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笑看云卷云舒</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82232924</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生活实拍</b></p><p class="ql-block"><b>【美篇乐曲】《孝敬爹和妈》</b></p> <p class="ql-block"> 每次给父母送饭,就发现楼道口多了很多纸箱子,角落里还多了几捆码得齐整的纸板子,还有各种饮料瓶分门别类地装进大大的麻皮袋子里。我们心里已明白,这是老爸的杰作,他用废弃的横幅条把纸板子捆得极讲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像极了当年他在老家生产队里捆麦秸的手艺。我知道,这肯定是老爸这一个礼拜以来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老爸来城里楼房里居住已经十五年了。199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农场中学教书,第一件事就是把深山里的父母接来。初来时,老爸刚刚五十出头,身子骨还硬朗,好在有农场的土地粮田可供他一展身手,后来老爸的双腿骨质增生严重以致于站立行走都成了问题,我们决定不种地了,到城里来休养,同时又请省里专家为老爸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经过几年的调养,老爸能站立能行走了,但离开了土地,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楼房里生活,他就像老树被无情地移栽到了花盆里一样,老爸常常在阳台上发呆,望着楼下巴掌大的街道花园出神。老妈曾悄悄告诉我,老爸每天夜里总是睡不踏实,说好像听见了山风敲窗户——可父母的楼房在城镇中心小区三楼啊!哪里有山风呢?</p> <p class="ql-block"> 变化是从那个秋天开始的。先是我发现老爸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小电动车,后来是楼梯间开始出现小捆的废纸箱。起初我没在意,直到有个周末的中午,我照例大包小包地往楼上运送父母的“牙祭”,邻居的阿姨压低声音对我耳语,大概是让我劝劝老爸,不要在电动车上装很多的废品,一路过去不安全。我上楼问老爸是咋回事时,看见老爸正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搓着布条绳子。身边有剪刀有捡来的横幅还有铁钩子……老爸的动作熟练得像在田间收割,专注得像个工匠。他感觉到我站在旁边,他慌乱地把布条绳子拉到了身后,那个样子像极做错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伤心欲绝,觉得我给老爸的压力和障碍太大,让他做点事就像给我跌了份一样。那天晚上,我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女婿视频会议。女儿心细:“姥爷这是闲不住了。在老家忙了一辈子,突然没事做,心里空得慌。”我想起老爸在那些日子里的沉默,想起他抚摸阳台上已攀缘到屋顶的“萼樟木”时落寞的神情——那双手本该拿铁锹扶犁耙的。“咱们得帮姥爷把这件‘工作’做好。”女婿很支持。我们的助力行动悄悄开始了。我把办公室的旧报纸都攒起来,每周五固定带回家。陈先生的学校有食堂,有孩子们丢弃的水瓶、采购食材用过的纸箱他都认真收集拆平,学着老爸的样子按大小分类。女儿女婿还给姥爷网购装备——不同季节的库管大褂,耐磨橡胶手套,还有足力健老人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家的姥爷是捡垃圾的“富一代”!这一切,我们都做得不动声色。老爸的工作就这么顺风顺水地继续着,很显然他的收入是很客观的。因为几年来我们每周的会餐,老爸的肉量饭量都是有增无减,每顿饭后都能接过陈先生孝敬的卷烟享受地吸上那么几口并发出倍感满足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老爸发现家里的“资源”突然丰富了,眼眸比从前亮了许多,话语也多了起来,后来干脆在楼下通道开辟了专属的“工作区”——东角放纸制品,西角堆塑料瓶……每种材料他都有独特的整理方法:纸箱要拆平压齐,易拉罐要踩扁装袋,玻璃瓶要按颜色分类。这份“新工作”让老爸重新有规律地忙碌起来了。每天清晨,他戴上粉色头盔,骑着电动车出门“巡查”。有几个小区的保洁员都和他建立了友好关系,哪个时间段垃圾车会来收运,他都做到了如指掌。这份工作好像就是老爸的“星辰大海”,让他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更有了奋斗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雨天。我开车路过城郊的废品收购站,看见老爸正在棚下避雨,那个粉色头盔特别显眼,他身边堆着整理好的废品,正和几个同样来卖废品的老人聊天。我从未见过他脸上有那样生动的表情——眼睛闪着光,手势有力,仿佛当年做生产队队长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那个周末老爸对我们兴奋地聊起他的“同事”,说是都是从老家来的,谁家的孩子至今还没有成家,谁家的老伴瘫在床上……语气里有很多的怜悯但更多地透着他久违的自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老爸捡来的不是钱,而是那种“我还有用,还没有废掉”的生活自尊。</p><p class="ql-block"> 深冬时节,老爸患上了重感冒。我们劝他休息不要出工了,他急得直摆手:“不行不行,那几个垃圾桶每天都有人定时去,去晚了就没有了。”时间久了,我们也悟出了他的这份“工作”的新的意义——不仅是为这个家庭做贡献,更成了他融入城镇这个小社会的方式。他通过捡废品,认识了小区里同样从农村来的李大爷、张大叔等等,他们常常交流“市场行情”,哪个收购站价格公道,哪种材料最近涨价。</p> <p class="ql-block"> 现在老爸的“工作”已然成了我们全家总动员的事业,他的事业里有我们为他冲的业绩。我负责整理拉运到楼下,陈先生负责搬运到老爸的整理区,老爸负责自力更生去卖去攒毛票。我忽然觉得那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物!我常常想起老家的山坡,老爸也是这样细心地把收割好的豌豆、青稞捆好,一捆一捆地堆成小山。那时的他,曾是我们那个小小山村里最富足的人——只有他的家里供读出了两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小镇,在这些被人丢弃的废品中,老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开垦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一张平整的纸板,每一个踩扁的塑料瓶,都是他在这片新土地上的好收成。而我,作为他骄傲的“吃皇粮”的女儿,终于懂得对父母最好的孝顺,不是让他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老爸用他驾轻就熟的方式,完成着从一个农民到一个城镇老人的过渡。</p><p class="ql-block"> 那些被老爸亲手精心整理过的废品,何尝不是他对现代生活重新梳理的认知?在这个陌生的边陲小镇里,他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捡拾起了属于一个老人一个农人的尊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