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46)新圣女公墓,世界最美十大墓地之一

周游世界

<p class="ql-block"><b>欧美的著名墓地,都是能跟普通公园媲美的历史公园,在那里的安息者,留存世上的时间要比活人长数百上千年,于是,</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著名的墓地就像是那个国家的历史博物馆</b><b>,每个独特而艺术的墓碑,</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就是那人最辉煌的生命轨迹和终结点</b><b>。一个个著名的生命,都曾经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才能在此留下永远的坐标,供人们凭吊瞻仰。</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b><b>,就是这样一个近代史的博物馆,这个世界上</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最美的十大墓地之一</b><b>,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因为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老大哥,</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中国人对老大哥的很多名人耳熟能详</b><b>,于是在赞赏俄罗斯独特的墓园文化时,</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还好奇地找寻那些曾经震耳欲聋的名人</b><b style="color: rgb(24, 24, 24);">,去看看他们的最后归属地和留存给世人的墓碑</b><b>。</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新圣女公墓</b><b>始建于16世纪,占地7.5公顷,起初是教会上层和贵族的安息地。19世纪成了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1898年划定为公墓。</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1930年后</b><b>,莫斯科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一些散落在其它教堂的名人陵墓迁移至此。渐渐,这里成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或影响的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和英烈的安息之地。现有2.6万多历史名人和精英汇聚在此,向后人展示自己以及时代的痕迹和骄傲。</b></p><p class="ql-block"><b> 新圣女公墓</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由民间组织管理</b><b>,苏联解体后,政府对公墓的拨款减少,一些富翁趁机提出捐巨款,</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以换取入葬的“门票”</b><b>,遭到俄罗斯人的强烈反对。埋在新圣女公墓的商人,</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只有特列基雅科夫一位</b><b>,百年前逝世,因他创办了世界知名的“特列基雅科夫画廊”(10万多件藏品),保存了大量俄罗斯艺术,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这就是公墓褚红色的大门,免费进入。</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叶利钦</b><b>的墓碑显眼而特别,直接用飘扬的俄罗斯国旗做墓碑,是对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的特别开恩吧。中国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蓝色马赛克(共18种蓝色),巴西的红色斑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三色旗的升起,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因为是苏联帝国轰然塌坍后的俄罗斯第一任</b><b>,就没什么好自豪的。俄罗斯人对叶利钦的褒贬不一。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7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赫鲁晓夫</b><b>的花岗岩墓碑,黑白分明强烈反差,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中,明示赫鲁晓夫难以描述的个性和是非功过,也算是对赫鲁晓夫进行了最客观公正的评判。</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9月1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去世,但他没被按惯例,成了唯一没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远远地离开红场,离开他的前任们。因为赫鲁晓夫生前说过,他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一起。而靠政变逼迫他下台的后任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墓碑。最终赫鲁晓夫被埋到本不该属于他的新圣女公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因为涅伊兹维斯内高超的黑白设计,使得赫鲁晓夫的人气远远超过“正襟危坐”的政敌墓碑。</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墓碑的“颜值”确实不能小觑</b><b>。这是赫鲁晓夫和墓前墓后的邻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b><b>,一个与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完全同名同姓的48岁中年人,2007年2月27日逝世后,葬在他爷爷赫鲁晓夫的身旁。小赫鲁晓夫后来的生活很贫苦,没有自己的房子,但他既没追随父亲逃亡美国,也没去找叶利钦和普京,按俄罗斯惯例可以这样做。人们喜欢和尊重这样的领袖后人。赫鲁晓夫墓左边第2个,那个有椭圆浮雕头像的,就是小赫鲁晓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葛罗米柯</b><b>(1909-1989),担任过27年苏联外交部长,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随机应变的机智,历经无数云谲波诡的政治风浪,是斯大林到契尔年科的</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五朝元老</b><b>,政坛上的不倒翁。阴阳脸的雕塑,完美传神地刻画了葛罗米柯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斯大林娜</b><b>,白色的大理石忧郁的塑雕,她右手搭在左肩上,意为她亲手安排了自己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b>  1919年,不满18岁的娜杰日达与39岁的斯大林结婚,成为第二任夫人。娜杰日达随斯大林上过前线,在列宁办公室当过秘书。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击败党内反对派,成为一把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娜杰日达与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是好朋友</b><b>,政治见解接近,与斯大林见解不同。娜杰日达非常苦闷,1932年11月8日,十月革命15周年的第二天自杀,享年31岁。苏联政府举行隆重葬礼,斯大林只参加遗体告别,以后也没去过墓地,只在墓碑上留下名字:约·维·斯大林敬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赖莎·戈尔巴乔娃</b><b>(1932-1999),苏联的末代总统夫人,冲破苏共首脑夫人不能抛头露面的禁锢,与丈夫一起共赴政治激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那座优美的青铜雕像,是按照赖莎最喜欢的大学时的照片。戈尔巴乔夫在此为自己预留了墓地。想当初,是赖莎伯乐识马,帮戈尔巴乔夫走进了中央的圈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卓娅</b><b>和</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舒拉</b><b>,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过中国的几代人。据说,青铜雕塑的表情和姿势,是被绞死后的真实情景。1941年11月的严冬,被扒了衣服的卓娅,裸露着胸膛,仍然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凶残的德军不仅强暴了17岁的她,死后还割掉她一个乳房。