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现转载长江支队前辈郭人健回忆当年从家乡投身抗日战争的真实经历。我们回望那场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以示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对原文一些地方做了梳理和个别订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垣曲县地处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山,西踞中条山,南界黄河,北接太行。全县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垣曲商、周时为“亘方”,属侯国;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属晋国;战国属魏,曰王垣;秦置垣县。隋大业初废邵州,毫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投入抗日洪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9月28日,我出生在垣曲县柳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6年春,我同本村几个小青年离家,到山外的闻喜、绛县、曲沃、临汾、吉县等地寻找东征的红军。1938年2月日寇入侵垣曲县后,我和弟弟郭清江在乐尧参加本县抗日游击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2月下旬,日寇占领了垣曲县。五六月间,中共垣曲县委(当时是秘密的地下机关)派罗德安(八路军一五师班长)和文中柳(中共垣曲县委委员、区委书记)两位同志前来联系,要我们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罗德安和文中柳对我们说,八路军就是当年的共产党、红军,是抗日的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听了非常高兴,到了谢村附近八路军兵站,戴上八路军臂章,行军40多里路到了同善镇附近的北垛村八路军兵站,即中共垣曲县委的驻地。当时就以我们不到20人的游击队为基础继续扩大队伍,大多是我们农民战士。县委任罗德安为中队长,暂时派王瑾(县委委员)为指导员。队员们临时组成一个班,任我为班长。我就带这十几个人出去活动,宣传抗日,扩大队伍,筹粮筹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末,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派吉光仁来担任指导员。吉光仁介绍我人党,我成为一名没有候补期的正式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中队已发展到六七十个人,上级决定全中队要归到晋豫边游击支队。不久,我跟管理员(副官)到阳城晋豫边游击支队供给部,接着全中队武装由罗德安、吉光仁带领到达晋豫边支队,编为第一大队第二连。垣曲中队编成了3个班,我仍任班长,我班战士全部是垣曲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七八月间,连指导员通知我说:“咱们连里党员很少,上级要抽你到支队政治部党训班学习两三个月。“通过党训班学习,我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革命觉悟有很大提高。要毕业时党训班领导找我谈话,要我留下另分配工作。我服从组织,就去工作单位报到,到后才知是到中共晋豫地委(原为晋豫特委,后改称晋豫区党委)工作。地委秘书长李盘告诉我说:“把你调来,是作地委政治交通的。”地委机关对外也叫支队政治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我由一个普通农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晋豫边游击支队的成长经历是我难以忘怀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我的地下交通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10月间,我由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调到中共晋豫地委做政治交通工作。中共晋豫地委的交通任务,是联系中共中央北方局,下接各地委、县委,及时地传送党的指示文件等,使上下情况畅通,以便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领导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第一次接受任务,是由老交通齐鸣山带领赴垣曲县关家村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也叫八路军兵站),给中共中条地委书记李哲人同志(原中共晋豫特委宣传部长)传达地委的重要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斗争形势的严峻,我们当地下交通的传送党的指示文件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除到北方局仍采用公开形式送取文件外,到各地委全是用秘密方式,化装成“合法”、有社会职业身份作为掩护进行。不带文件,不带介绍信,用对暗号的办法来接关系,用口头传达的方法来代替看文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6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粉碎,日寇发动中条山战役,晋豫地区沦陷。