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系列(二)

行者力夫

<p class="ql-block">文章: 余涵</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余涵 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拉提</p> <p class="ql-block">去往那拉提草原的沿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  那拉提: 天山南麓的日光诗篇,藏着比爱情更辽阔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当《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旋律掠过戈壁与草原, 那拉提的名字,便从歌里的惦念变成了无数人的向往;它不是简单“草原”二字能概括的秘境,是大自然将雪山、森林、河谷揉碎后重新编织的梦境,是成吉思汗大军穿越风雪后遇见的第一缕天光,更是当代人挣脱生活的枷锁时,心之所向的自由原乡。</p><p class="ql-block"> 是啊!那拉提,你有着怎样的魔力,将远方深埋于视觉之外的感知里。</p><p class="ql-block"> 人们传颂着一个共同的活题: 来到伊犁千万不要错过那拉提。这里的雪山、森林、草原、河谷、马儿和牛羊涵盖了你对草原所有的想家。洁白的浮云与翠绿的原野铺展着天和地,雪山映照着流动的小溪,牛羊马儿迈着方步悠然自得……。这是大自然慷慨的礼物,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漫步其间,让人忍不住放轻脚步,去允吸风里混着的松针与野花的甜香。你忽然懂得,为什么成吉思汗将士们会对这片土地齐呼“呐喇特”(蒙古语: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为什么人们会为它放弃远方。在这里,焦虑会被风带走;疲惫会被草甸接住。你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也能真切地触摸到自由最本质的模样。当心灵得以彻底释放,那份辽阔与宁静会让你享受久违的梦乡。</p><p class="ql-block"> 很遗憾,进入景区的第三站时下起了大雨,而这第三站正是天神台(雪莲谷),是最令人激动的拍摄地。大雨限制了我们的脚步,也阻碍了我们的视野。但雨中的那拉提却仍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有人说: 雨落那拉提时,整个草原便成了一块被水气浸润的翡翠。也有人说 : 最妙的是雨停前的片刻,雾霭从山谷间漫上来,像白色的绸缎裹住半坡的牛羊。他们低头啃食带着雨水的青草,尾巴轻轻甩动,将粘在毛上的雨珠抖落,在空气中划出转瞬即逝的银线。</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那拉提没有了晴空下的张扬,却多了份水墨般的温柔,每一寸绿意都浸着湿润的诗意,每一缕雾气都藏着草原的私语。你们能否从我的照片中看出这番意境?</p> <p class="ql-block">雨中那拉提</p> <p class="ql-block"> 那拉提的春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那拉提“阳光下的张扬”</p><p class="ql-block">我的作品里不能没有“那拉提的春光”。</p> <p class="ql-block">  有没有恍惚地问自己: 这里是宫崎骏笔下的“天堂”吗?</p> <p class="ql-block"> 喀赞其</p><p class="ql-block"> 喀赞其——伊宁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其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和色彩斑斓的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式穹顶、波斯风格庭院、洛可可式浮雕等,有“东方摩洛哥”之称。这个极具特点的老城,并非人造景区,而是保存完好的维吾尔族传统居住区。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街道两旁是当地人的民居、商铺、作坊、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门窗。</p><p class="ql-block"> 建筑主色调是 “伊犁蓝”(我很赞成这一蓝色定位, 什么 “克莱因蓝” “摩洛哥蓝”都不准确),充满神秘的生活气息。蓝橙、红绿、黄紫色的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藤蔓,花卉的衬托下,将视觉的冲击力拉到了高位;尤其是午后阳光洒在墙壁上,光影与色彩碰撞出极致的异域风情。这里是建筑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打卡地。喀赞其的魅力还在于真实,它不仅是游客观光地,更是维吾尔族生活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当你们厌倦了标准化的城市景区,这里能让你感受到鲜活的文化脉络。尽管这里还存在着许多管理不足,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保留了它的质朴与生动。若想深入了解北疆人文,喀赞其是不能错过的一站。</p><p class="ql-block"> 适合人群,文化爱好者,摄影党,喜欢慢旅行的人,不适合追求奢华设施,以纯自然风光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注意没?大院门柱低座有突出部分,说是专门为路人准备的,走累了可以在此歇歇脚。多么善良、淳朴的民风呀!