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是教师最好的备课,也是最远的修行。在这里,滨州市小学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通过“燃梦阅读”系列活动,将书本的理论转化为课堂的实践,让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教育创新的火花。本期分享,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如何用阅读赋能教育,用书香润泽心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简明”破局,让教学设计回归本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简明教学设计11讲》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阳信县第二实验学校 刘绪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简明教学设计11讲》前,我对“教学设计”的认知仍停留在“写教案、排流程”的层面,总觉得这是一项充满繁琐步骤与理论堆砌的工作。但这本书用“简明”二字破题,将复杂的教学设计逻辑拆解为11个清晰的核心环节,让我彻底跳出了“为设计而设计”的误区,真正触摸到了教学设计服务于“学习发生”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最让我颠覆认知的,是其对“教学设计起点”的界定——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学习者需要学什么、能学会什么。作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前测、访谈,精准定位学习者的知识盲区与能力缺口。这让我意识到,过去那些看似完整的教学设计,往往因为忽略了“学习者”这个核心,最终沦为一场自导自演的教学秀。比如在设计一堂编程课时,我曾默认学生已掌握基础语法,结果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若能按照书中方法,提前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能避免这种“教与学脱节”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书中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它提出“教学目标不是模糊的‘培养能力’,而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并给出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标准”的四要素撰写法。这让原本空洞的目标变得清晰可落地。例如,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改为“学生能在30分钟内,根据给定主题,写出一篇包含论点、两个论据及结论的600字议论文”,不仅教师的教有了方向,学生的学也有了明确的标尺。这种“可操作性”的思维,正是很多教学设计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书中强调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步”的理念,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它指出,评价不应只是课后的“考试打分”,而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提问、小练习、小组展示等即时评价方式,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课堂,曾因执着于完成预设流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即时反馈,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如今看来,教学设计更像一个“动态调整的导航系统”,而非一成不变的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教学设计的步骤,而是建立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它用“简明”的框架,剥离了教学设计的冗余外壳,让我明白:好的教学设计,不是追求形式的复杂与理论的高深,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可落地的方法,搭建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设计之力,赋能劳动教育新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简明教学设计11讲》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高新区教体管理中心 张海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目标先行:从“模糊活动”到“清晰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书中强调,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制定清晰、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这让我反思过去的劳动课,有时目标设定过于笼统,如“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缺乏具体的指向性。如今,我学会了将劳动课程的总目标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进行精细化分解。例如,在设计《巧手缝纽扣》一课中,我将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 了解纽扣的种类与功能,初步掌握穿针、打结、缝制四孔纽扣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模仿、实践中完成缝制任务,体验从设计到成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手修补衣物的成就感,养成勤俭节约、热爱生活的好习惯。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得我的教学方向明确,评价也有了依据,真正让劳动教育承载起“立德树人”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二、任务驱动:从“被动模仿”到“主动探究”《简明教学设计11讲》提倡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激发其内在动机。这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劳动课尤为重要。我尝试将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转变为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驱动性任务的模式。例如,在学习《蔬菜种植》单元时,我不再仅仅讲解步骤,而是发布任务:“为我们班的‘开心农场’设计并实施一份为期一个月的‘小番茄种植计划书’。”这个任务包含了查阅资料、选种、松土、播种、养护、记录等多个子任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立刻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锻炼了规划、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的综合性、创造性得以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三、评价设计:从“结果评判”到“过程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书中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劳动教育的评价不应只看作品是否美观,更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我开始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比如,在《创意收纳》一课中,我引入了“劳动过程观察记录表”,关注学生是否安全规范地使用工具、是否有条理地整理物品;同时,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评价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情况;最后,通过“我的收纳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展示成果并讲述设计思路和劳动体会。这种贯穿始终的评价,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劳动的全面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四、技术融合:为传统劳动注入时代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书中提到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也给了我很多灵感。在教授一些复杂的传统工艺,如编织、木工时,我利用微课慢放、多角度展示关键技法,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制作成小视频或电子相册进行展示交流,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也让传统的劳动成果以更富时代感的方式呈现,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总而言之,《简明教学设计11讲》如同一座灯塔,为我指明了劳动教学专业化的方向。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节好的劳动课,背后必然是精心的设计。作为劳动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主动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让每一次劳动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一段有意义、有收获的美好旅程,让“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真正扎根、吐蕊、绽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带着书中的智慧,与工作室的同仁们一道,不断探索,设计出更多精彩的小学劳动课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燃梦阅读”,燃起的是理想,照亮的是前路。未来,滨州市小学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深耕这片书香沃土,让阅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和教学创新的“策源地”。我们相信,每一本被打开的书,都是通向更好教育的一扇门;每一位坚持阅读的老师,都在点亮更多学子未来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