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设计:张忍干 本册所载,仅是湖北省荆州中学6602班毕业50周年聚会的掠影,含全班同学在峥嵘岁月里的历史照片,弥足珍贵。<div><br></div><div>编委(按姓氏笔画):<br>王光泰 叶其祥 李叔德 张忍干 程芳茗 邹昌枝 蒋在坤 </div><div>摄影:张忍干 程芳茗 叶其祥</div><div>撰文:李叔德 周维惠 郭金祥</div><div>设计制作:张忍干</div><div>封面题字:蒋在坤<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目 录</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聚会洈水……….…................…1 </p><p class="ql-block">二 风华正茂…...............................…6 </p><p class="ql-block"> 1 学生时代风采录 …………...........7 </p><p class="ql-block">2 同学情………...............................12</p><p class="ql-block"> 3 任课老师一览表………........…..14 </p><p class="ql-block">三 人在旅途 ……....................…....15 </p><p class="ql-block"> 1、左世喜…….................................16 </p><p class="ql-block">2、马继发…….....................…….....17 </p><p class="ql-block">3、徐毓麟…….............………....…18 </p><p class="ql-block">4、王光泰 ………..............……......19 </p><p class="ql-block"> 5、郭金祥 ……............…….….....20 </p><p class="ql-block">6、彭兆维………............…….........21</p><p class="ql-block"> 7、邹昌枝 …...........…………...….22 </p><p class="ql-block">8、裴必鹏 …...............………........23 </p><p class="ql-block">9、史银钊 ……................……...…24 </p><p class="ql-block">10、何天遂 …….......……............25 </p><p class="ql-block">11、肖孔斌 ……….......……......…26 </p><p class="ql-block">12、孙超虎 ................…….............27 </p><p class="ql-block">13、张忍干 …………......……..…28 </p><p class="ql-block">14、卢冬梅 …………...........…...…29 </p><p class="ql-block">15、刘守一 ……….:........……...…30 </p><p class="ql-block">16、汪素珍………..............……..…31 </p><p class="ql-block">17、叶其祥 ………….........……..…32 </p><p class="ql-block">18、潘文伟 …………..........…....…33 </p><p class="ql-block">19、薛崇斌 …………......………..…34 </p><p class="ql-block">20、周维惠…………...........……..…35 </p><p class="ql-block">21、蒋在坤 …………......………..…36 </p><p class="ql-block">22、乔传发 ...........………….........…37 </p><p class="ql-block">23、刘金城 ………….....……...……38 </p><p class="ql-block">24、胡庆宏 ……............………....…39 </p><p class="ql-block">25、李叔德………...........…...........…40 </p><p class="ql-block">26、刘永珍 ………......…….……..…41 </p><p class="ql-block">27、程芳茗 ………….......…….….…42 </p><p class="ql-block">28、周有恒……............….…….....…43 </p><p class="ql-block">29、蔡爱萍 …………….................…44 </p><p class="ql-block">30、郭金华………....……………..…45 </p><p class="ql-block">31、汤厚宽……….....………...…...…46 </p><p class="ql-block">32、熊永权 …………......…….......…47 </p><p class="ql-block">33、 张道荣 …………....………....…48 </p><p class="ql-block">34、汤登明………….......………....…49 </p><p class="ql-block">35、孙际梅..............……….…............50 </p><p class="ql-block">四 小聚时刻………........…………..…54</p><p class="ql-block">五 欢聚一堂……...........……….…..…58</p><p class="ql-block">1 喜极而泣 ………….......……………58 </p><p class="ql-block">2 共饮金樽 ………............………..…60 </p><p class="ql-block">3 洈水畅游 ……….......………………61 </p><p class="ql-block">4 书画笔会 …………....…………..…66 </p><p class="ql-block">5 现场感言 …….......…………...……68 </p><p class="ql-block">6 嘉宾贺词 …………....………………70 </p><p class="ql-block">7 赠送贺礼 …………........……………72 </p><p class="ql-block">8 联欢展艺 ………...........……………74 </p><p class="ql-block">9、 会后小聚 ……………......……….76</p><p class="ql-block">六 依依惜别……................………….82 </p><p class="ql-block">歌曲《我的老同学》…...............…84 </p><p class="ql-block">结束语………................………………85 </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2015年金秋十月,在相隔近半个世纪之后,湖北省荆州中学66(2)班的同学于松滋洈水风景区欢聚一堂。在湛蓝的天空和如黛的青山见证下,年近七旬的老人,缅怀青春岁月,叙说人生坎坷,感慨时代变迁,惊叹生命的神秘和精彩。<br> 同学会风靡全国的今天,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聚会。然而,它又有不普通的一面。因为聚会的成员是“老三届”。<br> “老三届”这个专用名词,是指1963年到1966 年在校的高(初)中生。这批处于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个个戴上了袖章,于是有了第二个专用名词“红卫兵”,直到两年后下乡(回乡),被冠以第三个专用名词“上山下乡知青”为止。