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精品桑榆文化课堂两节课第四课《历代山水画赏析》《视频剪辑》学习珍藏2025年9月30周二

志明拒聊拒礼

<p class="ql-block">秋意渐浓,枫叶泛红,今天上午打开电脑时,屏幕上“津品桑榆文化课堂”的标志格外醒目。背景里的长城蜿蜒起伏,仿佛在提醒我,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与中华文脉的对话。我泡了杯茶,坐在书桌前,准备迎接两节期待已久的课——《历代书法赏析》和《视频剪辑》。</p> <p class="ql-block">课程表就挂在屏幕一角,秋季学期的安排清晰明了。从健身功到民法典,从花鸟画到天津卫的故事,内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李丹宇老师讲的书画鉴赏和张红斌老师带的视频制作。今天这两节恰巧连着,像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握手,让我忍不住提前打开直播间。</p> <p class="ql-block">镜头一转,一位老师正坐在电脑前,手边是砚台和毛笔,文房四宝静静陈列,像在等待一场笔墨的仪式。她轻点鼠标,画面切换到一幅古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她讲起笔势的流转、章法的疏密,声音温和却有力。我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临摹那几个“之”字,竟也觉出几分韵味来。原来书法不只是写,更是看,是读,是与古人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接着她讲到北方山水画的风骨:石质坚凝,线条峭拔,大山突兀而起,有“钉头”“雨点”皴法勾勒轮廓。我忽然明白,书法里的顿挫提按,不也正是这种“风骨”的体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原来笔下的力量,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凝视与领悟。</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换成了两幅古画,一幅林木幽深,流水潺潺;另一幅则是飞禽立于枝头,花瓣轻颤。李丹宇老师说这是“飞禽山水图”,笔意细腻却不失气势。她说:“看画要看出呼吸,看出节奏。”我点点头,仿佛听见了画中的风声与鸟鸣。这哪是静止的画面?分明是流动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随后她讲起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屏风里的屏风,人影中的人影,层层叠叠,像一场视觉的迷宫。她说南唐人物画讲究“纤丽”,衣褶细如发丝,神情却生动入微。我忽然想到,视频剪辑不也是如此?一层层轨道叠加,画面与声音交织,最终呈现出一个有层次、有温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果然,下一节课张红斌老师就带着我们走进了剪辑世界。软件界面打开,左侧是云雾缭绕的山景缩略图,中间是正在拼接的片段,右侧是参数调节面板。他一边演示,一边说:“剪辑不是拼图,是讲故事。节奏、光影、转场,都是语言。”我跟着操作,试着把早上拍的一段秋叶飘落的镜头加上淡入淡出,竟也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他还展示了思维导图:“第二章 剪辑功能详解”下分“特效轨道添加”“轨道工具”等分支,清晰明了。我照着做了个自己的导图,把今天学到的“关键帧设置”“亮度调整”都列进去。原来技术也可以有结构,像书法的章法,像山水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课间休息时,我起身倒水,瞥见桌上那碗柴胡和升麻的照片。虽与课程无关,却让我想起老一辈常说的“药食同源”,就像今天的课,传统与现代交融,艺术与技术共生。这两味药或许真“神”了,治的是浮躁,补的是心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