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和时尚生活 ‍拍摄于:前滩太古里

陈荣宣

<p class="ql-block">前滩太古里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编织的棕榈树影上,风一吹,仿佛能听见竹条交错间低语的热带风情。我坐在遮阳伞下的藤编椅里,看着不远处那只用竹篾精心扎成的大象,它耳朵微张,鼻子卷曲,像是刚从雨林深处踱步而来。城市高楼在背后静静矗立,玻璃幕墙映着蓝天,也映着这片由手工艺编织出的自然幻境。竹编不只是技艺,它在这里成了城市呼吸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那位穿紫色上衣的女士并没有急着离开,她靠在蓝白条纹的靠垫上,目光落在橱窗深处那只编织的狮子身上。橱窗像一扇通往异域的窗,里面有长颈鹿伸着脖颈,有仙人掌在光影里投下斑驳的影子,还有两位身着连衣裙的模特,安静地站在其中,仿佛也成了这场编织叙事里的角色。我忽然觉得,时尚从不只是布料与剪裁,当它与竹编这样的传统工艺相遇,便多了一层温度——那是手工的呼吸,是时间的纹路。</p> <p class="ql-block">大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它的身躯由粗细不一的竹条编织而成,每一道弧线都像是匠人指尖的延伸。几株形态各异的仙人掌围在它脚边,有的矮胖圆润,有的高挑挺拔,全由染色的藤条缠绕塑形。几个孩子围着它转圈拍照,笑声在装置前荡开。我蹲下身,细看底座上的一圈编织纹样,像是水波,又像是风痕,原来连底座都被赋予了故事。这不止是装饰,更像是一场城市里的微型庆典,庆祝着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举起手机,镜头对准那只高耸的长颈鹿,它脖子修长,斑纹由深浅不一的编织条拼接而成,仿佛下一秒就要低头啜饮空气中的阳光。旁边的圆形编织结构像一顶巨大的草帽,投下清凉的阴影。有人坐在阴影里喝咖啡,有人踮脚比手势合影。我走过他们身边,听见一句轻声感叹:“没想到竹子能变成动物园。” 是啊,谁能想到呢?可它就这么自然地融进了前滩太古里的节奏里,不突兀,反而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本该有这样一片柔软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两棵棕榈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的叶片由染成绿色的细竹丝编织而成,叶脉清晰,仿佛真能随风沙沙作响。长颈鹿雕塑站在树下,一只低头,一只仰首,像是在对话。背景那面竖条纹的墙成了极简的画布,把整个装置衬得更像一幅立体插画。遮阳伞下的桌椅空了一阵,又被一对情侣坐下。他们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眼前的景象,像在享受一场无声的仪式。我忽然明白,所谓“时尚生活”,未必是快节奏的追逐,也可以是这样一段被艺术温柔包裹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那只豹子蹲在展区中央,姿态警觉,肌肉线条在编织的肌理中若隐若现。它的斑点由深褐色的藤条盘绕而成,每一圈都精准得像是计算过。游客们站在几步之外,不敢靠得太近,仿佛它真会突然跃起。我绕到侧面,看见它的眼睛——用黑色编织绳打的结,却透出一种奇异的神采。这不只是模仿动物,更像是在用竹编的语言,讲述野性与文明之间的平衡。而它所处的这片空间,恰好就是这种平衡的缩影:都市的钢筋水泥包围着一尊由自然材料织就的猛兽,彼此对望,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那片熟悉的编织丛林。棕榈、仙人掌、长颈鹿,它们依旧伫立,伞下的座椅换了一拨人。我坐在同样的位置,看着同样的风景,却觉得一切都微微不同了。或许是因为我开始留意那些编织的细节——竹条的走向、接头的藏匿、色彩的过渡。这些作品不追求完美无瑕,反而保留着手作的痕迹,像是在说:“看,我们不是机器做的。” 正是这些痕迹,让艺术有了体温,也让时尚不再冰冷。</p> <p class="ql-block">那位穿紫色上衣的女士终于起身了,她没回头,只是轻轻拍了拍裙角,像拂去一片不存在的落叶。橱窗里的狮子依旧威严,模特依旧静默。我站在她刚才的位置,望向同一片风景。高楼、蓝天、白云,还有那扇装着热带梦境的橱窗。竹编在这里不只是工艺,它成了一种对话方式——传统与现代在经纬交错间达成默契,而我们,不过是恰好路过这场对话的倾听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