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俗世里的“奇人”与烟火中的“趣事”

王庆玖

<p class="ql-block">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最后一集,编剧按曹雪芹的创作原意,以凤姐羁押獄神庙,死前托孤儿,刘姥姥变卖田产家产,从妓院赎回巧姐儿,最后凤姐草葬雪地,宝玉出家为大结局,而摒弃了《红楼梦》续写者高鹗的“贾府东山再起,兰桂齐芳”的情节。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高鹗的“兰桂齐芳”与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发展脉络显然大相径庭!电视剧中的情节合乎情理,是曹雪芹想要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终极宿命大结局!</p><p class="ql-block">在《红楼梦》原著前80回中,曹雪芹写巧姐的内容虽然比较少,但全书第五回已经预示了她的结局:“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大结局中,刘姥姥救巧姐这一奇妙情节,编剧与作者原创作意图高度一致,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刘姥姥善良和感恩的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其实,刘姥姥善良和感恩的“奇人奇事”不单于此,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刘姥姥的“奇”,更藏在她与贾府互动的细节里。</p><p class="ql-block">刘姥姥的“奇”,先奇在“敢闯”。一个乡下老妪,为给家里添些过冬的嚼用,竟敢带着板儿去攀附“八竿子打不着”的荣国府。</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进贾府时,受人钱财,却懂感恩知分寸。刘姥姥因家中冬夜无钱置办过冬物资,才硬着头皮求助贾府,核心目的是“给孩子们谋条活路”,而非为自己谋私利;得到王熙凤20两银子后,她当即“千恩万谢”,既不贪婪多要,也未因对方态度冷淡而抱怨,事后还记挂这份恩情,为后续的回报埋下伏笔,尽显底层人“受恩不忘”的朴素善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她的“奇”,更奇在“懂趣”。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成了贾府众人的“开心果”,却不是靠扮丑卖傻,而是揣着通透的心思“顺势而为”,用自嘲博众人欢心,暗含体谅与善意。刘姥姥明知自己的农村言行会被众人当作笑料(如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却主动配合逗乐贾母、宝玉等人。她并非真的愚笨,而是体谅贵族生活的沉闷,愿意用自己的“出丑”为大家带来快乐;同时,她还特意带来乡下的新鲜瓜果作为回礼,哪怕礼物朴素,也尽己所能回报贾府此前的帮助,没有“受惠而不回馈”。</p><p class="ql-block">贾母带她逛园子,她见了潇湘馆的竹子,便说“这竹子真好,就是太幽静了,住着怕冷清”;吃螃蟹宴时,她算出一顿饭够庄稼人过一年,既不扫众人的兴,又暗里藏着朴素的体谅。最经典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本是鸳鸯、平儿故意逗乐,她却顺着台阶往下走,把一场玩笑演得热闹又不尴尬,让贾母笑得合不拢嘴,也让丫鬟仆妇们都松了劲儿——她懂贾府里的“规矩”,更懂人心底的“乐子”,用最朴实的方式,熨帖了满场人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刘姥姥的“奇”,最奇在“重情”。第一次进贾府时候,由于周瑞家的引见,刘姥姥讨到了二十两银子,这些银子对她来说,等同于救命,但刘姥姥还是不忘周瑞家的恩情,毫不犹豫要从二十两银子中拿出一块送给周瑞家。这种知恩图报的举动,表现了刘姥姥<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情重义最</span>善良最质朴的本质。贾府落难时,昔日的亲友要么避之不及,要么落井下石,唯有她这个曾被当作“玩笑”的乡下老妇,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探望病重的王熙凤。她没有因贾府失势而疏远,反而真心询问病情,甚至为王熙凤出主意(如建议找“懂阴阳的人”看看),还安慰王熙凤“身子要紧”。这种在对方落魄时仍愿上门的关切,无关利益,纯粹是出于对“故人”的牵挂,比锦上添花更显真挚善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刘姥姥</span>听着凤姐泣不成声地托付“救救巧姐儿”时,她没有半分犹豫。为了寻被拐走的巧姐,她跑遍了大街小巷,甚至不惜变卖田产家产,最终把巧姐从火坑里拉了出来。她记着当年贾府给的二十两银子,更记着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这份在富贵场里不起眼、在患难时却比金子还重的情义,成了刘姥姥最动人的“奇处”。