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上小白宫”

何新华

<p class="ql-block">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坐落在汾阳路79号,其所在建筑建于1905年,原为法租界工董局董事住宅。这座法国后期文艺复兴风格宫殿式建筑,半圆弧的平台,搭配同样曲线圆弧的“宝瓶”护栏,一身洁白,因形似“美国白宫”,又被称作“海上小白宫”。</p> <p class="ql-block">  这座法国宫殿式建筑,拥有一片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海派花园。</p> <p class="ql-block">  室内装饰具有新艺术派风格,简洁而不失华丽。</p> <p class="ql-block">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双遗产”特色博物馆。这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p> <p class="ql-block">  目前馆内共有展示、收藏品500余件,其中有100多件展品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代工艺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绝世精品。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将这些作品汇集、展陈,并因此被誉为“东方艺木之宫”。</p> <p class="ql-block">  中厅,迎面而来的是一扇精美的《洛波神游》镶嵌地屏。作品全部由天然材料制成,采用自然色彩不加填色,将玉石、象牙、螺钿、红木等材质集于一体,嵌工精巧,严丝合缝,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洛波神游》镶嵌地屏</p> <p class="ql-block">  《洛波神游》(来自网图)</p> <p class="ql-block">  红木屏风《元春省亲》,材质:红木、寿山石、青田石、螺钿。</p> <p class="ql-block">  红木屏风《四大菩萨》,材质:红木、象牙。</p> <p class="ql-block">  在象牙雕刻品中颇具代表性的馆藏当属周百钧老师设计并领衔制作的《西厢和月》以及顾国均老师的《天女散花》,展现出上海牙雕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象牙雕刻《西厢和月》,作者周百均。</p> <p class="ql-block">  《西厢和月》,(来自网图)</p> <p class="ql-block">  象牙雕刻《天女散花》,作者顾国均。</p> <p class="ql-block">  《天女散花》(来自网图)</p> <p class="ql-block">  牙雕《魚景》,作者周伯均。</p> <p class="ql-block">  牙雕《我们爱科学》,作者徐宝庆。</p> <p class="ql-block">  牙雕《龙女赠珠》,作者顾振鹏。</p> <p class="ql-block">  牙雕《千手观音》,作者褚弘明。</p> <p class="ql-block">  象牙细刻插屏《蛛丝墨迹》,作者陈恩华。</p> <p class="ql-block">  上海玉雕以炉瓶、飞禽、人物、走兽题材为主,尤以炉瓶俏色见长。在雕刻工艺上,上海玉雕严谨板直,造型中规中矩,在外形上讲宄稳重对称,刻工细腻,十分耐看。</p> <p class="ql-block">  翡翠《五亭炉》,是上海玉石雕刻,尤其是炉瓶类作品的独有特色,借扬州名胜五亭桥的造型制作,作品稳重有力。宝顶圆柱型,下方四足坚实,寓意天圆地方。其四端与主体相连的玉链,是在整块玉料上雕琢而成;正面麒麟图案和顶部的翠绿,是原料中的天然巧色。</p> <p class="ql-block">  玉雕《双罐花卉瓶》,作者上海玉石雕刻厂。</p> <p class="ql-block">  玉雕《释迦牟尼诞生图》,作者萧海春、袁杰。</p> <p class="ql-block">  玉雕《揽月》,作者吴灶发。</p> <p class="ql-block">  馆内展现了诸多大师级的砚刻作品,上海砚刻始于哦,以造型雅朴、刀法刚健著称。“海派”砚刻承前启使百年来的砚刻达到了绝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香菇砚》是海派砚刻风格创始人陈端友先生唯一一件未完成遗作。整件作品用料极其严谨,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虽尚未全面完成,但清晰可鲜明海派风格脉络。他一生治砚仅50余方,凡制砚几乎都是精品。其中4方流于日本,其余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馆,外界流传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砚刻《和平鸽砚》,作者张景安。</p> <p class="ql-block">  砚刻《竹匾砚》,作者张景安。</p> <p class="ql-block">  上海黄杨木雕刻始于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开办艺术工场,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地的教师在此授课,使本埠艺人能以西洋雕刻技艺,刻岀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国民俗情趣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作品生动可爱、经久耐看,开创海派木雕全新形式,尊称为海派黄杨木雕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 馆内收藏了徐宝庆大师海派黄杨木雕代表作《撑骆驼》和《拔萝卜》,以及其它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撑骆驼》</p> <p class="ql-block">  《拔萝卜》</p> <p class="ql-block">  《狮舞龙腾》</p> <p class="ql-block">  《喂牛》</p> <p class="ql-block">  《打谷》</p> <p class="ql-block">  《飞翔》</p> <p class="ql-block">  瓷刻作品也是“小白宫”西厅的重要展陈品类。在光滑的瓷釉面上用锥针细凿浅琢,极为不易。</p> <p class="ql-block">  瓷刻《山水薄胎皮灯》,作者朱榴生。</p> <p class="ql-block">  瓷刻《松柏万年乌金瓶》,作者杨为义。</p> <p class="ql-block">  瓷刻《山水乾隆方瓶》,作者杨为义。</p> <p class="ql-block">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书画金石,因而刻竹无不生动精雅。作者运用各种刀法,将中国画的笔法、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  竹刻《西秦溪山行旅图》,作者支慈庵先生是擅长留青竹刻的一代名家。</p> <p class="ql-block">  上海漆器勾刀描金常以多层彩色漆作底,用特制具勾勤线条,后将彩漆着色、金色填线,作品兼有绘画和漆艺之特色,画面金彩相映。作品线条挺拔坚实。根根细如毫发,完美体现了上海刻漆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漆器刻屏《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  骨雕《伯牙鼓琴图》红木骨嵌,作者石从兰。</p> <p class="ql-block">  面塑《寿星童子》,作者赵阔明。</p> <p class="ql-block">  面塑《林冲夜奔》,作者赵阔明。</p> <p class="ql-block">  面塑《钟馗捉鬼》,作者赵艳林。</p> <p class="ql-block">  《龙华塔》,材质铜镀金、红木,作者陶良宝、张心一。</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海上小白宫”,被其百年建筑和众多藏品所吸引,领略上海优秀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