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美篇平台编辑老师及文友们

默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美篇的编辑老师、亲爱的文友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坐在桌前,面前摊着手机——屏幕上刚弹出一条消息,是美篇平台发来的「精选创作者」电子证书。我盯着那方蓝底金字的电子徽章看了好久,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上「50+篇精选散文」的数字,忽然就想起退休后第一篇被推荐的文章,那是我蹲在阳台写《老伴儿的糖罐》,写她总把最甜的那颗冰糖留给我,结果被读者留言说“看哭了”。当时我还开玩笑跟老伴儿说:“要不咱把这证书打印出来,裱在客厅?你肯定得说‘电子的轻飘飘,不如搪瓷缸实在’。”可今天,这轻飘飘的电子证书,却沉甸甸地压在我心上——它不是一张纸,是我退休后重新找到的“人生印章”,是我和50多个故事一起,被无数陌生又温暖的读者“按过手印”的证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跟大伙儿坦白: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什么“创作者”。退休前,我在饮食公司当了三十多年“打杂的”——团委书记时带着年轻人包元宵、搞演讲比赛,手上永远沾着面粉;当经理时蹲在后厨看师傅熬高汤,锅沿儿溅起的油星子烫得手背起泡也不敢挪窝;后来当党支部书记,又忙着给退休老职工送冬衣、调解邻里纠纷。那时候的日子像灶台上的蒸笼,热气腾腾,但脚步总被工作推着走,哪有闲工夫坐下来写文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开始提笔,是退休后第三个月。老伴儿说我“闲出病了”——早晨遛弯儿回来就往阳台的小竹椅上一窝,对着手机屏幕皱眉头,茶凉了都不知道换。其实哪是“闲出病”,是突然没了上班打卡的节奏,心里空落落的。那些藏在记忆里的东西开始翻涌:小时候蹲在巷口啃糖三角的甜,青年时在食堂后院给知青煮夜饭的热气,当团委书记时听青年们聊理想时眼里的光,甚至去年冬天在菜市场遇见老顾客,他拉着我的手说“您当年熬的高汤,我到现在都惦记”……这些碎片像老相册里的泛黄照片,不翻出来晒晒,怕是要霉在岁月里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开始写。从“今天给孙子煮了碗阳春面,看他吸溜面条的样子像极了年轻时的我”,到“想起当经理那年冬天,食堂煤炉坏了,我和师傅们轮流用嘴吹鼓风机,呛得眼泪直流却还是把热饭送到了加班的护士手里”;从“小区里那棵老槐树开花了,让我想起支书老张,他总爱在树下给年轻人讲党史,如今槐花落了,他的故事还在风里飘”……写着写着,我发现文字不是任务,而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记忆的锁,能接通过去的温度,更能让我这个“退休老头儿”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美篇这个平台上,我的这些“家常话”竟然遇到了懂它们的人。有读者留言说:“叔叔,您写的食堂故事让我想起我奶奶,她也是饮食公司的,总说‘饭要热乎,心要实在’”;有文友私信我:“您那篇《后厨的灯光》我看了三遍,写出了普通劳动者的尊严”;还有年轻读者说:“原来老一辈的生活里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温暖,谢谢您把这些故事留住。”这些留言像春天的雨,一滴一滴渗进土里,让我这把“老骨头”又冒出了新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着这方电子证书,我特别想感谢美篇的编辑老师们。我记得有次半夜发了篇《退休后第一次包粽子》,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编辑的私信:“叔叔,这篇情感很真挚,我们推荐到精选了。”我当时还纳闷:“我这口语化的文字,也能算‘精选’?”后来才知道,是编辑们从几千篇稿子里一篇篇挑出来的,他们不仅看文字,更看里头的那份真心。还有那些给我点赞、留言的文友们,你们让我明白:写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一群人的共鸣——我们写的是自己的故事,温暖的是彼此的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要谢谢我的老伴儿和家人。她总说:“你写吧,我给你泡茶,茶凉了我换。”她不懂什么“散文”“创作”,但她懂我坐在竹椅上眯着眼傻笑的样子——那是心里的故事找到了出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电子证书上没有烫金的边,没有实体的重量,可它背后是50多个深夜敲键盘的沙沙声,是50多次读者留言里的“泪目”“致敬”,是美篇这个平台给普通人的舞台——它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创作的门槛,职业从不是故事的分界,只要心里有热气,笔下就有温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对所有和我一样退休的朋友说:别怕“老了没用”。咱们这辈子,经历过柴米油盐的烟火,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轨迹,肚子里装着半世纪的风雨阳光——这些都是最珍贵的“素材库”。打开手机,写下来,不一定非要成为作家,只要能让自己的记忆不被遗忘,能让别人的心被轻轻触动,这就是最好的“退休勋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方电子证书,我会好好保存——不是存在文件夹里,是刻在心里。它提醒我:只要笔还在动,心就永远年轻;只要故事还在讲,日子就永远鲜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愿我们都能在文字里,遇见更温暖的自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轻轻点了点手机屏幕上的电子证书,微笑鞠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