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访碑与碑学》 学术讲座启迪学书思维

原创

<p class="ql-block">《走向田野:访碑与碑学》学术讲座启迪学书思维</p><p class="ql-block"> 9月24日晚,由德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走向田野:访碑与碑学》学术讲座在德阳石刻尘沐堂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四川省诗书画院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刘彭先生担任主讲,以深入浅出的学术视角,引领听众重新审视书法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启迪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传统碑学的当代思考。</p><p class="ql-block"> 刘彭先生先以我们临摹的碑帖是否即为“终极范本”?拓片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历史现场?为何清代文人书家不辞艰辛深入荒野寻访古碑?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切入主题。再从北宋《读碑窠石图》到黄易、吴大澂、黄宾虹等人的访碑图录,图像与文字共同构建起一条“走向田野”的求知路径,鼓励大家要走出书斋,直面碑石本身的沧桑与真实。</p><p class="ql-block"> 刘彭系统梳理了“碑学”的源流与内涵。他提到,自阮元《南北书派论》提出碑帖分途,至包世臣、康有为等人从审美与技法层面推动碑学发展,碑学逐渐从学术考证延伸至艺术创作领域。其核心审美主张崇尚“古意”与“天真”,重“气”轻“姿”,并试图通过北朝碑版重构“中原古法”的想象。刘彭强调,碑学不仅是字体或时代的划分,更是一种美学观念,应避免将其与帖学对立,而应在更高维度实现“碑帖融合”,警惕“唯碑是尊”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为何要访碑?刘彭认为,访碑不仅是书法学习的延伸,更是一种“浪漫的行知与求索”。他展示了山东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泰山、洪顶山、徂徕山、岗山、铁山、葛山、峄山等大量的户外访碑的图片和视频,分享了访碑的切身感受,进而指出访碑实地考察,学书者能在原境中体会碑刻的尺度、肌理与风化痕迹,感受摩崖石刻与山川气势的融合,从而发现“残缺美”与“自然美”所蕴含的“金石气”。此外,访碑也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实证精神与田野方法,是对“字帖”失真的有力校正,是“知行合一”的学术实践。</p><p class="ql-block"> 在论及访碑对书法学习的价值时,刘彭指出,碑学拓展了取法范围,使学者得以超越“二王”帖学体系,汲取汉隶之朴拙、北碑之雄强、摩崖之磅礴。更重要的是,访碑帮助学习者辨析“书写”与“刻凿”的辩证关系,理解师刀与师笔的取舍,刀痕与笔意的交融,进而既能“透过刀锋看笔锋”,也能合理借鉴刻凿效果以丰富笔法。刘彭以赵之谦、沈曾植等大家为例,说明“金石气”并非具体技法,而是一种源于载体与时间的审美境界,能有效提升线条的力度与内涵,避免流滑甜俗之弊。</p><p class="ql-block"> 讲座尾声,刘彭以浙江美术馆“神渊写时雨——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展出的徐生翁书法作品为例,进一步阐释了碑刻对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他总结道:“田野之中,保存着汉字书写最原始的生命力与最震撼人心的美。走向田野,不仅是为了追寻过去,更是为了发现书法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整场讲座史料详实、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为现场听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碑学深处的大门,激发了对书法传统与当代转化的新思考。60余位听众中,有大部分表示,此次讲座受益良多,拓宽了新视野,拓展了学书新路径,丰富了在笔墨实践中融入更多田野视角与历史意识。</p> <p class="ql-block">【讲座笔记】</p><p class="ql-block">走向田野:访碑与碑学</p><p class="ql-block">主讲:刘彭</p><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a)我们临摹的碑帖从何而来?是完美的“终极范本”吗?</p><p class="ql-block">b)面对一张拓片,我们是否思考过它背后的那座碑、那片山水、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c)为什么清代以来,众多文人书家不辞劳苦,深入荒山野岭寻访古碑?</p><p class="ql-block">作为文人怀古传统的一部分,访碑图至迟在北宋就成为流行的绘画主题。《宣和画谱》记载了数件传为隋唐时期的读碑图,以及两件传为李成的《读碑案石图》。明代也有一些访碑图传世。清代金石学复兴,访碑图创作达到高峰。尤其是黄易,他热衷于通过文字和图像记录访碑经过,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访碑图,也确立了访碑图的基本图式。后来的金石学者,如吴大激就临摹过黄易的《嵩洛访碑图》,并仿作了《衡岳纪游十图》。王懿荣也效法黄易,请丁小山、吴大激、王蕴古、尹竹年绘制访碑图,记录自己的访碑经历。他们的访碑图多以碑和人构成画面的主体,以山水为背景,形成较为固定的程式。</p><p class="ql-block">我们临慕的拓本精美绝伦,但碑石本身现今是何模样?它矗立在喧闹的碑林中,身上满是历史的刻痕。</p><p class="ql-block">这种反差就是访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什么是“碑学”?</p><p class="ql-block">1.1碑学的兴起与发展</p><p class="ql-block">从学术到艺术</p><p class="ql-block">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理论鼓吹赵明诚、顾炎武、钱大听等金石学</p><p class="ql-block">包世臣《艺舟双梅》的技法推广</p><p class="ql-block">1.2碑学的核心审美主张</p><p class="ql-block">崇尚“古意”与“天真”:追求未经修饰、自然流露的稚拙之美、雄强之气。