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卡塞塔市(Caserta)位于意南坎帕尼亚大区,距首府那不勒斯30公里,以一座皇家宫殿而闻名。皇宫曾作为法国波旁一两西西里王国的皇家住所,1997年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名时,被描述为"巴洛克风格壮观艺术的绝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遍及欧陆各国的皇宫,由于其建筑设计高度的趋同性,已经很少列入我们的旅行计划之中,唯有这座卡塞塔皇宫除外。2008年来卡塞塔时,宫殿正巧关闭,进行整修。这次再访意南,终于得愿所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搜了张卡塞塔皇宫的航拍全景图(上图 取自网络),从空中俯瞰的全景画面,绝对称得上"蔚为壮观"。整个建筑群随地势走向,从前到后,从平地到丘陵,沿中轴排列着前广场一宫殿一圆形花坛一水道花园一后山瀑布,总长度约为4-5公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宫前广场一卡洛.博尔伯恩广场 (Piazza Carlo di Borbone),一个宽阔开放的椭圆形,模仿了贝尔尼尼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设计;宫殿本体呈田字格分布,共有五层;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长达3公里的水道,那是整个建筑群中的华彩,也是吸引我们来此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行程安排上的疏忽,我们到达卡塞塔市的时间,恰巧是圣诞节前夜。按照意大利人的习俗,从下午4点至傍晚6点,全城进入圣诞夜狂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涌入市中心广场,塞满大街小巷各式洒巴,把酒言欢,热闹非凡(上图)。6点过后,人群开始散去,纷纷返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共渡平安夜,走进教堂参加午夜弥撒。届时,所有餐饮也一并关门,不提供任何服务,即使你能在6点之前走进餐馆,大多也必须提前预约,对旅行者来说,是个大麻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更麻烦的是,圣诞节当日,卡塞塔皇宫关门,謝绝参观,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多停留了一天。所以,如果在圣诞节前后到访意大利,需要提早做好食宿安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谈点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卡塞塔皇宫始建于1752年,由波旁一两西西里国王查理七世(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下令建造,1780年主体结构竣工,历时28年。后续工程及园林绿化的完善,直到1845年才基本完成,总计93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史上的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地区,自拜占庭帝国之后,统治的所有权就在各大国之间不断转换,续任权战争也好,乘虚而入也罢,新王们都认为自己具有血缘上的法统。两地政权也是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又合併,直到最终併入意大利王国后,才稳定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734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趁哈布斯堡王室无暇南顾之时,时为帕尔马公爵的查理七世(波旁王子),借机入侵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夺取了两地的统治权,兼任两国君主,自称查理七世。自此以后,意南地区开始被法国人统治,直到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为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手政权之后,查理七世认为,那不勒斯的旧皇宫位于海滨,极易受到外敌的侵袭,加之附近威苏维火山的存在,有随时喷发的潜在危险,随即决定另择他地,建造一座宏伟的新皇宫。新址定在了那不勒斯北郊的卡塞塔,一个远离海岸,人口稀少的地方。同时,他还为新宫的设计定下了基调,力求要超越"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1759年西班牙王位的变更,让事情发生了变化。该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六世去世,死后无嗣。查理七世以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获得了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荣登帝国宝座,史称卡洛斯三世。根据协议,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他必须放弃两西西里王国的王位,传位给他的儿子,即斐迪南四世,而查理七世下令建造的新宫,他连一晚都没有睡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必须提及卡塞塔皇宫的总设计师,路易吉.万维泰利(Luigi Vanvitelli),没有他,也就没这座"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绝响"。万维泰利是18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师,也是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为严肃的古典学院派,晚期巴洛克风格,并由此过渡到新古典主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万维泰利对新宫殿的设计,在形式和布局上,借鉴了凡尔赛宫的蓝本,但在理念上有着新的突破。他将虚拟城市的概念,引入了新宫的设计中,使其不仅仅只是一处居所,也容纳有政治和文化上的精典,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内阁,乃至军事指挥中心。