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 文: 浔阳月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72437773</p> <p class="ql-block"> 小区里的桂树又开了。</p><p class="ql-block"> 我抱着女儿站在楼下,细碎的金黄落在她绒绒的发顶,像谁把星星揉碎了撒进去。风掠过枝桠时,甜丝丝的香气裹着秋凉涌上来,恍惚间,我又看见十二岁的自己蹲在老墙根,仰头望着天空里盘旋的纸鸢——那是我国庆节最珍贵的玩具,是用父亲旧报纸糊的,边缘还留着他铅笔写的"振兴中华"四个字,墨迹被雨水洇开,倒像朵褪色的云。</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的国庆,总带着股旧报纸的油墨香。那时家里的老电视是黑白的,屏幕只有巴掌大,四周镶着木质边框,开机时要拍两下,雪花点里才能挤出模糊的人影。爷爷总说这电视是"国庆礼物"——他年轻时在县城当学徒,转正那年正好国庆,师傅奖励了他这台"上海牌"。于是每年十月一,我们全家就挤在八仙桌旁,守着那台会"滋滋"响的老电视看阅兵式。</p><p class="ql-block"> 奶奶会提前把藤椅擦得锃亮,上面垫着她压箱底的蓝印花布。她总说:"你们小囡不懂,这电视里的兵娃娃,走得比咱村口的大水牛还齐整。"可我盯着屏幕里方方正正的军装,总觉得不如隔壁阿强哥的变形金刚威风。直到有年国庆,电视里出现女兵方阵,马靴踏在地上的声响透过电流撞进耳朵,我忽然看清了她们帽檐下的眼睛——亮得像村头井里的月光。奶奶摸着我的头说:"这些女娃子,可比我们当年扛着锄头修水库时精神多啦。</p> <p class="ql-block"> 那年秋天,奶奶的藤椅旁多了个红布包。她打开时,我闻到了陈年老纸的香气——是一沓泛黄的照片:穿列宁装的年轻姑娘站在天安门城楼下,手里举着"建设祖国"的标语;扎麻花辫的小媳妇抱着胖娃娃,背后是"农业学大寨"的标语牌;还有张集体照,二十多个年轻人站在拖拉机前,胸前都别着"国庆二十周年"的红绸子。"这是我二十四岁那年,和知青点的姐妹们去北京串联。"奶奶的手指抚过照片里的自己,"那时候天安门的城墙还没修缮,可我们站在这儿,觉得自个儿离天特别近。"</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说的"离天近",是她攒了三个月的工分换的车票。她把粮票藏在鞋底,走了三十里山路去县城,又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照片背面有行褪色的钢笔字:"要记住,我们脚下的土,都是祖国的土。"如今那沓照片夹在我家的相册里,边角磨得发毛,却依然能看清每个人眼里的光。</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国庆的记忆换成了自行车后座的红旗。父亲的二八杠是家里的"宝贝",车把上套着棕色皮套,后架焊了个铁皮筐,装过我整个童年的零食和课本。那年国庆学校组织游行,我被选入学生方阵,举着"青春向党"的花束。父亲特意把自行车擦得锃亮,说要送我去集合点。"你看,"他指着车筐里的搪瓷缸,"里面泡了我新采的野菊花,到了学校别忘喝。"阳光穿过梧桐叶,在他鬓角的白发上跳着,我忽然发现,他的背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直了。</p> <p class="ql-block"> 游行那天,我走在方阵的最前排。当《歌唱祖国》的乐曲响起,我看见道路两侧的观众里,有白发老人扶着拐杖,有穿西装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有小娃娃骑在爸爸脖子上拍巴掌。我们举着花束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秋阳正好,把所有的花束都染成了金色。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奶奶说的"离天近"——不是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当你和千万人一起,为同一个名字心跳时,连风里都飘着希望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去年国庆,我在医院陪护生病的母亲。她躺在病床上,床头挂着吊瓶,却非要我扶她起来看窗外的街景。"你看,"她指着楼下挂着的国旗,"今年的灯笼比去年更红了。"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小区门口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穿红裙的小女孩追着气球跑过,笑声撞碎了满地的桂花瓣。母亲突然笑了:"我像你这么大时,哪敢想能有这样的日子?那时候过年能吃顿饺子都得攒半年粮票,现在你女儿的小书包,比我当年的嫁妆箱子还沉。"</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护士推着轮椅带母亲去楼下散步。秋风卷着桂香扑过来,母亲指着花坛里的菊花说:"你奶奶生前最爱养菊,她说菊花傲霜,像极了咱们中国人的性子。"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忽然想起小时候她教我唱的童谣:"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挂红旗,娃子们呀拍着手,跟着太阳升上天。"那时觉得歌词简单,如今才明白,所谓"太阳",从来不是挂在天上的东西,而是无数个像奶奶、父亲、母亲这样的人,用一生的热望,把日子过成了光。</p> <p class="ql-block"> 女儿忽然拽了拽我的衣角:"妈妈,为什么国庆节要放烟花呀?"我抱起她,指着远处的天空。暮色渐浓,第一朵烟花"嘭"地绽开,像把金色的伞撑在夜空里。女儿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很开心?"我摸了摸她的脸:"对呀,因为祖国看着我们,一天比一天好,所以才这么开心。"</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女儿忽然哼起了幼儿园学的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风掀起她的衣角,桂花瓣落在她的手背上。我望着她小小的背影,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想起奶奶的照片,想起父亲的自行车,想起母亲床头的国旗。原来所谓"家国",从来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奶奶藤椅上的蓝印花布,是父亲车筐里的野菊花,是母亲病床前的国旗,是孩子手心里的桂花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串起了最壮阔的"大"。</p><p class="ql-block"> 深夜,我翻出那本旧相册。奶奶的照片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温柔的光,照片里的姑娘们举着标语,背后的天空蓝得像洗过的玻璃。窗外的桂树在风里沙沙作响,我忽然听见时间流动的声音——它不是奔腾的江河,而是奶奶纳鞋底时的针脚,是父亲修自行车时的扳手响,是母亲熬粥时的咕嘟声,是女儿数星星时的呢喃。这些细碎的声响,串起了七十六年的光阴,串起了无数普通人的悲欢,也串起了一个国家对"美好"最执着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刻,电视里正在播放国庆晚会。主持人说:"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我抱着女儿靠在沙发上,她已经睡着了,睫毛上还沾着桂花香。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圆得像块刚蒸好的桂花糕。我轻轻替她掖好被子,忽然懂得:所谓国庆,从来不是某一天的庆典,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坚守,是一代又一代人把"热爱"写成岁月的诗,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触摸到祖国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风又起了,桂香漫进窗户。我望着女儿熟睡的脸,想起奶奶常说的话:"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而我们,正站在自己的日子里,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每一个今天,都过成值得纪念的国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