<br> 我们老三届与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br>首先,我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狠抓基础教育,到我们高中毕业时达到了顶峰。这个全面、系统和正规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让我们受益终身。其次,我们纯朴正直。虽然彼时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却没有受到极左或极右思潮的影响。我们从不岐视右派老师,从不讥讽打赤脚上课的同学,从不以地域界线划分小团体,从不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对待周围的人或事。这从我们半个世纪之后的热烈团聚可以看出。我们业已具有了正确的人文观念和做人准则,具有正常的人情和人性,这点是极其重要的。最后,我们下过乡,吃过苦,不但深入理解了中国的国情,而且潜意识里养成了一种责任感,就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要有所奉献。这实实在在的责任感与那些空洞教条理论迥然不同。知识、人文观念、责任感这三者的结合,使我们这一代能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处于断层的紧急时刻,毅然挑起重担,承先启后,继往开来。</h1><h1> 后来的历史证明,老三届这批人,在教育战线,则是骨干教师;在文学战线,则作品较为传统和接地气;在工矿企业,则是优秀工作者;在官场从政,则具有开创精神和廉洁品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三届”在各自岗位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即使是乡间农民或基层平民,也会成为周围群众佩服的能人和智囊。<br>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牢记母校教诲,实践了自己的毕业誓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赤子情怀,痴心不改。我们犹如苍穹上的颗颗繁星,无论身处何地,都敬业履责,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们一路走来,看似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诚实正直的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这决定了我们这代人不仅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之干城。我们向祖国、人民、母校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br> 这次聚会,同学们的激动和喜悦心情无以名状。他们从北京、成都,深圳、西安及省内各地市县齐聚江汉平原的松滋洈水风景区。此情此景,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们的人生,恰逢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非常时期,所谓“天翻地覆慨而慷”。是幸运?抑或不幸?只能留待后人评说。所欣慰的是,我们见证并参与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眼见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我们能够安享平静快乐的退休生活,幸甚至哉!<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或许就是洈水聚会之寓意所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李叔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5年11月于武汉</span></div></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聚会洈水</b></div><br><div> 本班共47人,1947年前后出生,系“老三届”中的1966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1963年入校,本应1966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因文革爆发,又校革命至1968年离校。高中阶段历时五年有余,我们的经历奇特坎坷,无可复制,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们都已年届花甲,陆续退休。<br> 时光荏苒,屈指毕业近五十年。五年高中奇特经历凝聚而成的人生最纯真、最深厚的同窗情谊,总让人魂牵梦萦、终生难忘;犹如精心酿造的醇酒,愈久愈浓香。分隔多年甚至数十年未曾谋面的同学,通过微信群聊、电话沟通,先后取得了联系。虽散居天涯,却心近咫尺。大家热切希望组织一次同学会,让老同学们都能欢聚一堂,畅叙半个世纪的友情。经过张忍干等同学的精心策划和松滋籍同学们的细致安排,居住在祖国各地的28名同学,于2015年10月17--19日,相约荆楚大地,齐聚松滋水风录区,联欢叙谊。<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年华已老,沧桑巨变,惟有浓浓的同学情谊,天荒地老永不变。</span></div></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风华正茂</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我们诞生在解放前夜,聆听了迎接新中国的隆隆礼炮声;成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景仰董存瑞,学习雷锋,热爱祖国,志向远大。</span><br></h1><div> 我们年少之时就在忍饥挨饿的滋味中艰难求学,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湖北省(甚至国内)颇负盛名的荆州中学,来自原荆州地区下辖13县市和三大国营农场。当年求学聚荆中,壮志凌云龙与风。我们是江汉平原出类拔萃的莘莘学子,同桌读、同窗戏、同台论,接受了三年的高中正规教育;进校时是懵稚嫩、天资聪颖的青涩少年,毕业时已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热血青年。<br> 我们命蹇时乖,遭遇文革的动荡岁月,学业中断,大学梦碎,在昧和盲从中狂热。先是空锁书斋闹革命,后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有着苦难悲壮的青春。<br> 动乱结束,恢复高考,我们有一部分人在面立之年抓住了浴火重生的机遇,再读大学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br>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尽展才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大器晚成,壮年成就了人生的辉煌。进入暮年,我们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已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br> 英雄主义的情怀,跌宕起伏的人生,苦难悲壮的经历,绝处逢生的机遇,岁月如歌的自信,这就是我们--新中国最具传奇的一辈人。