一幕幕好像又回到眼前。</p><p class="ql-block">下午游邛海,我们先乘车绕湖半圈到对岸。据贺汝发同学介绍,邛海是地震后形成的一个海子,面积有二十多平方公里。放眼望去,西昌市就像一个小盆地,而邛海就是镶嵌在盆地里的一面巨大宝镜。下车后,大家又分别乘快艇到湖心观光,飞速疾驶的快艇激起阵阵浪花,就像我们快乐的心情。水面上不时有鱼儿跃起,叫人想起"鱼肥水美稻谷香"的歌词。晚饭时,湖里的鱼儿、小虾变成了我们盘中的美餐。</p><p class="ql-block">晚饭后,到接待国宾的"邛海宾馆"庭园里散步。在暮色里,我们漫步在湖滨的白色长廊上,只见垂柳依依,微风轻拂,水面碧波荡漾,水鸟翻飞,大家不禁惊叹:真是人间奇境!(图5至图7)</p><p class="ql-block">晚上,在海湾宾馆娱乐厅联欢,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1班的陈从文同学即兴赋诗一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p><p class="ql-block">21日早晨,出发去期待已久的泸沽湖。从西昌到泸沽湖270多公里,由于人比较多,我们分乘了三辆车。路上,见到大片大片的苹果园一闪而过,树上挂满了绿色的苹果。奇怪的是,在绿苹果树中间,每隔一段会出现一株果树,上面结满了紫红色的果子,果子不大,可像宝石一光亮,我们从来没见过这种颜色的苹果。公路边,还见到很多结着青绿色果子的核桃树,公路边栽核桃,也是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中午到盐源县,县盐业公司招待我们午餐(王庆勉同学是市盐业公司经理)。他们还善解人意的准备了很多"火把梨"、苹果、花红等水果,大家一下车,先把水果"一抢而空"。吃着这些无污染的甘甜水果,大家称赞真是"味道好极了"。席间,大家尝到独具特色的"苦荞凉粉",更有王庆勉同学请来的导游——彝族姑娘吉呷莎莎为大家唱起了祝酒歌,真是既饱了口福,又饱了耳福。</p><p class="ql-block">车出盐源就进了山。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终于进入了泸沽湖景区。远远的,看见一湾深蓝的湖水,静卧在两座山峰之间,像一位温柔的少女在休憩。车刚停稳,一位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帅气小伙子就迎过来,把我们带到一栋装饰漂亮、用圆木搭建的楼前(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工商招待所")。在大门口,一位同样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漂亮姑娘一边唱着祝酒歌,一边为我们每个人递过来一杯米酒。面对摩梭人这迎接贵宾的大礼,我们真有些手脚无措,不管会不会喝酒的,都把那杯酒喝了下去。吃晚饭时,四位漂亮的摩梭姑娘又来逐桌敬酒,祝酒歌那清越的歌声和甜甜的米酒一样使人沉醉。</p><p class="ql-block">泸沽湖景区海拨2600多米,这里天黑得迟。晚饭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湖边。转过一个小土坡,眼前豁然开朗:在群山环抱之中,一片湛蓝的湖水柔柔地伸展开去。湖水蓝得那样晶亮,像一块硕大的蓝宝石,美得让人心醉。湖心远处有几个小岛,在暮色中像仙山一样飘渺、朦胧。环顾四周,山野在巨大天穹的笼罩下显得安祥、静谧。啊,多么神奇、旖旎的风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返回住地时,一缕阳光出人意料地穿透云层照在对面的山峰上,把峰顶染成金黄。不一会儿,当这最后一抹夕阳隐去时,夜色就降临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所住的招待所是一栋四面合围的三层小木楼,中间有一个小院坝。入夜,院坝中央燃起了篝火,富有民族特色的篝火晚会开始了。和我们一起联欢的,有几十个摩梭人小伙子和姑娘,他们身着盛装,戴着五彩缤纷的头饰和胸饰,个个高大、年轻、漂亮。