当卓娅英勇就义的事迹传到莫斯科,斯大林给城防司令朱可夫大将下命令,将那个德军步兵团的番号通报所有部队,只要俘虏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b></p> <p class="ql-block"><b>卓娅牺牲后,弟弟舒拉进入坦克学校,毕业后以指挥员身份参战,获得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1945年4月牺牲,追授苏联英雄称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舒拉和母亲的墓地就在卓娅的对面</b><b>。这位伟大的母亲</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柳鲍娃·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b><b>,年轻丧夫,独自养大孩子,战后获得很大殊荣,是中国人所熟知的</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卓娅和舒拉的故事》</b><b>的作者,曾到中国访问。1978年5月7日逝世,终年78岁。她生前将儿女献给祖国,死后就葬在舒拉的旁边,一家人就这样永远团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奥斯特洛夫斯基</b><b>的名著</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b>,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保尔柯察金,曾激励过无数中国青少年去奉献青春和热血,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青年的座右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墓碑上再现他在病床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右手放在书稿,眼睛凝视远方。祭台上是伴随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b><b>(1809-1852),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代表作是《钦差大臣》、《死魂灵》。终身未娶,一生穷困生命短暂,终年43岁。最初葬在丹尼尔修道院公墓,石棺上立着十宇架。1930年斯大林兴起除旧立新运动,全面清理整顿宗教场所,丹尼尔修道院改为少年监狱,公墓中的部分名人迁到这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打开果戈里棺材,竟然无头。原来是戏剧家巴赫鲁申对果戈理崇拜至极,买通看墓的挖出头骨,视为珍宝藏在家中。迫于压力,巴赫鲁申将头骨交出。当家人将头骨运往果戈里最喜欢的意大利途中,头骨再次神秘失踪。至今仍不知所踪,</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成了名符其实的无头案</b><b>。2005年,俄罗斯拍出亦真亦假的悬疑剧《经典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阿·托尔斯泰</b><b>(1883-1945),《苦难历程》的三部曲,使得他也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名垂千史。不过他的遗体埋在故乡,这个大概是衣冠冢吧。墓碑上的浮雕,是表现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转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法杰耶夫</b><b>(1901-1956),在国内战争中打过游击,1939年当选中央委员,1945年创作《青年近卫军》。五六十年代,此书在中国名气很大。墓碑下方的5个年轻人,应是书中创作的人物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b><b>(1863~1938),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世界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文艺界常简称为“斯坦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十字架下方是一幅还没拉开的幕布,幕布上方的海鸥意指他曾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工作过。莫斯科艺术剧院因上演契诃夫的戏剧而著名,因首演《海鸥》成功,剧院大门上至今还刻着一只展翅高飞的海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莫伊谢耶夫</b><b>,苏联人民演员,莫伊谢耶夫国立民间歌舞团的创始人。1937年创建了苏联民间歌舞团,歌舞团曾经到世界各国和中国巡演。2007年以102年高龄去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加琳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b><b>,芭蕾女神,在《天鹅湖》《睡美人》等舞剧中领舞,被人称为“舞蹈艺术的一代天骄”。墓碑就是《天鹅湖》中的白天鹅舞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b><b>,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前面卧着的狗,是他忠实而聪明的朋友,据说他与狗是同天去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费西亚尼诺夫</b><b>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劳动英雄。针对二战后苏联人伤亡惨重、人口急剧下降的现状,他提出了鼓励多生多育的国略,建议国家奖励“英雄母亲”,以大幅提高人口数量。这一国策确实扭转了苏联人口太少的窘状。但是若干年后,俄罗斯人的婚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以至于现在人数负增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尼古拉·柴可夫斯基</b><b>,是19世纪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的哥哥,对发展俄罗斯的铁路事业有过贡献。尼古拉的墓地长期无人管理,2011年是尼古拉去世100周年,有人建议重修墓碑。在俄罗斯文化部和市长的直接干预下,修整成了新圣女公墓唯一放在室内的墓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水坝设计师</b><b>,右边第一的墓碑,是个大水下泄的水库。是个几年间去过公墓3次的中国人说的,可惜他那天已经往外走,我跟着,他一路指点那是谁,然后我再回头细看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金兹堡</b><b>(1916-2009),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金兹堡是苏维埃时期最著名的无神论科学家,他认为,宗教是古代童话故事引出的结果,宗教就像占星术。他还断言,在俄罗斯科学院的1.2万院士中,有1万名不相信上帝。左1墓碑是金兹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 </span><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阿尔诺利德</b><b>(1937-2010),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尔诺利德著述等身,引用率是苏联数学家中最高的。右1墓碑是阿尔诺利德,碑上写满他的数学研究公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独特而精美的墓碑,向世人转述他们的非凡人生,就因为设计巧妙美观而独一无二,吸引着我关注他们。下面是夫妻或全家的墓碑,本来应该很幸福的小女孩,可惜只活到5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b><b>”。谢弥东和谢安娜是母子关系,谢弥东的父亲谢唯进,参加过西班牙国际纵队,解放后曾任中国空军工程部副部长,在中国去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新圣女公墓特有的精美雕塑,让人赞美惊叹,让我感慨的是墓前的鲜切花,不仅很多墓前都有,基本还没枯萎败落的。建一个墓碑不容易,保持鲜切花常鲜就更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因为照片太多,</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将军、武器专家、航天等方面</b><b>的精英墓碑,下面单立一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墙那边是修道院,壮观漂亮,只是有的靠墙地方,</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有点像乱坟岗</b><b>,应该是年代久远,没什么后人凭吊扫墓,也没花钱请别人代理插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8世纪初以前,历代俄罗斯的君主,</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将那些死去丈夫或失宠的皇后、嫁不出去的公主</b><b>,统统送去</b><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新圣女修道院修道</b><b>,省得在宫里碍眼。全是皇室成员,可见它的富丽堂皇非同一般。下篇另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