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团体活动:扬州瘦西湖、个园。

君羊悠悠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25日两天,我们在江苏扬州活动,两天时间,24日上午从嘉兴出发,在扬州中餐后,下午伴着时大时小的秋雨游览了扬州的瘦西湖,原来还计划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但因雨下得蛮大了,需游览的邗沟野外范围大,伞已兜不住了,只好遗憾地取消了行程。25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扬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在领略了瘦西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之美景、感受了个园“五路宅第国内孤、四季假山石斗奇”之胜迹后,圆满地结束了二天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批准;蜀冈一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制。</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西大门。瘦西湖相关照片摄于2025年9月24日。“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桥和白塔;时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江苏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莲花桥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水道之上,北起瘦西湖风景区,南至白塔与月观,是景区核心景点及扬州市地标建筑。该桥又名“五亭桥”,因建于莲花埂之上且五亭形似莲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1757年由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南巡而建,仿北京北海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亭桥融合‌:上建五亭(中亭重檐,四角单檐),以短廊相连,形成完整屋面;亭内彩绘藻井,朱柱黄瓦,展现江南秀美,为国内首创亭桥结合形式。‌‌</p> <p class="ql-block">桥身青条石砌筑,呈“工”字形,全长57.99米,宽6.16至18.77米,正侧共15个桥洞(中孔跨度7.13米),桥墩厚重体现北方雄浑。</p> <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及1933年重修;1949年后多次修缮,1990年重修桥亭;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白塔是瘦西湖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两淮盐总江春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为砖石结构的喇嘛塔,高27.5米,以‘一夜造白塔’的传奇故事和南北建筑风格融合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莲性寺北岸,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白塔晴云”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覆钵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八角须弥座,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时辰;塔身洁白,南设“眼光门”;塔刹十三层相轮代表佛教“十三天”。‌‌</p> <p class="ql-block">“一夜造塔”传说‌:乾隆南巡时感叹瘦西湖缺塔,盐商连夜用盐包堆砌临时白塔,后按北海白塔图纸重建。‌‌</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御碑亭是清代乾隆南巡时在扬州留下的御碑刻石碑,御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亭内保存了四块乾隆御笔九龙碑刻,内容涵盖题诗与《大悲陀罗尼经》刻文。亭子采用青石基座与杉木三防处理,结构古朴。2017年修缮时加装玻璃罩防风化,保留了皇家建筑风格与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风景区内的一座单孔拱桥,重建于1986年,1990年完工,以唐代诗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句闻名,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处处呼应“二十四”这一数字,现为扬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景点。‌</p> <p class="ql-block">该桥其名源于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但历史上原桥已不复存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建桥,1986年扬州市政府依据清代《扬州画舫录》等史料复建,1990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桥梁立面呈穹隆形,俗称“单驼峰式”,桥面中部(拱顶上)是圆弧形,两端是阶梯式坡道,各有12级踏步,桥堍的平面呈梯形,俗称喇叭形。</p> <p class="ql-block">该桥仿照北京颐和园内的玉带桥建造。二十四桥镶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熙春台。熙春台始建于1757年,由徽州盐商汪廷章出资兴建,用于庆祝乾隆帝南巡及太后寿辰,清末毁于战火,1986年依据《扬州画舫录》复建,1990年开放。</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建筑群占地约1800平方米,采用绿色琉璃瓦顶与朱红漆柱的皇家园林风格,主楼坐西朝东,南侧设假山和重檐亭,北侧通过曲廊连接十字阁,体现“南秀北雄”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小金山原名长春岭,为瘦西湖景区内四面环水的人工岛屿,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清代中叶,以密集的历史建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宋代花石纲遗物著称,是瘦西湖的核心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这里原是明末清初时期画家石涛叠石成山,称为“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上建有“风亭”、“月观”等精致的建筑,其中尤以“月观”最为著名,是观赏湖中月色美景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存宋代花石纲遗物——广西钟乳石,形似宝船,为扬州最大同类遗石。