<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人在旅途</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left; font-size: 17px;"> 文革骤断少年梦,蹉跎东西南北中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无情冲破了我们读大学的梦想。除5人当兵外,都被卷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后虽有少数幸运者招工进城,但多数仍在农村苦斗,受尽了雨雪风霜的洗礼,尝遍了酸甜苦辣的滋味;青春荒芜,才华浪费。</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这种以燃烧生命做动力的岁月,给我们留 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累累伤痕。</span></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山下乡是我们人生旅途的一道砍,坎坷低谷,异常艰辛。我们锤炼了体魄,磨砺了意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进取的精神。</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山下乡是我们人生旅途的一段歌,悲壮婉转,如泣如诉。我们认识了社会,心系着民众;不甘沉沦,谙熟困难,有着淡定从容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坎坷的人生,艰难的历程。逆境奋斗,积极进取。在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全班同学都在各个岗位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本班同学主要在三大领域成效卓著,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是文化教育领域的一批教师和文化工作者。这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教学领域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有的著作等身,多次获奖;有的终身执教,桃李满天下,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二是工矿企业领域,拥有一批厂长、总经理和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卓有成效,获得模范厂(矿)长、模范会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奖励。他们理论结合实际,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是政府公职人员,他们服务社会、心系民众,为人正直、奉公执法、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在群众中口碑甚佳。 此外,在农业、商业等其它经济建设领域,也有本班同学的身影和业绩。 人在旅途,异彩纷呈。各行各业,各领风骚。此生无愧,倍感自豪。</span></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截止2015年,本班已有9人英年早逝。他们中有原荆门市检察院检察长叶子新,1993年11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享年47岁),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检察长”;有原武钢法律顾问处副处长李洪伟,1998年8月出差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享年51岁)。9位同学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了可贵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 他们事业未竟、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唏嘘痛惜!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8位同学健在,身体尚好;退休赋闲,随遇而安;有的居北京,有的住深圳,相隔天南地北;广有闲情逸致,恣意陶冶情操;或诗书画印,舞文弄墨;或划拳击剑,锻炼体魄;或饱览世界山川胜景,遍尝天下美味佳肴;或含怡弄孙,尽享天伦之乐。</span></div></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四喜(学号:2508)</b></h3> 左世喜,男,1947年生,湖北京山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回乡务农。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继发(学号:2509)</b></h3> 马继发,男,1947年生,湖北京山人。大专学历。水产工程师。<br> 1966年毕业于荆州中学。1968年知青下乡到京山县惠亭公社锦旗大队,1970年招工到惠亭水库管理处渔场。1985年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为华中农学院水产系函授生。毕业后调入到京山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办公室主任、饲料厂厂长等职。后成为网箱养鱼承包人。2000年企业破产,自谋职业至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毓麟(学号:2510)</b></h3> 徐毓麟,男,生于1948年元月。湖北京山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7年7月离校回乡务农。后取名徐志成。半年后,推举为单位会计兼工程预算员。中共党员。会计师职称。<br> 1975年至1978年,先后任徐店公社、建筑队、企业管理组会计和罗店区工业办公室会计。<br> 1987年起,历任罗店区(镇)工业办公室主任、罗店镇政府副镇长,中共京山县罗店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政协罗店联络处副主任等职。2002年年底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光泰(学号:2511)</b></h3> 王光泰,男,1946年生,湖北洪湖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知青下乡,1972年招工进厂,1977年恢复高考进大学,中文专业毕业。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br> 先后任洪湖师范教师,洪湖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和县市委干部。1993年在中共洪湖市委副书记任上交流至松滋县任县长。续任中共松滋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丶县人大主任丶县武装部第一政治委员。后改任中共首任松滋市委书记丶松滋市首任人大主任及首任松滋市武装部第一政治委员。1997年调荆门市委工作,担任中共荆门市委常委,先后担任中共荆门市委秘书长兼市直机关党委书记、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部长。2005年调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任副局长至2007年退休。