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国庆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日-----筑牢民族精神根基

龙大祥

<p class="ql-block">  那年初冬,我曾经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驻足仰望。今年的那天清晨,我又站在天安门广场的石板路上,风从长安街吹来,带着秋日的清爽。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晨光中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看过了七十余载的风云变幻。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土地沉淀下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早已远去,但拿股热流似乎还藏在砖缝之间。我闭上眼,耳边竟浮现出广播里激昂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句子,而是无数人用青春与热血写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象征新中国的诞生,具有伟大的历史纪念意义。这一震憾世界的大事件源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局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10月9日,许广平代表马叙伦在政协会议上提议将10月1日定为国庆日,以取代旧有的10月10日国庆日。毛泽东主席当场表示支持。同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立从1950年起,每年10月1日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追溯“国庆”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献,原指帝王登基或诞辰。1949后专指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今天的国庆日,以纪念国家诞生、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凝聚民族认同,成为全民性的节日象征。</p> <p class="ql-block">  国庆日的广场总是热闹的,花团锦簇,红旗招展。可我更喜欢在烈士纪念日前后前来,那时的人少一些,气氛也更沉静。有人献上花篮,有人默默伫立,还有孩子踮起脚尖,读着碑文上那一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修建纪念碑,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纪念碑奠基并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文由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书写,内容涵盖从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的英烈。</p><p class="ql-block"> 这八个字,写的是过去,也照着未来。那些名字未曾刻进史册的普通人,那些倒在黎明前夜的声影,他们的故事不在聚光灯下,却在这座城市的呼吸里,在我们每一次升旗、每一次敬礼中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落成,1949年9月30日奠基,耗资3亿余元。 纪念牌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学家设计,有月台、须弥座、碑身和碑顶四部分组成,使用了1.7万块花岗石和汉白玉,通高37.94米,旨在确保纪念碑的雄伟庄重,并与天安门广场环境协调,没有特定的数字寓言或象征意义。碑身四周镶嵌10幅汉白玉浮雕,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重大事件,纪念碑体现了全民精神丰碑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我走过纪念石碑的基座,看见浮雕上战士坚毅的脸庞--他们中有谁曾想过自己会成为永恒的一部分吗?或许他们只是想着,要为身后的人换来一个安稳的清晨,一顿热饭,一场不必逃亡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2018年《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其为国家永久性纪会设施。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既呼应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又体现了“国庆无忘先烈”的精神,强调了国家发展与英雄牺牲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在想,纪念究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一场仪式?一场战争?还是一群人?我渐渐明白,纪念是为了让我们在喧嚣的日子里,还能听见初心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风又起了,国旗猎猎作响,我站在纪念碑前,感觉自己正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一头连着开国那一刻的呐喊,一头通向未来某年某月,站在这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静静仰望。</p> <p class="ql-block">  岁月那样飞快流逝,那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始终在我脑海里浮现。今天是9月30日,第12个烈士纪念日,上午,我全神贯注观看了北京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视频强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庄严肃穆的仪式直播,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先辈们的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回到了那庄严盛大的开国大典,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