这种表达,很好地迎合了查理七世的愿望,代表了18世纪晚期新君主制的理念,比之凡尔赛宫更加一致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风格上,万维泰利借鉴了巴洛克风格的所有特征,又结合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义形式,特别是创造了多空间的幻觉感,这在水道花园的设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1751年后,万维泰利将其余生,全部投入了监督宫殿工程的进程中,他亲自负责完成了大楼梯的建造,见到了小教堂和剧院的竣工。1773年,大师在卡塞塔去世,没能亲见整个设计蓝图的最终落成。在他死后,其子卡洛.万维泰利(Carlo Vevidelli)接替了父亲的工作,继续按照万维泰利生前的设计,与诸多艺术家一起,共同完成了水道花园和第一套公寓的全部工作(上图 水道花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节后第一天宫殿开门,前来参观的人很少,多以本地人为主,没有旅行团,没有拥挤,更没有喧闹,纷围感非常的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一眼撞见的宫殿,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单调规整。据称,其占地面积远超凡尔赛宫,为欧陆迄今为止最大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建筑的正立面,规矩对称,遵循了新古典主义标志特征。内部则庞大而复杂,分成四个完全相同的庭院,一座拱形走廊穿越中心,连接各厢,直通后花园。开放参观的部分有公寓,剧院,水道花园,瀑布和英国花园。我们的参观从园林开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是一座占地超过120公倾的园林景观,其无限的美,为她赢得了意大利最美历史花园的盛赞。园林是万维泰利为皇宫建筑群设计的"绿肺",风格介于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之间,与皇宫的风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从宫殿中心走廊后门极目远望,一条中轴线自宫殿直至远方的山脚,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大型花坛,宽阔的草坪和大片的森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中轴线上的水道(Via d'Acqua),从皇宫后方的玛格丽特喷泉始,一直延伸至布里亚诺山脚的托里奥内(torrione),长度约为三公里,由一系列壮观的喷泉和水池组成,是万维泰利巧妙利用视觉效应的典范,更是巴洛克风格对秩序和威严的杰出体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中轴线上,可以步行,也可搭乘皇宫门口提供的接驳车,收费2欧元/人,随叫随停。我们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乘车到达最高处的山脚瀑布,之后步行沿水道返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车站在宫殿后门,乘车沿坡道缓慢上行,经过大草坪,玛格利特喷泉,水道系列跌池,到达最高处的丘陵地带,数公里之间,地形已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万维泰利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地貌的这一特点,将他的园林设计带入了自然环境,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景观郊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道的最高处正是布里亚诺山丘瀑布,由卡罗利诺渡槽引来的水流,随着自然山体倾泻而下,形成瀑布,落差82米,汇入下方的黛安娜与阿克特翁大喷泉(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源,由卡罗琳纳大渡槽(Caroline Aqueduct 上图)引来,总长38公里,万维泰利设计并命名,专门为卡塞塔王宫和圣莱乌西奥建筑群供水而修筑。1753年3月开工建造,1762年5月7日开始放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中的这段凝灰岩罗马拱形渡槽,是整个供水系统中最壮观的部分,最高点为55.8米,三层叠拱,长529米,穿过现在SP335高速公路,1997年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段渡槽距卡塞塔皇宫约8公里,靠近马达洛尼山谷 (Valle di Maddaloni),若是自驾游,可顺便前往,身临其境领略其雄伟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瀑布急流汇入的黛安娜与阿克特翁喷泉(Fountain Diana and Actaeon 上图),是整个水道中最大最引人入胜的一座,两组大型群雕,分置瀑布左右。作者以奥维德《变形记》中的神话为灵感来源,巧以山水为屏,蓝天碧水为衬,构建成一幅浑然天成,精美绝伦的美丽画面,令你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喷泉讲述的是阿克特翁的故事:阿克特翁是希腊神话中一位技艺超群的凡人猎人,他在外出狩猎时,于基塞龙山上,偶然看见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罗马神中的黛安娜女神)正在沐浴,因故惹恼了女神。阿耳忒弥斯盛怒之下,遂即惩罚了阿克特翁,将他变成了一只雄鹿,导致他被自己的一众猎犬追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雕塑群位于喷泉右侧,描绘的正是女神与众仙女沐浴的场景(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左边群雕,正是猎人阿克特翁受到处罚,变身为雄鹿的瞬间,他的猎犬们,正将他作为猎物,群起而攻之(上图)。作品灵动鲜活,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喷泉建于1786-1789年间,以托马索.