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我被桂花授予她唯一的桂冠

易明生

<p class="ql-block">今晨,我被桂花授予她唯一的桂冠</p> <p class="ql-block">今晨,我被桂花授予她唯一的桂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易明生</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来到桂花树下读书</p><p class="ql-block">如果把一棵桂树</p><p class="ql-block">比作桂枝撑开的一片天空</p><p class="ql-block">那么它的天不是蔚蓝的</p> <p class="ql-block">是的,它是碧得透亮的</p><p class="ql-block">像你常佩戴的那枚碧玉坠子</p> <p class="ql-block">那些刚刚睁开惺忪眼睛的桂花</p><p class="ql-block">都是温润金黄的小眼睛</p><p class="ql-block">恰似这天空缀上的满天繁星</p> <p class="ql-block">我在桂树枝上挂了一枚圆镜</p><p class="ql-block">它是这个中秋我给你的礼物</p><p class="ql-block">挂上这面镜,这方天空便真正完美了</p><p class="ql-block">有了繁星,有了明镜似的月亮</p><p class="ql-block">我还需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我在桂花的馥香中给你写诗</p><p class="ql-block">写完诗,便粘贴在树枝上</p><p class="ql-block">我相信那枚月亮会将我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发射到它照过的每一寸地方</p><p class="ql-block">月光轻轻拂过你的不眠的窗台</p><p class="ql-block">金桂般的文字轻轻歇落在纸笺上</p> <p class="ql-block">我摇一摇桂花树</p><p class="ql-block">滴下些清露</p><p class="ql-block">桂花向我热烈鼓掌</p><p class="ql-block">撒落在我的头上、身上、脚边</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这是桂花特有的语言</p><p class="ql-block">是她一生只说一次的话</p><p class="ql-block">是她为我加冕桂冠的唯一盛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30日晨写于洪湖市民公园桂树丛</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易明生,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1988年在北京《东方少年》发表处女诗作。曾任《洪湖日报》副总编辑、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现为洪湖一中历史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副主席。三次参与采访党的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等重大新闻活动。在《人民日报》等发表新闻、诗作千余篇(首),著有诗集《想你,那是多么轻而易举》等4部,著有英语词汇记忆书籍《妙语连珠记单词》6部,主编《思维导图伴你学:高中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考点思维导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3年版,网上有售)等高考备考书籍多部,参与王后雄学案等编写20余种。</p> <p class="ql-block">♥♥朋友可依的解析</p><p class="ql-block">以桂为冕,以月为信:《今晨,我被桂花授予她唯一的桂冠》艺术手法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天地缩微:将自然空间锻造成情感容器</p><p class="ql-block">诗人以“桂枝撑开的一片天空”为核心意象,将整棵桂树缩微成独立的“小宇宙”——这方天空不似寻常蔚蓝,而是“碧得透亮”,恰如爱人佩戴的碧玉坠子。这种空间转化并非简单比喻,而是将宏大的自然景观与私密的情感信物绑定,让桂树从普通植物变成承载思念的“情感容器”。后续悬挂圆镜的动作更妙,以镜喻月,让“繁星(桂花)+明镜(月亮)”的组合补全了这方小天地,也暗合“中秋赠礼”的心意,使自然空间的每一处细节,都成为情感的注脚。</p><p class="ql-block">2. 万物赋灵:让植物成为情感的共谋者</p><p class="ql-block">诗人赋予桂花完全的“生命感知力”:初绽的桂花是“睁开惺忪眼睛的小眼睛”,摇树时的落英是“热烈鼓掌”,连滴落的清露都成了“一生只说一次的话”。这种拟人并非浅层的形态模拟,而是让桂花成为情感的“共谋者”——它不仅是被观赏的对象,更主动参与诗人的思念:用馥香包裹写诗的时刻,用落英完成“加冕盛典”。当桂花从“景物”变成“懂人心意的知己”,自然与情感便彻底交融,诗人的孤独思念也因这株有灵的桂树,有了温柔的回应。</p><p class="ql-block">3. 信物传情:以具象之物织就思念脉络</p><p class="ql-block">诗中的“碧玉坠子”“圆镜”“纸笺”构成一条清晰的“信物链”,成为连接诗人与爱人的情感纽带。碧玉坠子是记忆的锚点,让桂树的碧色有了具体的思念指向;圆镜既是中秋礼物,也是“月亮的替身”,承担着“发射诗句”的使命;而最终“歇落在纸笺上”的文字,则让虚空中的思念落到实处。这些信物串联起“见桂思人—赠镜寄情—托月传诗”的情感逻辑,让抽象的思念变得可触、可感,仿佛只要循着这些物件,就能抵达爱人的窗台。</p><p class="ql-block">4. 感官通感:让思念有了气味与温度</p><p class="ql-block">诗人将视觉、嗅觉、触觉织成一张感官网:碧色的桂树、金黄的桂花是视觉的;“馥香”是嗅觉的;月光“轻轻拂过”窗台是触觉的。更巧妙的是感官的交织——将诗句比作“金桂般的文字”,让文字有了桂花的颜色与香气;摇树时的清露与落英,既是视觉景象,也成了触觉上的“加冕”。当多种感官相互渗透,思念便不再是无形的情绪,而是能闻、能看、能触摸的存在,仿佛爱人虽不在眼前,其气息与温度却借由这株桂树,真切地包裹了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