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大江

早餐后,我们简单整备了行装后便从隰县出发,驱车200余公里前往素有“中国民间故宫”与“山西紫禁城”之称的王家大院。<br>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镇王家所建。先后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历时300余年方才建成,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足足比故宫大了10万平方米,堪称“华夏第一民宅”,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br> 据记载,王家大院的祖先于元朝时期从太原迁徙至静升,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商业规模日渐扩大。之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随着家族的发展,使得王家大院逐渐壮大。<br>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从清道光年间后逐渐衰败荒废,大院内直至无人居住。 1995年,耿彦波就任灵石县长,他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执著,力排众议,投入全县大半年的财政收入3000万元修复王家大院,至2000年,王家大院完成全部修复工程。现今,王家大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为灵石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br> 王家大院主要由高家崖建筑群与红门堡建筑群所构成,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为典型的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其庞大的建筑规模与整体气势更胜早已名声远播的乔家大院一筹。<br> 高家崖位于大院的东面,是在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二兄弟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修建,在30多座大小院落中,主建筑由两座三进式四合院组成,为王家两兄弟的住宅。<br>  进入高家崖的大门是一座由青砖建造的城楼式建筑,正面是高大的拱形门,城楼上立有一座方形八檐柱歇山顶楼亭。门洞上镶嵌着一块石牌匾,上面镌刻着“寅賔”两个大字,从字面解释,应该是“迎宾”之意吧。 穿过大门,是一条宽畅的石板坡道,上坡道后便是建筑风格相同的一座座紧紧相挨的院落,不一会儿便转得方向难辩。 院落中门楣、柱梁、影壁与墙基石间布满了警世名句,但最令人赞赏的是砖雕、木雕与石雕“三绝”,尤以砖雕最为吸引人。从精湛的雕艺,繁多的题材,丰富的内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高家崖西边紧挨着的是红门堡。<br> 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br>  红门堡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堡内的建筑风格与高家崖接近,建筑装饰却显得简陋粗犷,但更为质朴内敛。 整座红门堡四周被高墙相围,古堡好似一座古城。高高的城墙上亭台矗立,通道宽畅,可以很好地防护盗贼匪患。<br> 我们游走于一座座院落之间,之后沿着台阶登上北堡墙,这是整座红门堡的制高点。<br> 站在大院最高处的亭子下,凉爽的轻风徐徐拂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登高的疲惫霎时消散了许多。<br>  转身俯瞰眼下,整个王家大院的风貌尽收眼底,这份在院落中难以窥见的恢弘与壮观,让我再次感觉到另一种别样的震撼。 当我离开大院时,耿彦波,这位当年在山西极具争议,却又极具眼光与胆识的领导者的名字,突然间又一次漂浮在我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