索拉里(Tommaso Solari)制作的整体模型为基础,由多位雕塑家共同完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瀑布喷泉所在的位置,是整座皇宫建筑群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回望宫殿一侧,在这条中轴线上,万维泰利设计了一系列的喷泉和瀑布的组合,他创造性的用改变水池宽度和长度的方式,产生视感上所谓的"伸缩效应",或者说"望远镜效果",使得三公里长的水道,看上去比实际要短了很多,确实非常神奇(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水道主干上的大型喷泉群雕,每一座都堪称是艺术精品,设计者以神话寓言故事为创作灵感,在描述场景的同时,蕴藏了特定的含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欣赏水路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步行。沿着两侧的小径一路走下山,且行且停,移步异景,转瞬之间,景致画面不断切换,完全冲抵了脚下的疲惫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瀑布喷泉的池水,继续顺流而下,汇入了下游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喷泉(The Fountain of Venus and Adonis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又是一座大型群雕,其艺术灵感,同样来自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流行神话。说的是爱神维纳斯对凡人猎手阿多尼斯单相爱恋的故事。雕塑群形象众多,除了人物,还有野猪、狼、公羊和熊。它们统统被设定在水池边筑起的围栏内,围栏暗寓着猎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占据中心位置的俩位主角,痴情女神和凡人猎人。相对于女神维纳斯,阿多尼斯更专情于狩猎。作品正是描绘了女神苦苦哀求猎人的场景:维纳斯在一众天使、仙女和犬群的环绕之下,抱住年轻的阿多尼斯,恳求他不要走进森林,因为一头野猪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命,而年轻的猎人,却一意孤行坚持前往(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者埃塔诺.萨洛莫内(Gaetano Salomone),完成于178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者在维纳斯群雕喷泉之后,巧妙地设计了十二个跌池,喷泉中涌出的泉水,渐次流入下方的十二个水池中,以此来意寓一年中的12个月,意寓斗转星移,春种秋收,最终引出了谷物女神,与该喷泉相衔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谷神喷泉(The Fountain of Ceres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在颂扬丰饶的农田女神。谷神星塞雷斯,掌管着大地的万物生机,代表着母性,是人类生存与自然循环的象征。她立于群像中心,手持饰有西西里象征的圆形浮雕,周围环绕着丘比特和涅瑞伊得斯。在中心人物左右,各有两座人物雕塑,这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比喻两条河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下来的是水道中最壮观,最具纪念意义的风神喷泉(The Fountain of Aeolus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设计灵感源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由万维泰利设计,儿子卡洛完成创作。喷泉长80米,半圆形,描述了风神埃俄罗斯在朱诺女神的怂恿下,释放狂风,将埃涅阿斯和他的舰队驱逐出海的故事。喷泉中有大小十几座拱门,象征着石窑和洞穴,水景象征风神和海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座未完成的大型雕塑,原计划建造54座雕像,最终因为经费不足,只完成了29座,其中没有风神,也没有朱诺。设计者以此彰显权力对自然的掌控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海豚喷泉(The Fountain of Dolphins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如果水路的起始端由宫殿始,海豚应该是3公里水道的第一座大型喷泉。雕塑的位置,被放置在桥的下方,背景屏为条纹状方石,与自然景观形成惊人的一致。雕塑的主角,为三条长着巨头的海怪,怒目圆睁,如盆大口中,源源不断地喷涌出强劲的水流,汇入下方的池中,怎么看也和可爱的海豚扯不上关系。喷泉后有一洞穴,设有坐椅,即可小憩,也提供了观赏喷泉的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海豚喷泉由万维泰利之子卡洛设计,其他雕塑家完成于177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玛格利特喷泉(The Fountain of Margherita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玛格利特喷泉通常被作为水道的入口,故也被认为是水路第一泉,但实际上,它却和系列水池相隔较远,更像是宫殿和花园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设计上更是与其他喷泉不同,没有大型群雕,没有瀑布或跌池,中心一个圆形喷水池,周边环绕着花坛和草坪,最外环,矗立着十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描绘了阿波罗与九位缪斯女神,以此表达对艺术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布里亚诺山一直延伸下来的这条水路,两侧被茂密的树林环绕,更因这六大喷泉的存在,而达到了精致和优雅的高度。万维泰利在每座喷泉之间,都留有草坪,避免了水池与雕塑群在视觉上的重叠。水池的宽度,由远及近(从山到宫殿),逐渐由窄变宽,营造出所谓的"伸缩效应",视感上压缩了水道的长度,这是万维泰利创造性的幻觉艺术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的欧洲,是对过度装饰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矫正,一经出现,便广泛地影响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作为以巴洛克建筑风格著称的万维泰利,也顺应潮流,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古典主义建筑元素。