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112859</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若水</p> <p class="ql-block">上周外甥女儿过十二岁生日,我回到阔别一年的吕梁旧家住了一宿。近些年来,由于年事渐高,每次回去,就是忙着收拾处理没用的旧衣旧物。咬牙该扔的扔,该送人的送人,总想着将来留个清简利落的家。当收拾到留作纪念的、母亲亲手裁缝的旧军干服上衣时,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瞬间,思绪拽回到了上世纪6、70年代,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6个孩子、繁重的针线活上。</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叶,系兄妹老大,有4个弟弟一个妹妹共6个孩子。当时,就父亲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收入,支撑维系着8口之家。加之物资匮乏,全家生活捉襟见肘,纳履踵决。所以,在我童年、少年的记忆里,我和弟妹们从来没穿过买的衣服、鞋帽,从来没在裁缝店缝过衣服,从来没穿过秋衣,所有衣着穿戴,都是母亲手工缝制,或求邻里帮忙。冬天赤身棉衣,春秋一身外套,夏天二股筋背心。大约我十岁那年,为了拉扯大6个孩子,父母省吃俭用,咬牙买了台飞人牌缝纫机,从此,实现了衣服缝制的“机械化”。</p><p class="ql-block">缝纫机购置后,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母亲压根就不会裁剪缝纫,从小也没读过书,更没学过裁缝技能。于是,母亲决定自己琢磨着学。开始,让裁缝店师傅裁剪了一次,付了个裁剪费。后来就自己比划着先用纸片放大尺寸剪下来,再放在布料上正式下剪,然后,自己学着踩缝纫机缝制。就这样,购置缝纫机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兄妹6个的新衣都由母亲亲手缝制。虽说做工粗糙,走线不直,款式皱巴,但总算从繁重的手工缝制中解脱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随着我们兄妹的长大,爱美之心开始萌动,对衣着也挑剔起来。倒逼着母亲的缝纫技术亦不断地改进提高。每年临近年关,母亲的针线活就开始忙乎开了,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焚膏继晷。8个人的被褥要折洗,6个孩子的新衣服、新鞋帽要做,而且必须赶在年30晚上身。去兴高采烈地加入到小伙伴们满街巷的狂欢中。所以,一进腊月,当下手帮忙做八口人的饭,拉风箱烧水,成了我最发愁,最不乐意,但又逃避不掉的烦心事。有一次放学回家,我饿的饥肠辘辘,锅灶却还是冰冷的,母亲仍在缝纫机前忙乎着。一进门却让我赶紧拉风箱烧水,我极不乐意,使劲拉风箱,使劲捅火,以发泄情绪。母亲见状,气不打一处来,唠叨了半天,狠狠臭骂了一通。</p><p class="ql-block">年年腊月到了晚上,我们上炕睡觉后,母亲又开始在煤油灯下,手拿锥子,戴着顶针,纳鞋底,缝鞋帮,给我们做新鞋。小时候做的是牛鼻子棉鞋,长大点是方口鞋,再后来是有松紧带的老北京布鞋(家乡叫司令鞋)。大约上初二后,有一次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后,已过大半夜,发现煤油灯还亮着,母亲还在上鞋帮,我突然觉得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泛起,仿佛一下变的懂了点事,开始心疼母亲的辛苦了:“妈,半夜了,快睡觉吧。”母亲抬了抬头,饱噙热泪忙说:“好,马上睡马上睡”。从眼神里,我似乎感到她来自孩子们关心的欣慰。从此后,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拉风箱烧水,再没了幽怨的情绪,而且想着如何多做点活,干点家务,以分担母亲的辛劳,一种责任意识萌发。</p> <p class="ql-block">母亲由于没有经裁剪缝纫的正规学习,做的针线活有两大瑕疵,在记忆中印象极为深刻。一是军干服上衣一穿在身上,两个上衣兜外角就下垂耷拉。上初中后,我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开始挑剔起来,觉得衣着不精干,常常埋怨母亲。为此,她专门请教过裁缝师傅,并现场察看下线裁剪,比较别人的军干服上衣,这才发现划上衣兜开口线时,上衣兜外角是上翘的。穿在身上才会平整有精气神。后来过年母亲缝的衣服,飞跃般进步,从款式到走线,都可以与缝纫师傅媲美,我也敢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自信感爆棚。</p><p class="ql-block">另一件记忆犹新的事,就是母亲做的鞋,帮硬帮高,年年过年穿新鞋,年年脚后跟要磕破卷皮甚至流血,像受刑一般。所以,一到过年,可以说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多欢喜几多愁”。欢喜的是掰着指头盼过年,能和小伙伴们狂欢,穿新衣,戴新帽,活蹦乱跳放鞭炮。愁的是鞋子硬,脚后跟带伤,咬牙坚持一段时间才合脚舒适。自从做成老北京鞋,鞋帮柔软了许多,磕脚磨破的机率大大降低,舒适度亦大大提高。</p><p class="ql-block">母亲病逝后,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她生前早已缝好了自己的寿衣,棺椁盖上的铭旌等下葬用品全部准备齐全。儿孙及曾孙们的孝服大大小小约40余套均已缝制好,并用别针别上纸条,写上名字,整整齐齐叠放在扣箱内。给曾孙们新做的崭新婴儿小枕头、小被褥还有三套。看着这些,全家人不禁怦然心动,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母亲离开我们已近七年了,长大后,我才渐渐懂得:母亲的针线活不是手艺,不是技巧,是爱的永恒奉献。她把唠叨缝进外套里,把牵挂绣进被角中。她用针线撑起一个温馨的家,用爱心把6个孩子拉扯大。用一生打了一个无人撼动的死结:这个家,永远不散,孩子们一定要长大。她以布为纸,以针为笔,用针线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华夏母亲伟大的诗歌!</p><p class="ql-block">母亲的伟大,是以爱为名的永恒付出与坚韧不馁的无私奉献。这种伟大无需华丽辞藻的修饰,正如洛夫所言:“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p><p class="ql-block">“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在天堂的母亲无病痛,不孤冷,慈心永驻,母爱长绵,恩泽子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