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丰碑: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茶余饭后

<p class="ql-block">  当金秋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向天安门广场上那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时,2025年9月30日,第12个烈士纪念日如期而至。这座高达37.94米的汉白玉丰碑,不仅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牺牲者的集体记忆。在和平鸽翱翔的蓝天下,我们驻足凝望,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铮铮誓言——那是杨靖宇将军胃中枯草树皮支撑的抗战意志,是黄继光胸膛堵枪眼时迸发出的生命绝响,更是无数无名烈士用鲜血谐写的信仰交响 。</p> <p class="ql-block">  纪念日的仪式感,正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族基因。当少先队员的队歌在广场上空回荡,当白发老兵颤抖着抚摸战友的姓名,我们才真正理解:烈士纪念日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那些被战火淬炼过的青春,那些用生命丈量过的信仰,都在提醒着和平年代的人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来自先辈们滚烫的鲜血;头顶这片蓝天的纯净,是英雄们用生命擦拭的镜面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献上花圈,更要献上当代人的思考——如何让英烈精神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的相册,有些面容永远定格在青春的刻度上。1938年冬,杨靖宇将军牺牲时年仅35岁,敌人剖开他的胃,看到的只有未消化的棉絮和草根。这位东北抗联的缔造者,在零下40度的雪原中与日寇周旋五天五夜,用枯槁的手指在雪地上写下最后遗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这种超越生理极限的坚守,让日本军官岸谷隆一郎终身忏悔:“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吸。”</p> <p class="ql-block">  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黄继光扑向敌堡枪眼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雕塑。这位21岁的通信员,用身体为战友开辟前进通道时,怀里还揣着母亲的家书:“光儿,要像你爹那样,做个对得起国家的人。”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列兵陈海坤的遗骸在70年后重见天日,他军装内袋里泛黄的照片上,湖南老屋的门楣还贴着“抗战必胜”的春联。这些散落时空的碎片,拼凑出英雄群像的完整图谱——他们或是名垂青史的将领,或是籍籍无名的士兵,但共同铸就了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p> <p class="ql-block">  英烈精神的核心密码,首先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在渣滓洞监狱,江姐面对竹签钉指的酷刑,绣出的红旗从未改变颜色;在罗布泊,郭永怀用身体护住绝密资料,烧焦的躯体与文件紧紧相拥。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在当代转化为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当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的工程师们通宵调试卫星时,他们传承的正是当年“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无惧牺牲的担当精神。1998年抗洪中,李向群用生命垒起的大堤上,至今留有他最后四个字:“让我来上。”这种血脉在新时代化作扶贫干部黄文秀“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驻村日记,化作排雷英雄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生死抉择。从战争年代的“跟我冲”到和平时期的“看我的”,担当精神始终是民族最硬核的软实力。</p> <p class="ql-block">  当“躺平”“佛系”成为网络热词时,我们更需要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贵州大山深处,“天眼”工程师们用二十年青春调试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他们身上闪烁着南仁东“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的星空情怀 。在疫情防控最前线,90后护士的请战书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誓言,与当年八路军战士的入党申请书形成了跨越世纪的互文。</p> <p class="ql-block">  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当代青年用“Z世代”的方式诠释担当:B站UP主“老番茄”用游戏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抖音博主“滇西小哥”通过美食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当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他既延续了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血性,又赋予其新时代的纯粹表达。这种代际对话证明,英烈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英烈精神中寻找前行动力。当中国空间站划过天际,当地铁穿越喜马拉雅山隧道,当华为工程师在芯片领域突破封锁,这些新时代的“上甘岭战役”都在印证:英烈们用生命守护的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  纪念的最高境界是践行。在这个烈士纪念日,让我们不仅擦拭纪念碑上的坐埃,更要拂去心灵上的浮尘。当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地头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外卖小哥在暴雨中守护窨井盖,当支教老师在悬崖村点亮知识的火把——这些平凡人的坚守,都是对英烈精神最生动的续写。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所示:从虎门销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由人民书写,未来更需人民创造 。</p> <p class="ql-block">  此刻,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与纪念碑上的鎏金大字交相辉映。这抹红色历经八十年风雨依然鲜艳,因为它始终由新鲜血液滋养——既有革命年代的赤诚热血,也有和平年代的赤子之心。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英烈精神必将如北斗七星般永恒闪耀,指引这个古老民族穿越风雨,走向星辰大海 。</p> <p class="ql-block">  在文章收笔之际,想起密支那远征军纪念碑下安放的347具遗骸。他们当中最小的战士牺牲时年仅15岁,怀揣着“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的朴素愿望。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英灵的是: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种子,已在华夏大地长成参天大树;你们用鲜血浇灌的理想,正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未来由我们续写。</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至网络视频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