这条优美的水路便是他最好的代表,他将新古典主义的对称性、规矩、简约、比例和自然的融合,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走在这条水路上,无疑是种极大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如果说水路代表了晚期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那么随后建造的英式花园,则是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英式花园"(English Garden),位于黛安娜大喷泉东侧,沿一条小路进入。园内林木参天,浑然天成,与刚刚走过的水路截然相反,自然松弛的氛围,完全是由人工打造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随着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的欧陆巨变,新古典主义迅速被抛弃,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强调情感,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成为了主流,取而代之占据了音乐、美术、建筑和文学各领域。在园林艺术方面,对田园牧歌般的英式风格的迷恋,取代了法国巴洛克式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782年,玛丽亚.卡罗莱纳王后( Maria Carolina) ,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四世之妻,委托英国植物学家约翰.安德鲁.格雷弗(John Andrew Graefer),在卡塞塔皇宫花园东北角,设计建造了一座 以英国式园林风格为特色的私人空间或休闲场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漫游在英式花园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这里有各种异国情调的树种,移植自世界各地,随意漫延生长,形成茂密的森林;植被花卉点缀其间,鲜有人为修剪的痕迹;小径毫无规则的延伸开去,弯弯曲曲不知去往何处;草坪,水池,湖泊,废墟遗址,野趣田园、浪漫感性。这里没有结构对称,没有规矩布局,和万维泰利的宫殿、水道不是一种调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片园子很大,占地24公顷,时间有限不可能转全,仅推荐两处景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维纳斯浴场(Bagno di Venere 上图)是处浪漫的亮点。这是园中一处幽静的角落,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遮盖着一池静水。岩石上,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似刚浮出水面,刻画了维纳斯出浴的瞬间,神态自然、动态、感性、浪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另一处是废墟和石窑(上图)。这是建在茂密树林和植物丛间的人造废墟遺址,有洞穴,有仿庞贝古城出土的雕像,有断桥,试图营造出古老又神秘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英式园林内除了密林,植被,还有宽广的草地,湖泊和河流,路径可绵延数公里,如果时间充裕,自可尽情享受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类大规模的人造自然景观,耗资巨大,也只有皇家才可能做到,据说女王自已承担了所有费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座皇宫园林,两种艺术风格,让我们眼界大开,有幸见识了艺术美学的变迁和历史的沿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最后再来看宫殿(Caserta Palace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远观,这是一座庞然大物,中规中矩的缺少美感,内部以功能分隔为四个庭院。设计上,尊崇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同是波旁家族的财产,后世之人常将它与凡尔赛宫作比,认为在面积上远超凡尔赛宫。若如此,查理七世应该如愿以偿,尽管他并没享用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录下数据:宫殿共五层,1200个房间,34座楼梯,1026个壁炉,1790扇窗户,除了住所,还设有国家机构和一个剧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宫剧院(The Theatre of Palace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座宫内剧院,不允许自由参观,必须由导游带领,定时定点,每组仅限30分钟,而且不是全天开放。需要事先做好安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筑设计师:路易吉.万维泰利,建于18世纪。万维泰利创作的独特之处,是将剧院的形状设计成了马蹄形,这在当时被视为革命性的创新,它即改善了音响效果,也顾及了观众的视野,之后,这一模式便成为世界各地剧院设计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进剧院,满目金壁辉煌,华丽奢侈。五层精致的镀金包厢,尽显舒适优雅,包箱间隔采用了彩色大理石柱。天花板壁画,内容是希腊神话故事,寓意颂扬费迪南国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剧院的另一特色是舞台背景,介绍说,舞台设计了可以打开的后墙,开创性的将皇家公园的自然景观融合了进来,听着就觉得十分神奇。(但未亲眼见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家包箱(上图)正对舞台的中央,装饰着华丽的金色华盖,镀金天使,搭配着淡兰色的纱缦,尽显高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剧院的规模比公共剧院小很多,仅容纳500人,只供宫廷使用。小剧场的优势,可以缩短了表演者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密感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皇宫寓所(Apartments of Palace 上图)分为四个部分,先后分批建成。