</p> <p class="ql-block">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的家</p> <p class="ql-block"> “哈迪克”(马车)</p><p class="ql-block"> 坐马车逛街是喀赞其极具特色的游览项目,马蹄声是这座“蓝色街巷”里最灵动的“背景音响”。这种带着节奏“嗒嗒、嗒嗒”的声音慢且轻,像在和青石板路低声对话。它的特点藏在细节里: 节奏缓,配合着街巷的慵懒,不破坏蓝色建筑营造的静谧;回声软,青石板路和矮墙会把声音轻轻弹回来,没有刺耳感,反而让街巷多了一份复古的烟火气;辨识度高,不用看,光听这“嗒嗒”的声响,就知道是载着游客的马车路过,成了喀赞其的“声音名片”。</p> <p class="ql-block">民居。全木营造,冬暖夏凉,惬意满满。</p> <p class="ql-block">  维吾尔族主妇,用她亲手制作的糕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平生第一次有幸坐在了第一排,近距离欣赏西域美女和帅哥的表演。当然是有任务的,那就是要上台与他们互动,学习新疆舞。</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我的动作还需要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要告别伊犁了,有点意犹未尽,还想再写写左宗棠。</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写胡雪岩时就提到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因当时国库空虚无力支付军饷。胡雪岩以自己在商界声誉,筹得国际游资,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功劳。</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与同治十年强占伊犁。清政府面临东南沿海防务吃紧,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海防。“塞防”与“海防”之争让清廷举棋不定。左宗棠慷慨陈词,坚决主张打击沙俄气焰。他说“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他的见解、胆识和魄力得到了朝廷的肯赏。光绪元年,清廷遂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统办新疆军务,出兵平叛。 次年3月他为自己备了一口棺材并统率清军三路进疆。他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在迅速收复北疆,东疆和南疆后,对伊犁形成三面合围之势。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图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仪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p><p class="ql-block"> 历史评价左宗棠为“中华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与左宗棠同为湖南老乡,但并非好友。曾国藩却如此评价左宗棠: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论为国尽忠,也以季高(左宗棠的字)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p><p class="ql-block"> 主席对王震说: “没有左宗棠,新疆这档子事可就不好说了”。并称左宗棠为“湖南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王震将军原本就很钦佩左宗棠,在新疆的那几年,让他对左宗棠有了更深的认识,简直就是左宗棠的隔代知己。</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新疆,左宗棠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国家统一捍卫者,乌鲁木齐左宗棠雕像铭文记载着当地民众对他寸土不让精神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2019年哈密恢复“宗棠路”路名时,市民自发在路牌下合影。</p><p class="ql-block"> 作为边疆发展奠基人,他推广的屯田制度和水利工程,比如吐鲁番的“引泾溉田”工程,至今影响着当地农业格局。</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层面,喀什文旅资料显示,他实施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维汉交流。</p><p class="ql-block"> 新疆把30多处左宗棠遗迹纳入文物保护,如乌鲁木齐水塔山公园的仿古炮台,哈密左公祠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这些场所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爱国教育基地。左宗棠在新疆的历史地位正是源于他维护统一的坚定立场与促进发展的务实举措。</p><p class="ql-block"> 驶离伊犁的车窗外,赛里木湖对面的雪峰渐次拉远。那道横亘天际的雪线,恰似一百四十三年前左宗棠麾下清军在戈壁滩上绵延的营垒——青灰的旌旗猎猎作响,棺木在驼队中沉默,却比任何战鼓更能点燃将士的热血。忽然间,想起王震将军的话: “左公在西北的功绩,是刻在山川里的”。此刻,风穿过河谷,裹挟着葡萄藤的清香,或许正是当年他种下的榆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正将戍边的故事讲给每一个途经这里的人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下集再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