<br> 出版《三自经诗书画印作品集》、《三自经》和《传递人生正能量》VCD,多篇论文发表于北京大学《经济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刋资料》、《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村发展研究》、《黑龙江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十多种刋物,两次先后出席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并获得奖项。<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金祥(学号:2513)</b></h3> 郭金祥,男,1947年生,湖北洪湖人。中共党员。<br>没有輝煌的过去,没有精采的人生。一介儒生,有心无能;两鬓斑白,恬适幽闲…只在中年之后,得以先后担任过洪湖史上空前未有的洪二中、洪一中校长,然矢志忧患,战战竞竞,未敢疏意,未敢轻漫。<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彭兆维(学号:2514)</b></h3> 彭兆维,男,1947年生,湖北松滋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数学高级教师。<br> 1968年回乡务农,后任民办教师。1977年就读于荆州师专,毕业后在老城镇(现松滋三中)任教。曾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副书记、校长、工会主席等职。<br> 连续多年获市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荆州市优秀教师称号。<br> 1987年当选为松滋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93年当选为老城镇第九届人大代表。<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邹昌枝(学号:2515)</b></h3> 邹昌枝,女,1948年生,湖北松滋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经济师职称。<br> 1968年下乡挿队;曾任县灯泡厂党办主任、科长等职。1984年任县技工学校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任县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经理;1995年任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党委委员。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br> 2019年12月3日因病逝世。<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裴必鹏(学号:2517)</b></h3> 裴必鹏,男1945年生,湖北天门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下放至天门张港区新桥公社务农。1976年任小学民办教师。<br> 1976年先后在蒋场公社知青办、蒋场公社电影放映队工作。1979年回城。<br> 1985年起,自营商店,至2002年赋闲在家。<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史银钊(学号:2518)</b></h3> 史银钊,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底离校,赴天门县干一区界牌公社插队,为下乡知青。本科学历,数学高级讲师。中共党员。<br> 1970年7月,招工到武昌造船厂当工人。1976年9月,对调回天门柴油机厂当工人。1977年参加高考,进入荆州师专数学系学习。1980年毕业,分配到天门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数学教师。1985年至1988年进修华中师大数学本科函授毕业。在教学工作中,还先后担任过多届数学专科函授,数学本科函授的辅导教师,后来担任学校副校长。2000年,退居二线。<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天遂(学号:2520)</b></h3> 何天遂,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现暂时七十六岁,家庭成分贫下中农,八岁开始读书,从小学直接读到初中,后在张港中学考入荊州中学。<br> 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郭金祥,刘守一,胡适中等上北京见伟大领袖毛主席,见过主席后,又坐火车直达上海,在上海大病一场,住了七天医院接着与他们又到长沙,又到雷锋故乡,然后又步行到韶山参观完主席故居后,继续上井冈山,接着又回长沙又到杭州到广州,在广州玩了后几天,要过年了只好往家赶了。免费旅游完成。<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肖孔斌(学号:2521)</b></h3> 肖孔斌,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1985年省委党校毕业。1998年12月当选为天门市第四届人大代表。<br> 1968年回乡务农,1971年4月起,先后任县教育局办事员、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县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1979年4月起援藏一年半,任西藏自治区贸易公司政治处宣传干事。 1988年起历任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市舟桥团副团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等。2009年至今,任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长。<br> 在任期间,先后出版了《邓小平特色理论概述》、《实践与思考》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近30篇,论文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孙超虎(学号:2522)</b></h3> 孙超虎,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高机机械工程师。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br> 1968年回乡务农,曾在学校任教,担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校长等职。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汉油田,先后在钻井农场、劳动服务公司、钻井机修厂、钻井处机动科、钻井工艺研究所工作。曾副厂长、厂长等职。<br> 科研成果多次获管理局科技进步奖。<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忍干(学号:2523)</b></h3> 张忍干,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曾任湖北省纺织会计学会理事、荆州市纺织会计学会秘书长。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会员。<br> 1968年入伍铁道兵二师,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先后在七团宣传队任副队长、二连班长,1973年退伍。<div> 分别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审计工作。曾任科长、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等职。因工作突出,1993年被评为湖北省模范会计工作者。