导游小姐"警告"我们说:摩梭人有一种"游戏"叫"筛糠",就是四个人分别抓住一个人的四肢像筛米糠一样摇来摇去,最后还要把人尽量抛高,她叫我们一定要小心。</p><p class="ql-block">晚会的第一项活动是双方各派出几位代表独唱。我们派出的第一位代表是贺汝发和汤光贵的大女儿贺婕,她唱了一首彝族民歌,歌声甜美、圆润。然而就在大家的掌声还没停歇的时候,4个摩梭小伙子就冲上去抓住她开始"筛糠",她尖叫着被抛了起来。接着,我们又派出贺汝发、王庆勉和摩梭姑娘对唱情歌,刚一唱完,几个小伙子就站在了他们身后。王庆勉眼快腿快,拼命地逃脱了,贺汝发却没能逃掉被"筛糠"的"幸运"。旁边,摩梭小伙子们"啊、啊"地叫着助兴,我们也忘形地鼓掌、跺脚,笑得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第二项活动是跳舞,用摩梭话讲叫"甲挫体",意为美好时辰的舞蹈。摩梭小伙子姑娘们首先下场,他们五指交叉手牵着手,排成一条彩色长龙。打头的是十来个小伙子,最前头的一位吹着笛子领舞,当吹出不同的曲调时就变换不同的舞步。在他的带领下,小伙子姑娘们翩翩起舞,队伍绕着篝火在小院里有节奏地蜿蜒前行。伴着笛声,小伙子们舞步刚健,姑娘们舞步轻盈,特别是姑娘们的百褶裙,随着舞步飘旋,非常好看。他们边唱边舞,还不发出"啊、啊"的吼叫声,场面十分欢快而热烈。后来,贺汝发把我们一个个都拉下去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舞步,只好踩着节奏跟着走,在他们青春活力的感染下,我们也好像年轻了十岁。</p><p class="ql-block">第三项活动是对歌。王庆勉事先再三嘱咐我们说,一定不能对输了,不然会被他们轻视,因此我们在晚会前想了很多歌的名字。"两军对垒"时,他们是小伙子们排在前面,姑娘们排在后面。而我们这边,因为女同胞是唱歌的主力,所以排在了前面。对歌开始了,一方唱完,另一方必须立即接上,否则就要被喝倒彩。他们是"久经沙场"的,所以手挽着手,边唱边摇,十分潇洒。"临阵磨枪"的我们这时才发现,开始想的那些歌都太长,又太抒情,而"对歌"需要简短、明快、节奏感强的歌曲,才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又不给对方太多想歌的时间。在这"危急"的时刻,汤光贵同学当仁不让地当起了我们的指挥(图8),她有力地挥动着双手,声音响亮地领唱起一首首歌,大家也紧急调动"库存",在对方唱歌我们休息的间隙给"汤圆"提示下一首歌的名字。这样,我们唱了一首又一首,连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都唱出来了。我们人多(一些旅游散客也加入了我们),又有李昭宜、张华瑄等一批生力军,声音也大。正唱得起劲时,忽然见对面的小伙子们紧挽手臂,边唱边踏着步子向我们逼了过来。我们不懂是为什么,只有节节败退,后面的男同胞们更是"溃不成军"。但我们马上回过神来:不能输给他们,于是女同胞们也挽起手臂迎了上去。谁知他们在唱完歌时,突然冲过来开始抓人"筛糠",女同胞们这才恍然大悟,尖叫着四下"逃窜",但还是有两位年轻的女游客成了他们的"俘虏"。这时大家早已笑成一团,有的边笑边诉说刚才的"惊险",有的笑得说不出话来,还有的笑得流出了眼泪,院坝里一片欢腾。就在这欢快的气氛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我们难忘的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后来导游莎莎小姐告诉我们,那些小伙子姑娘们说,他们从没遇到能唱这么多歌的人,他们没歌唱了,所以过来冲散我们。他们之所以让姑娘们排在后面,是为了保护她们不被"筛糠"。而我们这边的男同胞事后才"懊悔"地说,为什么没想到也去抓两个摩梭姑娘来"筛糠"。</p><p class="ql-block">晚会结束了,但一些同学还意犹未尽,他们就着篝火烤洋芋吃,喝酒,直到深夜才去就寝。</p><p class="ql-block">22日上午游泸沽湖。走到湖边,见远处水面上漂着一层"泡沫",我们不禁心中惋惜:这么圣洁的水也会被污染么?未及多想,我们五、六个人一组,上了湖边的"猪槽船"。"