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分刚过,2025年9月29日下午,皖北的田野还飘着稻谷的余香,我走进涡阳县天静宫街道牛庙村时,正赶上一场热腾腾的文化盛宴开场。舞台搭在村口广场,红黄渐变的横幅上写着“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背景里那尊骑牛的雕像静静伫立,仿佛也在侧耳倾听这来自乡土的歌声。一位身着浅色礼服的女子手持麦克风站在中央,歌声如清泉流淌,瞬间把人拉进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情感深处。</p>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的阳光不燥,微风拂过大豆田,带来一阵阵丰收的气息。这场“村晚”不是城市剧院里的精致演出,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声音。红色传统服饰的男子怀抱乐器,指尖翻飞,脸上漾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他身旁那只盛满金黄果实的篮子,不只是装饰,更像是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礼赞。音乐响起时,我忽然明白:这不是表演,是生活本身在歌唱。</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男女主持人并肩而立,背后是写满节日祝福的横幅,玉米穗、大豆荚被巧妙地编织成背景装饰,处处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喜悦。他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开场,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入心。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实——文化不必高高在上,它就在这片土地上,在人们的眼神里,在每一句问候中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这场“村晚”背后,是一张层层联动的文化网络。从国家部委的指导,到省市级单位的统筹,再到县乡干部的落地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像一根丝线,织就了这场盛会的锦缎。最让我动容的是,所有努力最终只为一个目标:让村民成为舞台的主角。这不是一场“送文化下乡”的施舍,而是一次“种文化在乡”的深耕。</p> <p class="ql-block">当戏曲小品《面子》开演时,台下笑声不断。三位演员穿着皖北常见的传统衣裳,把邻里间的琐事搬上了舞台。那些关于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桥段,熟悉得就像昨天发生在自家门口。可正是这份“土味”,让艺术有了温度。我看见前排一位老大爷边笑边抹眼角,他说:“这不就是咱庄稼人过日子的模样吗?”</p> <p class="ql-block">舞台中央,“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背景板上的大豆图案格外醒目。涡阳是“豆乡”,这场“村晚”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把地方产业与文化表达融为一体。舞蹈《豆乡欢歌》一出场,一群年轻人用现代舞步演绎播种、收割、晾晒的全过程,动作有力又不失诗意。那一刻,劳动成了最美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传统服饰的女子站在舞台中央演唱,身后几位白衣舞者轻盈旋转,手中的扇子如麦浪起伏。她们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本地艺考机构的学生。她们的眼神里没有怯场,只有热爱。我听不清歌词,却被那份投入深深打动——这是属于乡村孩子的舞台梦,也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豫剧《下陈州》选段《十保官》一开嗓,整个广场都安静了。黄玉美的唱腔浑厚有力,字字铿锵。台下不少老人跟着轻轻哼唱,有的还用手打着节拍。我坐在人群中,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次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那些被岁月封存的记忆,正通过旋律重新苏醒。</p> <p class="ql-block">当刘恒学唱起《我是农民的儿子》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他的声音不算完美,却带着泥土的质地和汗水的味道。一句“脚踩着黄土,心贴着家乡”,让许多人红了眼眶。我身边一位中年妇女悄悄擦泪,她说:“他唱的就是我丈夫,一辈子种地,从没说过什么大道理,可心里最惦记的就是这片田。”</p> <p class="ql-block">舞蹈与歌声交替上演,白金和徐秋芳合唱《山河无恙》,盛凯在一旁伴舞,刚柔并济的动作像是在诉说一种深沉的守护。那一刻,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宁紧紧相连。我忽然意识到,乡村的情感从不狭隘,他们爱自家的院子,也爱万里江山。</p> <p class="ql-block">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观众不约而同举起手中的小红旗。姜灿、张钰领唱,台下万人应和,歌声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我站在人群之中,心潮澎湃。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合唱,而是一次集体情感的共鸣——乡土情、家园情、民族情,在这一刻完成了最动人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这场“村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文艺演出。它让农民从观众变成了主角,让沉默的土地发出了声音。我走过市集,看见穿汉服的年轻人在摊位前介绍本地特产,有人卖手工豆制品,有人展销非遗剪纸。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动力。</p> <p class="ql-block">观众席上,老人抱着孙子坐在红塑料凳上,孩子手里攥着小国旗,咿咿呀呀跟着节奏拍手。一位年轻妈妈正用手机记录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她的镜头里,不只是表演,还有身边人的笑脸。这些画面让我相信,真正的文化振兴,就藏在这样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舞台灯光渐次亮起,“村晚”的帷幕缓缓落下。但我知道,这场盛会带来的涟漪才刚刚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到牛庙村的田间地头,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当更多这样的“村晚”在全国乡村生根发芽,当每一个村庄都能唱出自己的歌,那才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片土地,我看见的不只是演出的热闹,更是一种觉醒的力量。农民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孩子在市集中传承祖辈的手艺,老人在歌声中重温记忆。文化不是外来的馈赠,而是内生的光芒。它照亮了乡村的夜晚,也照亮了未来的路。</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在“大地欢歌”的旋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声音或许不够嘹亮,却足够真诚;或许不够完美,却饱含深情。而这,正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新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