<br> 工作期间,分别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财务通讯》等国家、省、市级专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建立会计分析报表的设想》一文被中央编译出版社收入《中国经济文库》。<br> 退休后,担任多个合唱团音乐指导。创作歌曲及文艺节目36首(篇),制作视频500多集,发表《美篇》518篇,阅读量近400万。其中反映援越抗美作品近200篇(部)。编辑制作专辑14本,其中,多部作品被《铁道兵纪念馆》收藏。<br> 曾担任艺术团艺术总监,负责导演专场文艺演出10多场。制作歌曲近3000首,分别发表在新华网、江城文艺、词曲网、谱谱风等网站。<br></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卢冬梅(学号:2525)</b></h3> 卢冬梅,女,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回乡务农。1970年任民办教师。后参加“民转公”招录,考试合格,转为公办教师。后一直在天门马湾中学任教。<br> 由于工作出色,多次为天门市教研室在学校举行的教研活动中主讲公开课,受到了与会人员“教材娴熟、得心应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方法得当”的高度评价。<br> 1992年撰写初中数学《要尊重例题但不拘泥于例题》一文在《天门数研》杂志发表。2017年9月获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教师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守一(学号:2526)</b></h3> 刘守一,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br>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马湾区陈马大队十四大队务农,1978年參加高考,录取到荊州財校大专班商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门市饮食服务公司从事财务工作。曾任出纳员,主管会计,财会股長。<br> 在职工作期间,获得高级经济师职称,能勤勤恳恳作好本职工作。<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汪素珍(学号:2527)</b></h3> 汪素珍,女,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回乡务农。<br> 1971年在天门马湾中学任教10年,后调入武汉461厂子弟学校任教。至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其祥(学号:2528)</b></h3> 叶其祥,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管理工程系。2003年获武汉市劳动模范称号。<br> 1968年下乡务农,1971年招工进武钢耐火材料厂。先后担任武钢耐火厂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武钢汉阳钢厂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武钢烧结厂党委书记、武钢公安处处长兼政委;武汉市公安局钢城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武钢保卫部部长兼党委书记、武汉冶金公司党委书记等职。<br> 2018年6月9日,突发疾病离世,享年71岁。<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国平(学号:2529)</b></h3>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潘文伟(学号:2531)</b></h3> 潘文伟,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标兵。<br> 1968年下乡务农,1971年招工进武钢耐火材料厂,在重体力、高温岗和高温倒班岗工作十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全国文化补习中,调到教育科。后在武钢干部改革中,选聘到劳资科调配员岗。劳资科创办劳动服务科后,在劳动服务科从事耐火产品包装项设计工作。<br> 曾被选派参加在江西景德镇江西耐火厂全国耐火材料包装会议。<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薛崇斌(学号:2533)</b></h3> 薛崇斌,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回乡务农。中共党员。<br> 回乡后,于1971年转为公办教师,后调至天门县彭市中学任校长。历任天门县横林区(公社)副书记。天门县新堰区(公社)人大(政协)主席,直至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维惠(学号:2534)</b></h3> 周维惠,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高级审核员、实习审核员培训教师。<br> 1968年回乡务农,任民办教师、电影队放映员。1978年就读武汉大学物理系。1982年在江汉测井研究所从事重点科研项目工作,曾任副总经理、技术监督办主任、国家石油行业标准测井专标委秘书长。<br> 科研项目曾获石油部、江汉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UCT获石油部“十大科技成果奖”。在全国性刊物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其中《UCT~固井质量检测系统》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在坤(学号:2535)</b></h3> <p class="ql-block"> 蒋在坤,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在校期间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曾任沙洋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等职。</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七,出生农村,小学初中,成长天门。</p><p class="ql-block">荆州高中,自豪荣幸,增长学识,丰满心灵。</p><p class="ql-block">一声惊雷,文化革命,十年寒窗,梦断古城。</p><p class="ql-block">回乡务农,历尽艰辛,</p><p class="ql-block">修补地球,原始耕耘。</p><p class="ql-block">撩秧下种,耕耙糙磙,</p><p class="ql-block">十八农活,样样皆精。</p><p class="ql-block">起早贪黑,赚点工分,</p><p class="ql-block">泥水汗水,无论冬春。</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万马奔腾,</p><p class="ql-block">而立圆梦,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毕业分配,司法干警,</p><p class="ql-block">农业农艺,奋斗一生。</p>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传发(学号:2538)</b></h3> 乔传发,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br> 1966年毕业于荆州中学,1968年回乡务农。