猪糟船"是一种独木舟,因形似猪槽而得名。它是湖中惟一的交通工具,被称作"摩梭人的诺亚方舟"。我们看到的"猪槽船"已经不是独木做的,大约现在已很少有这么粗大的圆木了。船行到"泡沫"附近,我们惊奇地发现,所谓"泡沫",竟然是一朵朵像茉莉花一样的洁白花朵,花的下面是一些滕状的植物。摘一朵花闻闻,还有一股清香。后来看资料才知道,这花叫做"藻花",而那些藤状植物想必就是水藻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老天真是照顾我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泸沽湖像睡醒的美人,朝气勃勃,充满了生机。湖水清澈,但深不见底,据资料记载:泸沽湖平均水深45米,最深达93.6米,水中能见度12米。湖边有一座山像一只卧着的狮子,划船人告诉我们那叫狮子山,是摩梭人的神山。在湖的对岸,隐约可见一排排房屋,是云南丽江那边开发的景区,原来泸沽湖有约三分之一的水面属于云南。</p><p class="ql-block">划了一个半小时的船后,我们上了湖心的一个小岛,此岛以前因蛇多而得名蛇岛。岛上林木葱郁,有一条环岛小道,另有一排石阶通岛顶。岛顶有一座小庙,供奉着菩萨,庙里还有藏族喇嘛,看来摩梭人信奉喇嘛教。我们在岛上转了一圈,小小的岛上居然游人不断。(图9,图10)</p><p class="ql-block">从岛上下来,仍坐船返回岸边。在船上,我们曾和划船的人攀谈。这是一位中年摩梭男子,他说,他们现在走婚的已不多了,也和汉族一样有固定的家,他和在我们船尾划船的摩梭妇女就是一家子。他的大女儿17岁(他自己才三十几岁),就是昨天在门口给我们敬酒的那个姑娘。他的二女儿15岁,昨天晚上也参加了篝火晚会。还有一个小女儿在上小学。他很健谈,汉话说得很好,我们问他是否参过军或外出打过工,他只是笑,露出一口白牙。高兴时,他边划船边唱起了歌,除了我们听不懂的摩梭民歌外,他还唱了"青藏高原"。他的歌声粗犷豪放,十分动听,想来年轻时也是唱歌跳舞的好手。</p><p class="ql-block">上岸后,张国华、左宗瑞几位同学由他们那条船的划船人带着去参观了一家摩梭人的住房。那家里只有一位妇女,她说她有4个儿子,晚上都在外面走婚,白天在地里干活(以前摩梭男子是不干活的)。在家住的只有一个女儿,刚从成都"探亲"回来,但那时没在家里。原来她女儿的情郎是一位成都游客,来旅游时和她女儿"走婚",还有了孩子。现在他们并没正式结婚,但当成一门亲戚在走动,这真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这家人屋里挂了很多猪肉,对面还有一栋他们家供旅客食、宿的木楼,看来生活还是宽裕的。</p><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泸沽湖,踏上了归程。路上,贺汝发同学给我们介绍,从西昌到泸沽湖的路原来十分难走,现在除临近景区的一段还没修好外(路上我们见到正在修路),其余的都已修成了柏油路,这是州里"通县油路"工程的一部分。大家说,这也是你当交通局长的政绩"嘛。</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图1,海湾交通宾馆,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2、3, 3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4, 1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5、6、7,邛海宾馆,1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8,篝火晚会,赛歌。</p> <p class="ql-block">图9,泸沽湖。</p> <p class="ql-block">图10, 3班同学在湖心岛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说明:因“美篇”规定每篇文章不能超出五千字,故分成两篇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