国王和王后居住的西南侧,称为"十九世纪寓所",王储住的东南侧,称为"十八世纪寓所",另外两处分别为"新公寓"和"旧公寓",是王室其他成员的起居地。</p><p class="ql-block">开放参观的部分,是国王和王后的十九世纪寓所,由路易吉 .万维泰利设计。万维泰利尽其所能,结合了雕塑与建筑结构,以及伸缩效应营造的氛围和空间感, 在巴洛克艺术的晚期,为世界留下了这座艺术瑰宝,不愧为大师级的杰出作品。</p><p class="ql-block">亮点推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大楼梯,又称荣誉楼梯(Scalone di Honor 上图)。这里即是宏伟的寓所入口,也是波旁王朝的门面,权力的象征,在大师的设计中,达到了完美的诠释。万维泰严谨古老的理念,结合了巴洛克华丽、灵动、感性的表现方式,成就了这座杰作,也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楼梯采用的白色大理石石材,取自西西里的特拉帕尼,一条中央坡道,两条侧坡道,116个台阶,坡道墙面装饰有精致的浅浮雕图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楼梯屋顶非常有趣,它被巧妙地设计成一处开放的假穹顶,那里有一座隐藏的乐池,音乐家们在屋顶上演奏表演,带给宾客们出其不易的惊喜和赞叹,这种隐敞独特的迎宾方式,新颖又别致。(上图屋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楼梯入口处的下八角前厅,矗立着一尊《法尔内塞 赫拉克勒斯》巨型白色大理石雕像。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半人半神,作者抓取了他休息时的状态,它是法尔内塞收藏中的重要作品。法尔内塞家族为教皇家族,出过教皇和枢机主教,且与波旁王朝联姻,这尊雕像可被视为教权合一,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现宫殿中的这座是复制品(上图左),原作现收藏于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我们此行正好参观过,见识到这座雕像的巨大(上图右),印象很深刻。雕像作于公元二世纪左右,3米多高,重达数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央坡道尽头,各有两尊雄狮,同样是为了展示皇室的威严。后面高大背墙,再现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完美融合,三尊醒目的人物雕像,分别代表着威严(Majesty)、功绩(Merit)和真理(Thurth),(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楼梯也是影视制作者亲睐的取景地,常被用来替代梵蒂冈出镜,因为教廷地产是不允许随意拍摄的。电影《上帝》,《星球大战》第一集,《天使与魔鬼》等电影,均择此为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楼梯通往上层八角前厅(Upper Vestibule 上图),那是去往公寓各部的枢纽,与下前厅轴线对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准确的说,这是座柱厅,24根柱子中,8根红色斑岩梯形大理石柱,支撑起穹顶,16根黄色爱奥尼克柱环绕在侧,气势恢宏,皇家风范。万维泰利在这里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义和巴洛克风格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又一创意十足的力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寓内部和欧洲其他皇宫一样,因为没有公共走廊,必须依次走过每一个房间,乏味缺少新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最庄严最奢华的当数王座厅(The Throne of Hall 上图),它象征着国王的权力,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是所有房间中的重头戏。大厅内,金碧辉煌,光装饰工程就历经了半个世纪,内饰使用了大量的黄金,尤其是屋顶的花卉装饰和两侧巨幅人物雕像。屋顶巨幅彩色湿壁画,由 Gennaro Maldarelli 所作,描述了1752年宫殿奠基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国王厅外,其余几个大厅,除了含金量少些,风格大抵相似,功用有所区分(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厅之后,是国王和王后起居的私人空间,依次走过,每一间都色彩斑斓,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61年波旁王朝解体,卡塞塔皇宫成为了意大利王国的财产。1919年,国王伊曼约尔三世将皇宫正式捐赠给了新兴的意大利共和国,至此,便由皇家私产转为国家财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战期间,自1943年起,盟军总部一直设在这里。1945年4月29日,轴心国战败,德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在上前厅正式签署了投降书,结束了意大利战场,盟军得以向柏林进军。第一次的战争审判,也在宫殿中进行,判处了德国将军安东.多斯特勒(Anton Dostler)死刑,并在附近的Aversa被处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宫殿在二战中,没能幸免于盟军的飞机轰炸,破坏严重,纳粹在占领期间,宫中财物几乎被洗劫一空。战后,意大利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复了这座建筑,尽可能归还或更换了与原件相符的装饰品,保住了这座最后的巴洛克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集中了不少著名的旅游胜地,卡塞塔皇宫并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景点,人少,游览环境舒适,距离那不勒斯仅半小时车程,可以作为一日游的选项,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它值得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