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扁形珠”与“鼓形珠”的年代探讨

河東居士——聶國华

<p class="ql-block">我认为,鼓圆形珠子的年代它比扁圆形珠子的年代要早。在元代、明代早期都是鼓圆形的珠子会多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鼓圆形珠子的年代确实比扁圆形珠子要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故城出土的北宋时期的算盘珠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扁圆形</b>,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而在此之前,早期的算珠多为圆形,如西周时期的陶丸,可视为珠算的萌芽,其形状更接近鼓圆形。元代也有鼓圆形珠子算盘的相关记载,<u>元初的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有一幅九档的算盘图,结合宋代情况,当时算盘珠为鼓圆形的可能性较大</u>。</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过,明代早期算盘珠子的形状较为多样,算珠形状没有明确记载。明代后期算盘形制逐渐稳定,多为上二下五型,兼顾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算法。<u>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晚期21档楠木珠带底板算盘”,</u><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算珠肥厚</u>,是鼓型珠,符合明代后期的算盘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鼓圆形珠子在早期较为常见,元代可能延续了这种情况,但到了明代,随着算盘形制的发展和完善,扁圆形珠子逐渐增多并成为主流。</p> <p class="ql-block">下图:元初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的九档算盘图。</p> <p class="ql-block">《新编对相四言》的刻印年代不是元初,而是明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新编对相四言》有正统元年(1436)刻本。而你提到的1371年,是明初期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的时间,这本书也是一本看图识字的儿童读物,书中刊有一幅梁上二珠、梁下五珠的十档算盘图,是至今发现最早绘有算盘图的图书。</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魁本对相四言杂字》虽翻印于明初,但图书中的人物服装纯属元代的服装样式,因此这本书可能是根据元版翻印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魁本对相四言杂字》是1371年(明代早期)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四字一句的形式,配以相应的插图,共收录了三百零八个物品名称。书中包含了一张描绘梁上两珠、梁下五珠的十档算盘的图画,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含有算盘图像的书籍。这一发现表明,在明朝初期,算盘已经广泛应用于民间计算,而不再是新奇的事物。</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副1371年的算盘图片中,珠子是鼓园型的。</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