所以,当她看到恩人之女落难,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被彻底的激发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和农民的淳朴本质相结合,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道德勇气。仗义美在屠狗辈,底层劳动人民的淳朴与豪侠之气,让我们看到了衰死的希望。王熙凤虽然机关算尽,但也曾无意间发过这一丝善心,这一点点余庆,为女儿积下的阴德,换来了死后唯一的救赎,让《红楼梦》里面“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冷酷世界仍然保留了一丝温情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贾府鼎盛时仅以微薄资助刘姥姥,而贾府败落、巧姐被卖为奴时,刘姥姥却倾尽家产相救,用底层人的“重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滴水之恩”报以极致回报。</span>刘姥姥践行“人情”这一高光时刻,让“善有善报”的朴素价值观落地,成为书中最温暖的人性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巧姐儿从众人追捧到任人打骂,可以说他就是贾府兴衰的终极见证者和承载者。她的存在,是贾府血脉延续的象征,它的命运与贾府核心的权力的命运紧密捆绑,它的价值不在于前80回的戏份,而在于他命运的巨大转折所揭示的那个因果报应和事态炎凉,虽然她从公府千金沦落至被狠舅奸兄贩卖的这个绝境,却因为她妈妈当年那一念之善而得救。</p><p class="ql-block">曾经高高在上的贾府千金(巧姐),最终要靠曾被当作“笑料”的农村老妇拯救,彻底打破了“阶层永固”的假象,呼应了《红楼梦》“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终极宿命,让“盛极必衰”的哲理更具冲击力与现实感。</p><p class="ql-block"> 在贾府众人多以悲剧收场(黛玉早逝、宝钗守活寡、宝玉出家)的基调下,刘姥姥的救助为巧姐争取了唯一的“善终”——从贾府连接乡村世界,她被刘姥姥带回乡下,远离豪门纷争,过上安稳的平民生活。这一情节不仅收束了巧姐的人物线,也为整部悲剧色彩浓厚的作品,留下了一丝关于“救赎”与“新生”的希望,让故事结局更显完整与厚重</p><p class="ql-block">刘姥姥救巧姐是《红楼梦》中极具分量的情节,其“奇”的意义与作用是完成了“义”与“善”的闭环,体观了刘姥姥“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姥姥,这位从《红楼梦》中走来的平凡老妪,用她的一生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生存传奇。</span>刘姥姥的“奇事”,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乡下老妇的生存智慧、待人真诚罢了。可正是这份在繁华中不卑、在落魄时不弃的寻常,让她成了《红楼梦》里最鲜活的“奇人”——她像一束烟火,带着泥土的气息,照亮了贾府的浮华,也暖透了人心的凉薄,成了照进贾府的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姥姥“敢闯”“懂趣”“重情”,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她的故事,没有英雄豪杰的波澜壮阔,没有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却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就启示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活就是给过去一个温柔的拥抱,给未来一个坚定的眼神,无论生活的脚步是多么沉重,前路是多么艰难,我们只要“敢闯”,总会拼出一条生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懂趣”就是要活出人生智慧,大智若愚。情商高的人,会懂得从对方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从而取得圆满成功的双赢效果!</span>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刘姥姥的生存智慧显得尤为珍贵。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以感恩的心情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p><p class="ql-block">人生虽苦,生活总累,但是只要重情重义,心存感恩,知福惜福,苦也有乐,累也有甜。感恩是大爱,是知足,是人修行的一种最高境界。人只要呼吸就要感恩,感恩世界万物,万物皆有灵。懂得感恩,黄土变黄金;心怀感恩,好运格外亲;常念恩情,人生事事顺;知恩图报,朋友分外真。感恩于人,恩于自身,感恩令生命常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