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文字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602787)</p> <p class="ql-block">得知位于东南角地铁站的天津卫城墙遗址展,今天上午开展,我第一时间来到这,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2017年,在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天津古城墙基遗址与地铁施工范围重叠 。随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3次考古勘探,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应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 。最终,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五步施工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在运营地铁车站内对地下文物进行原址原位保护 。</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脉,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论述,在天津地铁4号线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生动实践地铁建设与遗址保护创新性融合,建成了全国首座“穿越古今”的特色地铁车站,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天津文脉。</p> <p class="ql-block">壹 建设背景</p><p class="ql-block">天津地铁4号线是纵贯中心城区的核心放射线,更是天津轨道交通线网贯通南北的重要大动脉。4号线北段工程北起小街站,南至民航学院站,东南角站是4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地处老城厢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天津卫故城的所在地。遵循“考古前置”原则,在项目建设初期按规定程序开展考古勘探,探明该区域与天津卫故城东城墙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焕芳华</p><p class="ql-block">天津地铁4号线是中心城区南北骨干线,东南角站是4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车站,地处老城厢东南角边界,考虑有历史遗存需要“先考古,后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贰 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地铁4号线东南角车站施工区域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明清至民国时期城墙基础、道路、灰沟、铁轨枕木等多处遗迹,出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文物和标本2000余件,为天津卫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实证。该发现较为完整地体现出天津卫城历经从明代始建、明清多次重修、1900年拆除废弃,到后期辟为马路以及用作有轨电车线路的600余年的历史过程,是非常珍贵的考古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叁 遗址保护</p><p class="ql-block">为评估遗址价值,天津市文物局先后3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明确原址原位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的意见。为兼顾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保护和东南角地铁站建设需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共同研究制定遗址保护与文物展示方案。2023年4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增建文物展厅,切实实现“既不影响民心工程建设,又妥善做好遗址保护”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肆 工艺工法</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土遗址原址原位保护和有效展示,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创新思维,经过反复推导、模拟演算,在全国首创“顶管、托换、逆做”的施工工艺,成功将城墙遗址与周边土体剥离,通过物理和化学保护技术对土遗址进行全面加固,同步制作减振支座,最大化减少地铁列车振动对土遗址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赢共生</p><p class="ql-block">让文物说话,</p><p class="ql-block">让历史说话,</p><p class="ql-block">让文化说话,</p><p class="ql-block">让城市留住记忆,</p><p class="ql-block">让人们记住乡愁,</p><p class="ql-block">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共生共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的发掘找到了天津明清城的基点,为天津卫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实证,其发现的城墙基础及典型地层堆积是天津城币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被称作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最重要发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透物见人</p><p class="ql-block">天津卫城,自明成祖朱棣下诏设卫建城,从最初的“夯为城””到明弘治年间“整以砖石”,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之上和城之四角均建有城楼,后又历经明万历第二次重修。到了清代,随着天津改卫为州,升州为府,天津城的地位获得极</p><p class="ql-block">大提高。直至清雍正年间大水淹城,长芦盐商安氏父子捐修城墙,在原有的基础上筑城溶壕,城垣的高度宽度有所改变,但其“形如算盘”的基本格局未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影忆旧</p><p class="ql-block">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随后,成立了殖民政权——天津都统衙门。1901年,都统衙门拆除天津城墙,并利用城墙基址修建了东、西、南、北四条环城马路。至此天津卫城墙历经496年沧桑后,在津沽大地上消失。1906年2月16日,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天津试运营。线路长5.16公里,经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即天津老城墙的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围城环行,因车头挂的是白牌,被称为“白牌电车”。天津白牌有轨电车的开通,也标志着中国内地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营建次序</p><p class="ql-block">垫层</p><p class="ql-block">水泥路</p><p class="ql-block">砖排水沟</p><p class="ql-block">橡胶管道沟</p><p class="ql-block">生土</p><p class="ql-block">二期考古探沟北壁原始剖面线图</p><p class="ql-block">二期考古发掘出的探沟剖面,为我们揭示了城墙营建的奥秘。考古人员将夯王分为⑤层,结</p><p class="ql-block">合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可以初步推测出当时城墙及其附属设施的营建次序:首先进行大面积开挖,基础沟槽挖好后,再层层回填夯实。当回填至第⑦层时,在夯实的土层上开挖城墙基础(砖瓦层),再在其东部开挖护坡基础。待城墙基础和护坡基础筑成后,开始筑城墙墙体和护坡。当护坡筑到第④层或者第⑤层时,在护坡东部开挖并建筑护城河。这一过程展示了古代城市建设的严谨规划和施工工艺。</p> <p class="ql-block">构筑形式</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揭示了天津卫故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变迁:最上层为现代城市路面和管网;下方为民国时期路面,发现有轨电车枕木与青砖排水系统等遗迹;</p><p class="ql-block">其下为内部夯土、外包青砖的清代城墙;继续下探发现明代城墙夯土基槽、护坡及护城河遗存;更早期地层出土的元代瓷器,说明小直沽区域可能存在元代甚至更早的人类活动痕迹。该遗址清晰展现了天津卫城从始建至今的演变过程,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古今叠压型”城市考古提供了重要样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外出的通道,还标注了天津卫的历史脉络,,遂拍照下来——</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这段城墙遗址,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地铁施工见古垣,</p><p class="ql-block">青砖叠土记当年。</p><p class="ql-block">幸喜诸君识珍宝,</p><p class="ql-block">一脉津门史脉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