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山西看古建【4】应县木塔沧桑记

又一村

【又一村】摄途漫笔<br>  《初夏山西看古建》【4】<br><br><h1><b><font color="#167efb">  四.应县木塔沧桑记</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div><br></div> 应县木塔名声在外,停车场很远下车后要穿过一条大街,街上都是以应县木塔命名的商铺,客栈,商店,阳光下仿古的花里胡哨的商业大街,只要有景点全国一个样。连和应县木塔没有任何关系的孙悟空、观世音也被请来捧场了。<div><br></div> <br>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正式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辽兴宗敕建,历时22年完成。金明昌六年(1195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元至治三年(1323年)地震导致塔刹倾斜,后修复。明正德三年(1508年)更换部分檐角构件。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塔基。1926年军阀混战时,塔身中弹200余发,未造成结构性损坏。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br>  木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结构,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向上逐层收分。共五层六檐,各层均设平座栏杆。塔身采用双层套筒结构,内外槽柱网形成回廊。全塔使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约2600吨。斗拱样式达54种,最复杂的出跳五铺作。塔刹高9.91米,由铁质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div><br></div> 塔身现存历代匾额52块,最古老的是金代"释迦塔"匾。<div><br></div> <div><br></div> 塔内各层供奉佛像。首层释迦牟尼像高11米,内槽墙壁绘有六幅如来壁画。据介绍:二层八面开窗,供有三世佛。三层设四方佛,四层供阿閦佛。五层中央放置毗卢遮那佛,周围有八大菩萨。塔身现存彩塑26尊,壁画380平方米,多为辽金时期原作。 <div><br></div> 不过为了对这世间罕物加以保护,现仅开放底层。 <br>  原佛宫寺建筑群仅存山门和木塔。山门为清代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塔前广场铺设青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西侧新建文物陈列室,展出历年修缮时替换的构件127件。<div><br></div> <br>  塔周现存历代碑刻24通。最早的是辽清宁四年(1058年)《大辽国应州佛宫寺释迦塔记》,碑高2.3米,宽1.1米。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佛宫寺碑》记载用银1800两。清代《应州志》载,塔顶曾栖居数千只麻燕,形成"燕绕木塔"景观,现数量减少。<div><br></div> <br>  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其中元大德九年(1305年)八级地震导致附近房屋尽毁,木塔完好。塔身倾斜最大处偏移1.5米,但重心仍在基座范围内。1974年修缮时发现54种不同规格的榫卯,误差不超过2毫米。第三层檐角铁制套兽上留有1926年弹孔,直径约3厘米。<div><br></div> <div><br></div> 站在应县木塔下,时间仿佛在榫卯间凝固。这座辽代木塔历经千年风雨、战火乃至大地震,依然以柔克刚地屹立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最深刻的诠释——不追求永恒的坚硬,而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达成动态平衡。<br><br> 木塔的每一根梁柱都在呼吸,每一处斗拱都在承转。它用自身的倾斜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变化中不断调适、生生不息。当现代建筑在几十年后开始老化,这座全木结构的古塔却用千年时光证明,最柔弱的材质往往蕴含着最坚韧的生命力。<br><br>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