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无人机放飞活动花絮

钱泽民

<p class="ql-block">  上海老龄大学摄影联谊会无人机群组织无人机教学带飞活动,由大疆指导老师罗喆带教,我作为初学者也参加了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松江天马射电望远镜,它是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重大合作项目。2008年10月底立项,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3月开始现场建设,到2012年10月落成,历时4年。天马射电望远镜获得201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上海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名,2012年和2017年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等,是国家标志性大科学装置。如今,也是无人机航拍的网红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10人分成2组,5人一组拍摄,罗老师不停的来回走动,帮助学员们操控无人机,并不时的解答学员们的问题。当无人机升向天空,那座直径65米的射电望远镜,如一枚巨大的银色天镜,静静卧在青山之巅。它不似城市建筑的棱角分明,半球形的反射面在天光下,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与周围苍翠的林木和碧绿的稻田形成奇妙对话——仿佛是人类嵌在自然里的一只“观天巨眼”,正凝神望向宇宙深处。</p> <p class="ql-block">  缓缓拉升高度,望远镜的全貌愈发震撼。环形的支架如巨人的臂膀,稳稳托举着巨大的反射面,地面的观测站与连接线缆,在镜头里化作精致的线条,勾勒出科技与自然的交融。山风掠过,林间的光影在反射面上流动,偶尔有云絮飘过,更显其在天地间的沉静——它不追城市的喧嚣,只守着山野的寂静,默默捕捉着来自亿万光年外的电磁信号。</p> <p class="ql-block">  无人机悬停在高空俯瞰,天马山如一块碧玉,射电望远镜则是玉上最璀璨的星。它不与日月争辉,却以自己的方式“聆听”星河,将人类的目光引向更遥远的苍穹。收回无人机时,再望那座静静耸立的巨构,忽然懂得,它不仅是一座观测设备,更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信使,在天马山的寂静里,书写着属于地球的“问天”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了天马射电望远镜来到了天马山的山脚下一古寺旁,这时已是正午时分,阳光强烈,我们放飞了无人机。由于限高,只能飞行120米以下。从空中俯瞰,这座蛰伏于江南的山峦褪去了近观时的嶙峋,以舒展的姿态铺展。青灰色的山脊是它起伏的脊梁,苍劲的马尾松如黑色鬃毛覆于脊背,偶有几处祼露的岩石,恰似马鞍上斑驳的铜锈,悄然诉说着“天马”之名的古意。山脚下的村落白墙黛瓦,远处的湖泊如一块蓝宝石,山影入水,水映山魂。</p> <p class="ql-block">  旋翼穿云瞰塔斜,</p><p class="ql-block"> 千年弧影枕烟霞。</p><p class="ql-block"> 古寺檐挑金叶碎,</p><p class="ql-block"> 壁老犹凝岁月沙。</p><p class="ql-block"> 一柱欹危承落日,</p><p class="ql-block"> 半轮影瘦蘸秋华。</p><p class="ql-block"> 云端漫数沧桑迹,</p><p class="ql-block"> 风里犹闻旧铎晔。</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广富林的富林湖,这时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富林湖在我们的视野里徐徐铺展,不是平面的湖光,而是一帧帧流动的时空切片,水与岸,古与今,自然与人文,都在百米高空的镜头下晕染成独属于江南的温柔叙事。</p> <p class="ql-block">  无人机上升至50米高度后,水下博物馆的屋顶,那截露出水面的古城墙,在航拍视角下像一块从历史里打捞上来的墨玉,青黑色的砖石纹路清晰可辨,一半浸在湖里,一半枕着天光,仿佛在与湖水低语千年前的故事。无人机缓缓绕飞,能看见湖水浸过墙基时留下的水痕,像岁月刻下的年轮,让这片湖有了“活着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4点45分起床,5点05分集合,准备飞日出时刻的西佘山。5点40分,天边像是裂开了一条极细的金缝,将黛色的云絮染成琥珀色,转瞬之间,金光如潮水般漫过云层,这时西佘山的教堂尖顶,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白,与黛色的山体形成鲜明的撞色。无人机缓缓飞行,西佘山的天主教堂、天文台在晨光中静静耸立,直到晨雾散去。虽然这场云端的日出之约,因为限高,沒有以前的炽热和广阔的场景,但也成了刻在记忆里的一幅流动的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