‌‌</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内的枯木逢春。原是唐代银杏,遭雷辟断,后植凌霄攀援而上,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似“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吹台(钓鱼台)。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水云胜概原名“胜概楼”,意为“美好的境界”,是瘦西湖清代二十四景中唯一以观景功能命名的景点。主体建筑为1959年从广陵路迁建的桂花厅,面阔三楹,四面环廊,外廊木柱悬挂清代集句楹联“林外钟来知寺远,柳边人歇待船归”。</p> <p class="ql-block">约1990年春节前在扬州瘦西湖所拍的照片(莲花桥)。</p> <p class="ql-block">约1990年春节前在扬州瘦西湖所拍的照片(熙春台)。</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时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江苏省人民政府立。本次个园等照片摄于2025年9月25日。</p> <p class="ql-block">个园北门。个园位于扬州城北护城河南岸,始建于明代,名为寿芝园,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改建成家宅,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全园分为四季假山园林区、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地24000平方。该园最负胜名者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堆叠而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融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园中古树参天,修竹万竿,珍卉丛生,随候异色,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2005年修复竣工的黄至筠盐商豪宅,三纵三进,气势宏伟,更加全面地再现了个园整体历史风貌。个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2014年6月,个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个园南门。历史记载:个园鼎盛时期,其住宅分五路次第摆开,房屋达二百多间。现有资料提及,五路豪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目前回收并开放了三路,为“福、禄、寿”三路。另外“财”、“喜”两路,仍存在‌,为两层结构,有廊通向园内,其中一路住宅的八字式大门厅保存完好 。 这两路尚未被“个园”回收。</p> <p class="ql-block">个园南门照壁。黄氏败落后,个园屡易其主,直到1982年恢复对外开放前,园中已没有任何旧时的牌匾,黄氏个园当年的景名无从寻觅。如今的景名和匾额抱柱皆为解放后地方文史专家和著名书法家新起并撰写。</p> <p class="ql-block">个园东路建筑正门。</p> <p class="ql-block">个园东路建筑:清美堂。为管家处理一般性事务的接待场所。体量不大,但等级较高,檩端下的檩机为蝉肚做法,并有小拱衬托,步梁端藏腮做法。作为东路第一进建筑,是黄家接待一般宾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厅堂体量虽不大,但做工考究,堂上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俭与勤”体现了中国传统治家理念,强调读书与节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个园东路建筑:楠木厅。构梁用材全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轮梁造,圆作,用料粗壮、步染端葳腮做法。该厅用料高级,做工考究,是扬州不多见的厅房。是园主人举家用餐、小型宴会之所。因桌、圆凳等"国"式家具、寓意圆圆满满,合家欢乐。位于东路第二进,是园主举家用餐及举办小型宴会的地方。厅中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反映了盐商对园林雅趣与文化修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个园东路建筑:房屋格局为三间两厢,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路建筑正门。</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路建筑汉学堂:构梁全部为柏木、扁作,抬梁造。该厅用料高贵,做工上品,是扬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厅,是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厅中红木家具竹行纹饰,寓意“竹报平安,平安是福”。</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路建筑勤博堂。</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路建筑少爷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个园西路建筑正门。</p> <p class="ql-block">个园西路建筑清颂堂:明三暗五型,大厅内明,次间通连,抬梁造,前檐三间通长看梁(即横贯三间的沿梁,以示主人财力),两侧稍间为接待宾客或演戏前作准备之用,西稍间有暗楼,屏门上方有存放先人牌位、容相的小阁楼。该厅是住宅中等级最高的厅堂,原为主人接待最高级贵宾、家庭祭祀、议事场所。</p> <p class="ql-block">个园西路建筑黄至筠起居室,二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个园西路建筑小姐绣房,二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中路建筑两边有东、西火巷。火巷是大户人家宅子里的狭长通道,它有三个作用:使住宅之间隔开;用于防火防盗;佣人穿行的通道。黄氏豪宅火巷大气:见天、见阳、透光、透气。</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窗的功能好象是传达室的小窗口。</p> <p class="ql-block">西火巷古井:西火巷南宽北窄,水井置西火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住宅平时取用。