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蓝耳病与伪狂犬病双阴净化:系统性策略与实践路径

向上而行 爱拼会赢

<p class="ql-block">  蓝耳病(PRRS)与伪狂犬病(PR)作为猪场常见的两大病毒性疫病,不仅会导致仔猪成活率骤降、种猪繁殖性能衰退,还会破坏猪群免疫屏障,诱发其他疫病混合感染,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实现“双阴”净化已成为现代化猪场提升生物安全等级、保障生产稳定的核心目标。然而,双阴净化并非单一措施可达成,需围绕“检测-净化-防控-巩固”形成闭环,通过精准化、系统化管理,逐步构建无疫种群与安全养殖环境。</p><p class="ql-block">一、精准检测:为净化提供“导航坐标”</p><p class="ql-block">精准检测是双阴净化的基础,其核心在于明确病原分布、掌握群体感染状态,为后续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首先需开展全群基线普查,采用PCR病原检测与ELISA抗体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种猪、后备猪、育肥猪等所有猪只进行全覆盖筛查,精准定位阳性个体(尤其是种公猪、核心母猪等关键种群),建立详细的感染档案。其次要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净化期间每月抽样检测,重点关注后备猪入群前、母猪分娩前后、仔猪断奶前等关键节点;净化达标后每季度监测,及时捕捉病原反弹迹象。此外,对检出的阳性毒株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明确流行毒株类型,既能为免疫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也能追溯感染来源,优化生物安全防控重点。</p><p class="ql-block">二、种群净化:构建双阴群体的“核心引擎”</p><p class="ql-block">种群净化是双阴目标实现的关键,需通过“淘汰阳性、培育阴性”逐步替换种群,构建稳定的双阴核心群。对于种猪群体,应优先淘汰病原阳性的种公猪和核心母猪——此类个体既是病毒传播源,也可能因持续带毒影响繁殖性能;若因种群规模限制需暂时保留,需单独隔离饲养,辅以替米考星等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并经3次以上间隔15天的检测确认阴性后,方可重新归群。</p><p class="ql-block">后备猪引种与驯化是种群更新的重点环节。需严格从已通过双阴认证的猪场引种,引种后立即执行“30-45天隔离+2-3次检测”流程,确认阴性后方可混群;若无法引入阴性后备猪,可对阳性个体实施“封闭驯化”,通过群体抗体水平监测与病原筛查,待抗体滴度稳定且病原持续阴性后再纳入生产群。</p><p class="ql-block">仔猪培育则需依托“阴性母猪产仔+早期隔离断奶(SEW)”模式:将净化后的阴性母猪所产仔猪,在21日龄前与母猪分离,转移至专用保育舍饲养,避免母乳传播与环境接触感染,以此培育新一代阴性后备种群,逐步完成全群替换。</p><p class="ql-block">三、生物安全:切断传播途径的“防火墙”</p><p class="ql-block">生物安全是双阴净化的“生命线”,需从外部防控与内部管理两方面筑牢屏障,切断病原传入与扩散通道。</p><p class="ql-block">在外部生物安全层面,需严格管控“人、车、物、猪”四大传播载体:人员进入生产区前需隔离2-3天并检测阴性,更换专用衣物鞋帽;运输车辆(尤其是运猪车、饲料车)需经高压冲洗、过氧乙酸或戊二醛消毒、烘干后,方可进入猪场;引种需签订双阴保障协议,禁止从阳性场引种;同时做好蚊蝇、鼠类防控,猪场周围设置防鼠带、防虫网,定期投放灭鼠药与杀虫剂,阻断蓝耳病病毒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路径。</p><p class="ql-block">在内部生物安全层面,需实行“分区管理、单向流动”原则:将猪场划分为繁殖区、保育区、育肥区,不同区域人员、工具、设备禁止交叉使用;阳性猪与阴性猪严格分区隔离,病死猪需通过焚烧、深埋等方式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污染环境;产房、保育舍等关键区域每周消毒1-2次,养殖器具使用后立即清洗消毒,形成“清洁-消毒-干燥”的闭环管理。</p><p class="ql-block">四、免疫与饲养:筑牢群体抵抗力“防护网”</p><p class="ql-block">合理的免疫调控与精细化饲养管理,是提升猪群抗感染力、巩固净化成果的重要支撑。在免疫策略上,需根据疫病类型差异化施策:伪狂犬病净化可先采用gE基因缺失疫苗全群免疫,通过抗体检测区分野毒与疫苗毒,逐步淘汰野毒阳性猪,待群体实现双阴后停止免疫;蓝耳病净化则需谨慎使用疫苗——弱毒疫苗可能干扰病原检测,若流行压力较大,可对阴性群体进行保护性免疫,但需每月监测疫苗毒扩散情况,避免变异风险。</p><p class="ql-block">饲养管理方面,需重点关注“减应激、提营养”:降低养殖密度,避免因拥挤、温差等应激因素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优化饲料配方,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微量元素及益生菌,提升肠道健康与免疫功能;同时做好猪瘟、圆环病毒病等其他疫病防控,避免混合感染加剧病情,为双阴净化创造稳定的健康基础。</p><p class="ql-block">五、持续评估:巩固净化成果的“长效机制”</p><p class="ql-block">双阴净化并非终点,而是动态维护的过程。需每3-6个月开展一次综合评估,通过病原阳性率、抗体阳性率等检测数据,结合分娩率、仔猪成活率、育肥猪日增重等生产指标,判断净化进度与效果。若出现阳性反弹,需立即排查传播途径(如人员交叉、车辆消毒不彻底、引种漏洞等),及时调整净化方案。净化达标后,仍需维持严格的生物安全与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病原再次传入,确保双阴状态长期稳定。</p><p class="ql-block">猪场蓝耳病与伪狂犬病双阴净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打破“重治疗、轻防控”的传统思维,以精准检测为导向,以种群净化为核心,以生物安全为保障,以免疫饲养为支撑,通过长期坚持与精细化管理,逐步构建无疫养殖模式。这不仅能降低疫病损失、提升生产效益,更能为猪场打造绿色、安全的品牌形象,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