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9年10月部队转业我回到家乡红塔人民公社,当了几年文秘书,那时人员精干,办事效力高。现还记得当时公社干部共有18名,编制人员17人,以工代干1人,具体人事安排:公社党委书记费文均,管委会主任余泉林,副书记张桂英,副主任赵荣根,组织委员马法坤,宣传委员宋才林,公安特派员张炳生,武装部长周泉洪,妇联主任黄加风,我任公社文秘书,列席党委会议。</p> <p class="ql-block">还有民政委员毛顺大,农业委员徐石林,多种经营委员张顺才,团委书记陆志軍,财务会计吴洪生,吴会计辅导员,武装部马干事,以工代干计划生育钱红风。公社干部中工资大都50~60元/月,部队转业干部工资要高些。徐石林建国前参加工作工资最高。党委书记,副书记,财务会计属工农新干部,月工资36元。钱红风83年才正式进编。干部们按职务各司其责,大部分精力在下面!</p> <p class="ql-block">那时农村大农业主抓粮食生产,重视发展多种经营,社办企业还在起步阶段。公社干部会议多,重大决策党委会议大部分按排在晚上,往往开到凌晨一.二点钟,特别是干部任免调动及社办厂土地工安排,有时因意见不同难以定夺,只能第二天晚上接着开。白天干部们各自骑辆自行车,按片区分工沉下去跑大队生产队,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干部们熟识各大队农田的分界线,对各大队和大部分群众的情况了如指掌,党委书记费文均能叫出全公社268个生产小队所有队长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那时县里区里领导干部下基层多,公社办公经费实行包干制,人头经费干部们修理自行車费用后所剩无几,没有招待费这项开支。上级领导下基层,县区领导由党委或管委会领导分别接待,每次招待费用大约5~6元钱,谁接待谁掏钱。县区一般干部下来,按条线分工有关干部个人拿饭票领公社食堂吃饭。有几次县区领导下来,公社领导们都下乡,公社只有我一人,我按一餐5元钱标准自掏腰包接待。公社干部下乡需午餐,在大队干部家里吃饭,交5角钱半斤粮票。</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公社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大多不好,但都清廉耐得住贫寒。党委书记费文均80年下半年调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交结班后我送他去宜兴县城,所有私人物品我用軍用揹包带捆扎被褥衣物作为一头,另一头网兜里放只脸盆,装上所有剩余物品,我用支小竹扁担挑着步行送他进城。路上费书记给我7角钱说“坳桥大队许会计给我一包大前门,一包飞马牌香烟,几次给钱不收,你帮我把钱还给他”。费书记家住公园路,居室10平米左右,没有一件像样家俱。回来我就把7角香烟钱交给了许会计。</p> <p class="ql-block">干部们白天下乡,虽然本地人居多,大都分晚上都住在公社各自的办公室兼宿舍里。晚上我在侧房浴室烧热两大铁鍋浴水,供男女分开洗澡。一年下来会积存许多稻草灰,连同公社厕所包给红南生产队,全年交公社30元钱,钱由财务会计掌管。公社干部调动退休会动用这笔资金,买点鱼肉蔬菜,食堂炒几个菜,办公台拼两桌摆上最简单的酒菜,聚餐为同事或领导送行。</p> <p class="ql-block">我是公社文秘书,掌管党委.管委会两颗大印。管家似的事无巨细样样管。列席党委会做好记录,重要决策事项各人发言记录清楚。平时做好文件收发登记传阅和保管归档工作,做好领导交办事项。此外具体事情就更多,适龄青年结婚登记发证,社员建房审批宅基地,知青办理返城手续,户口迁出迁进等等,事务繁杂都有我一人负责承办。</p> <p class="ql-block">文秘书工作还要随时掌握面上情況做好上情传达和下情汇报工作,在那物资紧张样样凭票供应的年代,春节香烟票供应都要我和供销社主任商量后有我分派各部门各大队直至社员户头。牡丹.大前门.飞马等品牌香烟分配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初接手时忙得一个头两个大,熟悉了就好一点,最烦心的是离不开办公室和电话机,家有特殊情况离开办公室,预先说好请妇联主任黄加风代班半天一会儿。那时虽然工作繁忙,但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积累了一些转型地方工作经验。。</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公社干部,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大家勤奋清廉,扎根土地,有魄力干实事,肯吃苦甘奉献。田间地头有我们奔波的身影,满腔热血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老百姓打心眼里佩服,大家都是毛主席培养的基层好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步解放思想,为改变农村面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书写壮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后记:红塔位于宜兴城区西北方向,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时,属太隔公社,红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是负责全公社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的管理机构,1982年宜兴县改制县级市,全市设7个镇区47个乡,红塔乡人民政府成立。令人唏嘘的是,本作品落笔时,确认当年18名公社干部中己有9人因病离世,他们都是为新农村建设献出毕生精力,有很大贡献的基层党员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