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新疆的戈壁风里收回目光,在西安街巷的烟火气里歇脚第三日,逛商场时指尖无意间扫过玻璃柜台——是牛舌饼。那棕黄的长条裹着一层薄酥,像从旧相册里掉出来的老物件,轻轻一碰,就碰开了记忆里的春日光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子弟学校,“春游”两个字能让整个年级沸腾半个月。那时物质不算丰裕,平日里连块大白兔奶糖都要攥到化,唯独春游前一晚,父母会多给几块钱,让我们去附近的商店“自由采购”。我总在玻璃柜前站很久,最后一定攥着一包牛舌饼出来——它不似桃酥甜得齁人,也不像饼干寡淡,咬开是淡淡的咸香,酥皮会簌簌落在校服口袋里,课间掏出来时,连碎屑都要捻着吃掉。</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春游装备,现在想起来格外朴素。书包侧兜塞着军绿色的水壶,里面是用橙汁粉冲的甜水,晃一晃能看见水底没化开的粉末;妈妈前一晚煮的茶叶蛋;再用剩下的钱买一把瓜子、一块面包,就够应付一整天的快乐。其实对春游的去处早记不清了,只记得低年级时去人民公园喂过锦鲤,高年级时去过城郊的古寺听过大钟,可唯独牛舌饼的味道,像刻在味觉里的印章,一想起就觉得踏实。</p> <p class="ql-block">后来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从背着书包的学生变成挤地铁的上班族,从一个人的自在变成一家三口的热闹。货架上的零食越来越多,进口的巧克力、低糖的蛋糕、网红的曲奇,塞满了家里的零食柜。牛舌饼渐渐成了“过时”的东西,偶尔在菜市场的糕点铺看见,也会想“油太多了,少吃点”。身边人聊天时总说“要控糖”“要健康”,连妈妈煮茶叶蛋的次数都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壁机里的果蔬汁、早餐盘里的全麦面包。</p><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感慨生活变好了,其实这些细微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能吃到糖就开心”到“主动选择低糖饮食”,从“盼着春游吃块饼”到“周末就能带孩子去周边旅行”,日子的富足藏在每一个选择里,藏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里。就像现在,国庆假期临近,朋友圈里满是计划出游的人,有人去远方看风景,有人在家陪家人,大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把快乐寄托在一块牛舌饼上,可那份对美好的期待,从来没有变过。</p> <p class="ql-block">那天在商场里,我还是买了一块牛舌饼。咬下去的瞬间,咸香的味道漫开,酥皮依旧会掉渣,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可心里那份“一定要吃完”的急切,却淡了很多。原来不是牛舌饼不好吃了,是我们的世界变大了,能让我们开心的东西变多了。那块小小的牛舌饼,就像一个时光的坐标,一端连着童年的简单与期盼,一端连着如今的从容与富足。</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成长,也是时代的馈赠——我们既能在回忆里尝到旧时光的甜,也能在当下拥有选择的自由。国庆假期里,若你也想起某样小时候爱吃的东西,不妨去找找看。不是为了找回当年的味道,而是为了看看,这些年里,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一起走过了多么温暖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