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太行(八)“水寺”奇观藏太行

红叶

<p class="ql-block">  在太行花壶(平顺县花园村至壶关)线上,一座千年古寺攀建在太行山脉林虑山之巅,这就是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420-589年)、明代从弘治至嘉靖重修、扩建而成的太行古刹——金灯寺。</p> <p class="ql-block">  金灯寺建在海拔1700米的峭壁上,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顶上悬崖当空,脚下千山万壑。</p> <p class="ql-block">  从东到西,金灯寺沿着山体共有七进院落,各院落的殿堂分别凿建在14个洞窟里,供奉着500余尊儒、释、道摩崖造像。金灯寺是中国石窟建筑史上明确年代的最后一座石窟群,被誉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金灯寺历朝历代都是由民间开凿扩修,与我们常见的皇家石窟佛寺相比,更具民间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金灯寺最核心的殿窟,是第四进院落的“水陆殿”,这是我国唯一一处融合水景的明代石窟。</p> <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水陆合一的殿窟。百余平方米的方正石窟,一门两窗,十分敞亮。殿窟本身就是一方天然泉池,水平如镜,终年不涸。</p> <p class="ql-block">  池中竟还有红鲤尾尾游动。</p> <p class="ql-block">  池中水为天然渗水,常年从西北角的石隙中渗流而来。据说是古人利用崖壁渗水系统引山泉入殿,形成天然净水循环。</p> <p class="ql-block">  泉池上搭架着“田”字形石桥,中心位置供奉着三世佛,四壁和藻井浮雕着数十尊儒、道、释众神。</p> <p class="ql-block">  窟殿中佛像在池水中的显出倒影,呈现出“宝龛倒沉,万佛下映”的鲜见奇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水生佛国”的禅意吧!</p> <p class="ql-block">  人在寺中游,佛在水中醒。</p> <p class="ql-block">  作为金灯寺的组成部分,寺窟的北侧是一片始建于明代的塔林,现存明、清舍利塔46座,是金灯寺创始法师静真及历代高僧的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申锐在《梵宇神勘》中描绘过金灯寺——</p><p class="ql-block"> 矗突危峰倚碧空,</p><p class="ql-block"> 何年肇建梵王宫……</p><p class="ql-block"> 灿烂金灯光佛座,</p><p class="ql-block"> 玄微石洞显神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深山古寺,青灯大佛。这画面、这意境,或许就来自太行深处的金灯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