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到用:语文新课标解码与实践》——陈丽(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仙沟思源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陈丽老师的讲座《从学到用:语文新课标解码与实践》,被她“热爱语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而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  她在讲座中说了很多有趣的说文解字,比如:</p><p class="ql-block">1.“以武止戈”的“武”现在我们说通过武力来制止战争,但是追溯到更早,是“扛着武器去打仗”。</p><p class="ql-block">2.“冠”是用手给一个人戴上帽子;“寇”是一个人用手把另一个闯入家中的人打跑。</p><p class="ql-block">3.教学评一致性的体现可以融合在活动中(关注和肯定),不一定要有评价量表。</p><p class="ql-block">4.语文课堂——心与物的交融,美与趣的滋养,情与质的生发。</p><p class="ql-block">5.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无从谈起。没有人文性,语文课只有机械地语言文字训练,会失去情感、兴味、创造和灵性。</p><p class="ql-block">6.大单元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视实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重组。</p><p class="ql-block">7.汉字的魅力:旦(日从地出,表示天亮)——東(日在木中,表示日升东方)——杲——杳</p><p class="ql-block">8.夺(有大力气)、尹(手拿笔)、君(手拿笔还发号施令)、取(杀了敌人,拿下敌人的耳朵,用力不大)</p><p class="ql-block">9.字理识字不是表现自己多么有文化,而是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10.创设的情境是语言运用的情境;单元的情境是感同身受地走进故事情境。</p><p class="ql-block">11.有一些字可以想象成一幅画、一个场景、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12.爱语文,爱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文化自信的开始,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p><p class="ql-block">13.识字是多认少写,为了降低难度,为了提前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