1971年起在乔岭小学任教,计32年。任校长。期间,民办教师转公办,考试合格入围,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资格审查时一票否决。直至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金城(学号:2539)</b></h3> 刘金城,男,1948年生,湖北省监利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br> 1973年退伍后在监利县磷肥厂工作,后调入政法机关,先后担任县检察院检察员,副检察长,县公安局长,县委政法委书记等职。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和保卫“四化”建设中 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在抗洪救灾和国家安全保卫工作中,分别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现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庆宏(学号:2541)</b></h3> 胡庆宏,男,1947年生,湖北松滋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省思品学会理事。1968年参加教育工作,1981年调入松滋县实验小学,历任副校长、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 <br> 主政实小工作,始终坚持民主治校、改革兴校,抓教师培养、促学生发展。先后主持中央教科所教材实验、人教社教材实验、省农村小学怎样开好自然课、思品课情感教育实验等多项教改实验,学校荣获湖北省教改先进单位,个人被评为省教改实验先进个人。多次出席省培训研讨活动并作大会发言,参编省思品教案多部。<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叔德(学号:2542)</b></h3> 李叔德,男,1947年生,湖北襄阳人。1968年下乡务农,后招工进厂。先后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br> 1987年调襄樊市文联,历任汉水文学杂志社社长,襄樊文学院院长,襄樊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长篇小说《唐朝诗人三部曲》等多部,中篇小说《我想吻吻你的手》等二十多部,短篇小说《赔你一只金凤凰》等百余篇,报告文学《创造•沉重的苦难》等。70岁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十卷集巜李叔德选集》,系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br> 作品先后两次获全国性文学奖、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华人文学奖。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永珍(学号:2543)</b></h3> 刘永珍,女,1946年生。湖北松滋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br> 1968年回乡务农,第二年,在本大队任小学代课老师,1970年参加贫下中农宣传队做宣传工作。后被招工进入松滋县电修厂,从事车工工作。工厂合并后为松滋县第二机械厂,继续担任车工工作。1985年调入松滋县电子器材公司工作,直至1995年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芳茗(学号:2544)</b></h3> 程芳茗,男,1947年生,湖北松滋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松滋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国家《教与学》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湖北省优秀教研员。<br> 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收录。曾两次在全国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介绍松滋教改经验;多次在省实验教材研讨会上为全省种子教师解读教材;指导教师参加荆州市课堂教学竞赛,10余人全部获一等奖。其中数人赴省参赛,再获一、二等奖。<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绍禄(学号:2546)</b></h3>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有恒(学号:2547)</b></h3> 周有恒,男,1947年生,湖北钟祥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副教授。《名人传记》全国十大优秀作家。<br> 中国化学会会员、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荆州市科普作协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学校图书馆馆长,<br>已发表科普作品及人物传记类文章500余篇(其中退休之后发表200多篇),出版专著《现代炼金炉里的锦团花簇——化学与高新技术》和《权力巅峰的舞者——环球首脑纵览》。<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燕长发(学号:2548)</b></h3>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蔡爱萍(学号:2550)</b></h3> 蔡爱萍,女,1946年生,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人。1959年随兄转入湖北五三农场。1963年考入荆州中学。1966年高中毕业。<br> 1968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京山县杨集三口堰插队务农。1970年招工到湖北省武汉精细医疗器械厂,任化验员,至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金华(学号:2552)</b></h3> 郭金华,男,1947年生。湖北监利人、工程师职称、中共党员。<div> 1968年下乡务农,1970年到监利磷肥厂工作,1972年被推荐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氮肥厂、制药厂、医药公司、医药管理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历任主任、厂长、副局长、党组成员、纪检书记等职。<br> 工作期间多篇论文发表在专业化工期刊上。从事技术工作十多年,是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br></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厚宽(学号:2554)</b></h3> 汤厚宽,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后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任教学科长、教务处副处长、基础课部副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教务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br> 先后在《物理化学学报》、《微生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美国著名学术刊物《热化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分获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撰写的《细菌变异株的生长热谱研究》等论文被美国权威文摘刊物《科学引文索引(CSL)》收录。