中共中央北方局令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豫区党委驻平顺,南下新开辟晋豫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豫区党委李哲人通知我和郭文古,到垣曲给中条地下地委传达任务。指定了几篇党的重要文件和社论要我熟读,并责成有关部门做好我们俩出发的行装和证件等准备工作。过了三四天后,李哲人找我检查对指定文件熟读的情况,要我给他背诵。我背诵后,他很满意地说:“好,你到中条地委就这样给他们背,叫他们听、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3日,晋豫区党委又给了新任务,决定让我和郭文古到济源白家河(现属垣曲县)一个村庄,找中条地委组织部长杨蔚屏传达晋豫区党委指示:一是晋豫区党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开辟普豫区,区党委和军队年末可到达晋豫地区,让地下党做好迎接的准备;二是将我们背记的文件传达给他们;三是我在根据地学到的东西都可向他们谈。传达后,我们俩不再返回,就地隐蔽,等着区党委去后再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5日,我和郭文古离开区党委,到平顺县南部找到高平地委,他们已经选派好了一名家在高平县又是在这条路上以担挑贸易为职业作掩护的交通员。我们3人定好了在路上的关系。这个交通员同志叫李福全,他挑的是食盐,我和郭文古带的行李是被子和一卷小布,像是杂货店里的徒工。7月6日晨,我们3人离开平顺,进入了壶关县境内国民党中央军的防区。首先接触到中央军一个班的路口岗哨,二话没说就把我们带进村内他们营部,严格检查和盘问。将我们的行李都解开,连交通员李福全口袋装的食盐都倒出来搜了个遍。后来,放我们从原来的大路上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到壶关与高平交界处已接近日军占领区,没有受阻。晚上住店,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动身离开了。不多时,就进入高平境内日军占领区。在通过从陵川到长治一段公路时,突然碰上日寇大队人马由南往北行军,我们是由北往南走。日寇是两路队形并列走,在公路中间,我们靠边走,和日寇是逆行,退不得,躲不得,只怕日寇抓我们的差。提心吊胆地走了一段路,恰好有个岔路口,才离开公路上的日寇,顺着人行小道走出险境,直奔离高平县城不到20里路的交通员李福全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还是由交通员李福全护送我俩过高平关口,进入沁水县境内。离端氏不远处,要过沁河了,李福全说:“我的任务已完成了,你们俩走吧,我要返回向晋豫区党委作汇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别后,我们两个过沁河往沁水南部走,再往阳城西北。就这样,一直走了六七天,才摸出阳城县境。又翻了几道山,才进人河南省济源境界邵原,落脚在白鹅与垣曲县交界离白家河杨蔚屏居住处十几里路的一个旬姓的庄子上,才算渡过了难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由济源西阳苟家庄上回到垣曲柳庄村我家,郭文古没有找到杨蔚屏,但找到王唐文(原是中共垣曲县委书记),把组织关系交代给我。我只略歇了两天,就带上我二哥郭人俊的通行证(日本“良民证”)前往离我家50来里路的北垛,去找王唐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唐文知道我是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和李哲人派来传达任务的,很高兴,叫我放心。他又说:“你找对了,你完成了任务。”就这样,我就开始了向他传达,马聚财同志也一块在听。我就将李哲人代表区党委叫我怎么说的尽量原样传达:中央和区党委决定要开辟晋豫区地下党组织,做好迎接准备。李哲人叫我熟读背诵的几个文件和报刊社论,全文虽然忘了一些,但大部还可以讲述下来;我从1940年至1941年6月一年来在晋豫地委学到的有关马列主义理论,讲到国际国内形势任务,以及主要政策方针路线等问题。他们俩越听越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7月间,在完成晋豫区党委安排的传达任务后,我听从组织分配,临时回到家乡柳庄,担任恒曲县第二区区分委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末,我又从晋豫区返回垣曲,我陆续将县委书记高一清、区委书记高华士等同志叫出来,传达有关指示。晋豫区党委决定王铭三同志到垣曲开展工作,任垣曲县委书记。王铭三对我说:“你也随我一块回垣曲,进行筹建县、区领导班子的工作。”一直到1942年六七月间,县、区主要机构大体建立起来后,我重返晋豫地委机关,仍作交通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坚持抗日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6月间,随着太岳中条根据地的开辟,垣曲县第二区抗日政权于同年10月在民兴村组织起民兵和自卫队。1943年4月建立了区武委会。当时,民兵的任务是站岗放哨、除奸,自卫队的任务是保卫区、村公所和人民的安全。基干民兵和自卫队的任务是对敌人开展游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区中队采取对敌斗争的方针是既集中又分散,灵活机动袭击敌人,冲破敌人的封锁和包围圈,插到敌占区去活动。敌人出来抢粮抓人,烧杀掳掠,我们就打敌人。使敌人抢不到粮,抓不到人。敌人住下,我们就袭击扰乱,使他不能安生。晚上敌人不出来,就在他们要经过的路上埋地雷,甚至把地雷埋在敌人门口或院内,对他们威胁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就是破坏公路,使敌人车辆马匹不能行走。