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8日,虚灵之光——吴山明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p><p class="ql-block"> 30日上午去观看时展厅比较安静。我请展厅的管理员帮我将视频播放音量调大,搬了一张凳子,坐着认真仔细的收看了吴山明老师生前录制的关于浙派画法和宿墨画法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观看画展必须是要亲临其境才能有所收获。尤其是吴山明老师的宿墨画法,一笔画下去水和墨在宣纸上慢慢渗透的墨韵真是力透纸背、妙不可言。每一笔的墨韵都在画面上呈现出完美的结构造型,令我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介绍了美院早先几位最有代表性的浙派画法老前辈,也是吴山明老师的先师。</p><p class="ql-block"> 附吴山明老师的话:</p><p class="ql-block"> 吴茀之对我来说,吴茀之先生既是一位年高德他的同宗兄长,又是我在浙江美术学院多年亲受教诲的老师。他和我父亲年龄相仿,但茀之先生一向平易近人,喜欢与孩子们交谈,因而我也亲切地唤他"菲之哥"。先生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同时又非常谦虚。他每画完一幅画,立即钉在墙上细细琢磨,并要在场的人"评评看"。先生听完了我们的见解后,欣然挥毫,将画面作适当的调整。对于一位造诣很高,又年途古稀的画家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p><p class="ql-block"> 黄羲 潘天寿先生在教学上考虑得非常全面,认为需要一个非常传统的人物画教师来为学生们补充传统方面的营养,就请来了黄羲先生。先生是很有本事的,传统功力非常深厚,造型能力很强,他竖在墙上作画,很少平铺,兼工带写,古装人物徒手勾来,功失了得,黄羲先生很认真地跟我们讲过十八描。他的画以兼工带写为主,都是小写意。黄羲先生曾将一套十八描送给系里当范本,我相信他的修养中,十八描是很重要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李震坚 李震坚先生心性纯真,不攘交际。李先生满脑子都是艺术,单纯、执着,一门心思画画,开口所谈也是画画。正是这种本性,使其在艺术选材、艺术创作与艺术追求上,流露出淳厚的审美特性。先生善于画大画,他借鉴了很多西方特别是俄罗斯绘画的造型因素,又力图增强水墨的表现力,再加上书法和花鸟画的深厚根底,在创作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利用笔墨来表现生活。李先生直观写生能力较强,尽管过去这么多年,他的人物写生仍然是现在优质的学习范本之一。</p><p class="ql-block"> 周昌谷 滇南写生基本形成了昌谷老师的绘画风格,用笔活泼,造型生动,但不拘泥于对象,现在看就更加可以感觉到昌谷先生把握人物特征的夸张能力,用色鲜艳而不俗。凡他来教室,总喜欢动儿笔给我们看,边画边哪些对艺术的见解。昌谷老师是一位天真善良、好恶分明的人,平时关心老师和学生。"文革"时期潘老受迫害,尽管自己的处境也不佳,他还会悄悄地去医院着潘天寿先生。今天我们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习惯,都受到了师辈潜移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方增先方增先先生的贡献之一,是在基础教学上提倡了结构素描,这种方法是他比较早意识到并落实在教学上的。方先生借用西方素描手段又努力寻找与中国画审美接近的造型方式,来解决中国画人物基础教学中衔接的不足,这是他对潘天寿先生反对"素猫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这句话套用到中国画造型教学在实践上的支持。总的来讲,方增先先生他们这一辈,创立浙派人物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时代性的典范,他们创造了中国当代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杆。</p> <p class="ql-block">附美术报对此次展出的部分介绍:</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虚灵之光——吴山明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虚灵”二字,言其笔墨虚和中见灵性,朦胧中透光亮,乃大道至简之美。以“虚灵之光”作为展览主题,不仅寓意吴山明先生蹈光辑影,抟虚成实,发现淡宿墨中存在的东方式虚灵光感,更象征着他通过虚灵之境构筑起对东方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表达。</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以“为道明理”“高格写魂”“淬魄见心”“以意命笔”“化腐朽为神奇”“东方虚灵之光”六大板块,剖析吴山明先生的笔墨探索历程,共展出作品近百件,涵盖从传承先辈到创新拓疆等各个阶段,力图全面呈现吴山明先生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所作出的深刻思考与卓越贡献。传统并非枷锁,而是创新的活水源头。这道“虚灵之光”终将照亮后学之路,彰显对传统笔墨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指引当代中国画的拓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韩璐致辞:韩璐回忆他深受吴山明先生“笔墨向虚处走、做人向实处行”启发,认为这不仅是艺术方法,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总结吴山明先生艺术风格的三大基础:一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二是扎根中国传统笔墨;三是关注、表达并思考当代。</p><p class="ql-block"> 吴山明夫人、画家高晔芸致辞:潘天寿先生笔下的气魄、构图的独特及艺术胸怀深深震撼了吴山明先生,成为其一生艺术探索与大胆创新的重要启发。正是这一经历拓宽了吴山明先生的视野,奠定了其日后在笔墨与教学上的突破精神。此次展览不仅呈现吴山明艺术发展的脉络,也凝聚了策展团队的辛勤付出,希望展览能为能让观者感受到吴山明在逆境中坚守与创新的精神力量,使其艺术与教育理念得以延续与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我抓拍了几张吴山明老师的作品,想以美篇方式收藏起来作为学习和临摹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 《吴茀之先生像》(吴山明画 诸乐三题)54cm×40cm 1977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