一项科学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教学研究获得湖北省政府二等奖。<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永权(学号:2555)</b></h3> 熊永权,男,1948年生,湖北松滋人。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应征入伍,铁道兵二师九团,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br> 1971年退伍后,招录航天系统工作。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政教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先后任航天科工江河化工厂团委副书记、运输处副处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技校校长、教育处长、劳动人亊处长、宣传部副部长、副总经济师、厂长助理、副厂长等职。<br> 1997年调万山特种车辆制造厂任副厂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01调任江河化工厂任党委书记、兼江河橡塑公司董事长。<br> 担任校长期间,曾独自编写技校教材《导弹摡论》、巜固体复合推进剂工艺学》等。2008年退休。<br>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道荣(学号:2559)</b></h3> 张道荣,男。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1966年荆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回乡务农。<br> 1970年11月起从事税务工作。先后在天门县渔薪、城关、拖市、蒋湖税务所等地担任征管员、国合干部、预算会计等工作。曾任副所长、所长、市国税局财务装备科科长等职。2006年7月退休。<div> 2016年5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9岁。<br><br></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登明(学号:2401)</h3> 汤登明,男,1947年生。湖北钟祥人。1968年8月毕业于荆州中学高三(2)班。回乡先后任大队政工员,民办教师。中共党员,大专学历。<br> 1978年3月入荆州师专中文系学习,1980年12月毕业。1981年1月分配到沙洋农管局笫一中学任教。1984年6月调沙洋农管局政治处。先后任秘书,副主任,主任。1995年12月任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001年3月任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政委,党委副书记。2005年3月任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2008年10月退休。<div> 研究员,中国监狱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br><br></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孙际枚(学号:2402)</b></h3> 孙际梅,男,1946年生,湖北松滋人。髙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经济师职称。松滋县劳动模范。松滋县第十届政协委员。<br> 1966年毕业于湖北省荆州中学。1968年应征入伍。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历任战士、付班长、班长、文书、軍械员、付排长等职。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部队转战陝南,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br> 退伍后回乡务农,曾任大队党支部付书记、民兵连长、贫协主席、公社税收代征员等职。<br> 1975年后,先后任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br>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小聚时刻</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常有记忆溢满心间天各一方的老同学,退休后先后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地举行了小型聚会。有许多同学一别四十余年,这才首次相见。大家畅叙友情谈笑风生,追忆过去,感叹人生,品尝久别重逢的喜悦。</span><br></div></h1><h3> 我们这辈人,做人做事,坦荡真诚;经挫折、不沉沦,经磨难、能奋起。<br> 我们这辈人,无论飞黄腾达,还是平凡一生;得与失,只是点点经历;悲与喜,终是片片碎影。<br>我们这辈人,温良恭俭,淡静卓然,凝聚和暖,融化悲凉。<br>我们这辈人,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子孙,无悔于生命。</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五、欢聚一堂</b></div><div><br><h3> 同窗一别半世纪,依稀当年英姿。天南地北奔松滋。不是来旅游,只为叙情谊年届古稀堪嗟叹,却未失少年志。华发更显精神气。且看联欢会,浓情展才艺--调寄《临江仙》<br></h3><h3> 人生最快乐的是故人相见,世间最真诚的是同学友情。2015年金秋十月,28名同窗在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松滋相会。许多同学是分隔47年后的首次聚会,刚一见面,竟陌生不识:自我介绍,方辨认忆起;一片欢呼,喜极相拥。当年如玉树临风、青春靓丽:如今已两斑容颜渐老,但精神铄、风采依旧。</h3><h3> 大家回忆当年在校时的喜怒哀乐和同甘共苦,讲述离校后的坎坷人生和艰难历程;悠悠往事、历历在目,记忆难泯、感概万千;在游览水风景中纷纷合影留念,在宴席上频频举杯庆祝,在联欢会上同台献艺、联袂歌舞。岁月沧桑,早已洗尽了我们的青春韶华,但洗不去心中这份纯真深厚的同窗情谊。</h3><h3> 这份情谊,不受功名利禄的牵绊,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只有纯洁、高雅、温馨和温情。这份感情,跨越了新旧两个世纪,如涓涓细流轻柔心田,似缕缕青丝萦绕心间,像陈年佳酿悠远绵。</h3></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画笔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友祝贺</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互赠礼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联欢展艺</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依依惜别</b></h1> 聚散匆匆,惜别依依<br> 短暂的聚会结束后,同学们又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一片天地夕阳红。