割电线砍电杆,敌人修复,我们再破坏,不仅把电线割回来我们使用,就连电线杆子也发动群众给扛走。这样就使敌人耳目失灵,手足失措,被迫由频繁的“扫荡”进攻根据地,变为消极防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冬季,日寇对我晋豫根据地的“扫荡”是中条山战役之后用兵最多、规模最大、手段也最残忍的一次,“清乡”、蚕食、“扫荡”,交替进行。垣曲县委书记王铭三来晋豫区党委汇报工作时,提出要我到垣曲二区担任区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次是第三次返垣曲工作了。第一次是1941年7月至1942年2月,晋豫区党委派我和郭文古同志到垣曲给在此地隐蔽的中条地委组织部长杨蔚屏传达任务,在敌占区做了半年多的秘密工作。第二次是晋豫区党委决定王铭三担任垣曲县委书记,前去展开工作时有第五十七团第一营营长符先会带领一个连前往,我在地方组建机构上,随同去做助手。到垣曲后,为打开局面扩大影响,符先会提出要打个仗。王铭三通过王茅镇敌人内部关系;提供了一个情报:说是有日本一个小队要护送10余匹载有慰劳品的驮骡进山。两三天内要从王茅镇日军师团部出发,经陈村、上圢坂、同善镇进山,去慰劳扫荡的日军,要我提供伏击地点(我对家乡这条路途地形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提出,在麻姑山下陈村附近一个小沟的桥上打埋伏。好处一是小沟离王茅敌部十五六里,距同善镇据点20余里,只要打起来两方援兵一时都来不了。上圢坂和汤神庙虽驻有伪军,但已为我所掌握,也不会出来支援;二是战斗结束或于我不利时,随时可拉上麻姑山;三是这个地点虽然是敌占区的中心地带,敌人绝不会想到有八路军来打;四是大平原上一条小横沟,我们队伍就在这条沟埋伏,地形对我们十分有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伏击的时间、地点和敌人兵力情况弄清后,在伏击的头天晚上,我们部队运动到麻姑山下陈村北头离阵地只有一里路的一个山根庄子上住下,符先会、王铭三和我三人也随同到达。此次战斗指挥部就设在山根庄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伏击的当天,天还没亮,连长和指导员就带上全连一百五六十人进人阵地埋伏,等待敌人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9时许,日寇来了。我们在指挥所看得很清楚,一个小队30来个日寇,每人扛着带刺刀的长枪,还有一挺歪把子机枪。指挥官骑着大洋马,耀武扬威地押着十几匹驮骡走着。五六个日寇尖兵走在头里,距离大队有200米左右,敌人个个昂着头不可一世地向前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日寇尖兵进人我阵地桥沟(由南往北穿),又由北头上到平原上大约有300米了,鬼子押的驮骡队才进人我阵地。这时符先会大喊一声“打”,一时间手榴弹、步枪、机枪枪声和喊杀声、冲锋号声响成一片,烟雾冲天,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敌人机枪还没有支起来,就被我军手榴弹炸翻在地,驮骡队的民伕一听枪响,牵上自己的牲口,带着驮骡队就往八路军的阵地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敌人的尖兵队发现后面的情况,马上折回头来,爬在北沟沿上向我阵地射击。我们连续又发动一次冲锋,把日寇击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方很快打扫战场,押上驮骡队,上了麻姑山,循道进入民兴村贾家山,胜利而归。这次战斗虽然没有全歼敌人,但影响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选自郭人健有关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郭人健生平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人健,1917年生,山西省垣曲县柳庄村人。1938年5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郭人健参加八路军后,历任班长、晋豫区党委政治交通员;太岳区四地委政治交通员;垣曲县二区区委书记。1947年8月,任垣曲县委常委、组织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3月,郭人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1949年9月,郭人健任福安专区寿宁县委书记,1952年8月调福安地委民运部,1953年7月任福建省农村工作部二处副处长。1953年10月,郭人健参加福建省赴朝慰问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8月,郭人健响应国家建设“一五”计划,调任吉林省化学冶金建设工业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1955年6月,任吉林化学治金工业总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1957年8月,任国家化工部第五总公司副经理;1958年9月,任化工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1962年,任化工部吉林化肥厂党委副书记;1972年5月,任化工部第二胶片厂党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12月起,郭人健任河南省化工研究所党委书记。1983年12月,郭人健于河南郑州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END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