若发生火灾亦能及时取水灭火。旁边墙上砌成拱形,则是为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p> <p class="ql-block">园林区的东南角是丛书楼,为园主藏书读书之处,秋山就在丛书楼的后面。楼体为传统江南中式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采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设计。内部藏书区域划分细致,设有专门的书架、书阁及文人读书、校勘的场所,配备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楼梯设在楼后秋山处,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p> <p class="ql-block">个园道路上的“平升三级”图案。</p> <p class="ql-block">个园道路上的“五福临门”图案。</p> <p class="ql-block">个园园林区圆洞门,门内正对的为“宜雨轩”。</p> <p class="ql-block">宜雨轩。宜雨轩为四面通透的厅堂,屋顶采用扬州传统黛瓦,四角微微上扬,既清秀又稳重。其四面设有窗户,可环视园中全景,东侧设三楹,内部陈设典雅。</p> <p class="ql-block">作为园中会客厅,宜雨轩曾是园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建筑细节体现了传统造园技艺,如东西两侧保留有法国进口花玻璃(当时价值相当于黄金),展现了清代园林建筑美学。 ‌</p> <p class="ql-block">抱山楼是扬州个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七楹长楼,横跨夏秋两山之间,楼前长廊如臂拥抱两山,形成独特的“时空隧道”景观。其砖木结构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建筑的庄重,体现了借景与对景的古典园林艺术。</p> <p class="ql-block">抱山楼东南侧清漪亭是个园中的核心景观之一,为六角小亭,秀丽挺拔,亭内楹联题写“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描绘其四周湖山环抱、绿荫护亭的自然风貌。亭外太湖石与湖水相映成趣,展现江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p> <p class="ql-block">抱山楼西侧是夏山、夏景。夏山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山下有石洞可以穿行,拾级登山可以到达山顶。山上有石台可观远景。</p> <p class="ql-block">夏山山顶建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山上磴道,往东可直接上到抱山楼。</p> <p class="ql-block">夏山中的鱼骨石是镇园之宝,展现了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四大特性,形似中国汉字中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鱼骨石的三个圆孔洞把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四大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瘦是指它纤长婀娜之姿。透和漏描述了它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石头表面上这种苍茫的纹理。仔细观察,鱼骨石像汉字中月亮的“月”字,鱼骨石也是丑石,石以丑为美。丑到极致就是美到极致了。</p> <p class="ql-block">个园冬景,由宣石堆叠,构成一幅群狮戏雪图,山脚铺以冰裂纹路面,南墙凿有二十四个风音洞,风过于此,呼啸有声,西边隔窗而望,春景重现眼前,寓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p> <p class="ql-block">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古街区。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有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等。</p> <p class="ql-block">苏北行政公署旧址(东关街309号)。1949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驻泰州市。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分区。1950年1月11日,扬州行政分区与泰州行政分区合并。同月13日,苏北行署由泰州移驻扬州。初定驻地在东关街尹家大院,后搬迁至原盐运使司衙署办公。1952年11月,苏北行政区、苏南行政区与南京市合并建立江苏省,苏北行政公署撤销。</p> <p class="ql-block">扬州东关街309号原苏北行政公署的这处园林建筑,在解放前以及更早的历史时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名称。它最初是清代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住宅园林和藏书楼,名为 “街南书屋”,其中“小玲珑山馆” 因其盛名,也常被用来指代整个园林。</p> <p class="ql-block">原苏北行政公署(小玲珑山馆)内园林中的石舫。</p> <p class="ql-block">原苏北行政公署(小玲珑山馆)内园林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原苏北行政公署(小玲珑山馆)内园林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原苏北行政公署(小玲珑山馆)内园林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原苏北行政公署(小玲珑山馆)内园林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300号‌武当行宫‌。为明代道教建筑群,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三进院落完整展现明清建筑特色与道教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292号冯氏盐商住宅。为清代盐商宅邸,该宅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住宅现存五进院落,门楼改建后保留三间门厅。目前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在扬州很想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