a)</p><p class="ql-block">b)重“气”轻“姿”:强调内在骨力与气势,而非外在的柔媚姿态。</p><p class="ql-block">c)“中原古法”的想象:认为北朝碑版保留了更为古老的书法传统。</p><p class="ql-block">1.3碑学的边界与反思</p><p class="ql-block">碑学是一个美学概念,而非简单的字体或时代概念。</p><p class="ql-block">避免将碑学与帖学绝对对立,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可融合(碑帖融合)警惕“唯碑是尊”的偏见,客观评价帖学的价值。</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当下为何要访碑?</p><p class="ql-block">本节重点探讨访碑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超越书法范畴。</p><p class="ql-block">访碑,一种浪漫的行知与求索。</p><p class="ql-block">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在思想与精神的稀薄空气中生活的知识分子,沉面于带着汗味的人类身体之美似乎更加有趣。(段义孚)</p><p class="ql-block">2.1访碑:作为学书观看的延续</p><p class="ql-block">①互证与考察</p><p class="ql-block">②作为书写现场的景观</p><p class="ql-block">铭山之景,天地之书</p><p class="ql-block">山东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泰山、洪顶山、祖徕山、岗山、铁山、葛山、峄山</p><p class="ql-block">③激发身体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2 艺术审美的直接感悟</p><p class="ql-block">a)原境体验:脱离纸本的“滤镜”,在原环境中感受碑刻的尺度、材质、肌理、风化痕迹与周遭环境的互动(如摩崖石刻与山势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发现“残缺美”与“自然美”:风吹日晒造成的剥蚀、漶漫,非但不是缺陷,反而形成了时间锻造的独特美学,启发了后世对“金石气”“沧桑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2.3学术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a)实证主义:一反“阁帖”屡经翻刻的失真,访碑代表了一种“求真”的学术态度,即阮元所谓“金石之学,实证之学也”。</p><p class="ql-block">b)田野调查方法:堪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知行合一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访碑对书法学习的价值</p><p class="ql-block">3.1超越“帖”的局限,拓展取法范围</p><p class="ql-block">·打破“二王”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现汉隶的朴拙、北碑的雄强、摩崖的磅礴。</p><p class="ql-block">3.2理解“书写”与“刻凿”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a)关键问题:我们临摹的是书丹的原貌,还是刻工的二次创作?或是千年风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访碑的解答:通过实地观察,理解刀痕与笔意的交融。学习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同时也能合理借鉴刻凿形成的特殊效果来丰富笔法(如方笔、迟涩感)。</p><p class="ql-block">3.3感悟“金石气”的生成,提升线条质量</p><p class="ql-block">“金石气”并非一种具体技法,而是一种审美境界,源于金石载体所带来的厚重、苍茫、古朴、刚健的视觉与精神感受。</p><p class="ql-block">访碑能最直接地感受这种气息,从而在笔墨实践中追求线条的力度、厚度和内涵,避免流滑甜俗。</p><p class="ql-block">包世臣:繁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有云鹤海鸥之态;</p><p class="ql-block">赵之谦:卷锋;</p><p class="ql-block">康有为:重在为圆笔之极轨;草情篆韵,无所不备;</p><p class="ql-block">沈曾植:令人对之飘飘然有凌云气也;</p><p class="ql-block">谢无量:犹存隶势;</p><p class="ql-block">林散之:笔划像虫蛙一样;</p><p class="ql-block">3.4激发创作灵感,形成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浩瀚的碑刻世界为创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形式资源(奇特的字法、章法、空间构成)。</p><p class="ql-block">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等大家的成功,无不建立在广涉碑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田野之中,保存着汉字书写最原始的生命力与最震撼人心的美。走向田野,不仅是为了追寻过去,更是为了发现书法的未来。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敬畏,重新出发。</p><p class="ql-block">最后,他以《神渊写时雨》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中的李生翁得益于碑刻的书法作品对访碑及碑学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文:杨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