古稀之年的我们互道珍重,叮嘱好好保重身体,充分利用这夕阳美景,饱览山川,回归自然,品味百食,养身怡情,陶冶情操,健康长寿。<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无语燕归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人泪眼心上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依惜别道珍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约来年再聚首!</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会后小聚</b></h1><div><br> 因病因事缺席首聚沧水的许多同学,后来又相约在武汉举行了几次小型聚会。为了相见老同学因病因事缺席松滋淹水聚会的许多同学,后来又相约在武汉举行了几次小型聚会。为了相见老同学,有的抱病参加,不再缺席:有的互相扶,携手同行。同学是毕生一世的情缘,同学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那同窗共读的美好时光,那情同手足的纯真友谊,如流光溢彩的画卷,早已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我们健康快乐地欢聚在一起,用心感受和传递了这跨越半个世纪、浑厚而本质的同学情谊。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无论未来有多长久,请珍惜这小聚的难忘时刻:任尔春去夏来秋复冬,让友情永驻在我们的心间。<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拜访恩师</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 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2015年8月在汉同学王光泰、张忍干参加邻班同学聚会时,受到沟通信息、增进友谊的启发,商议建立本班微信群,随后66(2)群诞生,忍干同学成为当之无愧的群主,这是班上聚会的第一步。<br> 群主通过微信、电话,联络到了大部分同学,在接触交流过程中,达成了洈水聚会的共识;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联系上了全班健在的38位同学。聚会成功举办之后,大家余兴尚浓,又希望能编撰纪念册,以便留下珍贵的记忆。于是就有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 该册由张忍干负责图片搜集,李叔德撰写前言,周维惠撰写文字说明,郭金祥撰写编后,汤登明负责最后编审。潘文伟、叶其祥、邹昌枝、程芳茗以及67(2)班杨顺珍等同学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广大同学建言献策,可以说,这本小册子凝聚了全班同学的心血,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荆州中学66(2)班同学时隔近五十年的聚会,在惊喜、欢乐、友谊和惜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h1><h1> 这次聚会的成功,应当感谢忍干同学为此进行了多番艰苦细致地探寻、联络、发动和组织工作,应当感谢组委会同学的多方联系、精心安排和巧妙设计,应当感谢松滋同学既当客人、又当东道主的周全友好、细致热情的服务,还当感谢松滋人民和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 武汉同学的小聚,更是填补了聚会的缺憾,让有些因病因事缺席松滋聚会的同学体会到了回归班级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 这次聚会,时间是短暂的,但她激起的余漪仍久久地在我们心中荡漾、回响,引发我们深深的启示和联想…… 我们心情激荡地回味着。<br> 我们失去了青春的大好年华,错过了中年会面的机会,能够得以时隔半个近世纪才重新握手,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机会呵!同学们大都感慨道:“当年英姿今何在,容颜渐老情愈坚。”这次聚会的喜悦情景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真切会心地感悟着。我们这一班人,经受了太多的波折与苦难,也经历了自身的磨练与奋斗。花开花落,描述着我们人生的起伏;波峰波谷,撰写着我们生命的颠簸;云卷云舒,记载着我们岁月的际遇;春去春回,铭刻着我们共有的景致。当一切回归原点,当生命即将老去,我们的青春与晚年如一。<br> 如今,我们共同的愿景是:珍惜当下,珍爱明天。 我们冷静客观地思考着。毋庸讳言,由于文革的原因,使得我们曾经团结友爱胜似手足的同学之间,产生过些许难以述说的隔膜。但我们都明白: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知道:南非曼德拉经过三十年的牢狱,悟出了民族团结和解的真谛;清华蒯大富度过十七年铁窗,得到了同学真情相助的事理。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们会以“历史浩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怨”的大度情怀去冰释前嫌,凝聚和暖。<br> 我们满怀希望地期盼着。我们知道:相聚时短别时长。那么如何使友情之手常握,友谊之树常青呢?古人云:见字如晤,闻言即亲。对于我们,就是在群主的感召下,办好 微信群。那些尚未入群的同学,赶紧高兴地回班来。在这个独具特色的微信群中,我们可以通报信息,关怀慰藉,探求知识,彼此学习,展示才艺,相互勉励,发表异议,揭示奥 秘……让我们的微信群成为学习的场所,欢快的家园。我们同时又热烈地企盼下一次同样美好、更为完备的聚会!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诗以言志,余韵悠悠。周有恒同学饱含激情赋诗一首,表达了 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昔日同窗喜相逢,觥筹交错谈兴浓。 光阴荏苒人易老,岁月蹉跎志未穷。 黑发渐被白发替,朝阳已成夕阳红。 但愿心宽身康健,他日再聚忆峥嵘。 风雨如磐五十载,云开雾散晚霞红。<br> 我们会随缘而行、按律而定,把晚年的快乐紧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相信:这个集体有足够的智慧和爱心,会关注每个同学的退休生活,帮 助大家去争取持久而浓烈的幸福! 在此,借稼轩词句以赠各位:“从今康健,不用灵丹仙草,更看一百岁,人难老”。<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郭金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5年12月31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于深圳</span></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古城同学情</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张忍干同学为聚会创作的歌曲</span></h3> 寒窗苦读古城根下,<br>一辈子的同学情常牵挂,<br>无论我走到哪儿呀,<br>思念陪我走天涯。<br><br>红墙、池塘、井架,<br>谁读外语在城墙脚下,<br>分我半个馒头的兄弟,<br>你如今还好吗?<br>老同学见面有说不完的话,<br>老同学是那时光描绘的画。<br><br>木桶、地板、喇叭,<br>是谁在熄灯之后还叽叽喳喳,<br>帮我打扫教室的姐妹,<br>你现在怎样哪?<br>老同学是那喝不够的酒,<br>老同学是那越品越浓的茶。<br><br>寒窗苦读古城根下,<br>一辈子的同学情常牵挂,<br>无论我走到哪儿呀,<br>思念陪我走天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