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岭长城

大漠风杨

<p class="ql-block">金山岭长城,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是明长城中保存极为精美、军事体系极为完备的一段。2025年9月22日,自乌兰布统返回河北承德,入住酒店后,我们便于下午三点半许抵达景区,开启了这段向往已久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中央,戚继光将军的雕像巍然屹立。许多人也许会问:这位东南抗倭的名将,何以成为北疆长城的守护神?原来,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巩固北方边防,戚继光奉调北上,出任蓟镇总兵。在他镇守的十六年间,不仅主持修建、加固了包括金山岭在内的蓟镇长城,更在此训练出一支威震边陲的“蓟州军”。如今我们脚下这座雄伟的军事工程,正是他留给后世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乘索道而上,不过十余分钟,长城便如巨龙般骤然浮现于山脊。我不禁遥想:当年没有机械助力,戍边将士与工匠们是如何在如此险峻的山峦间,一砖一石铸就这千秋伟业?正沉思间,天际云层翻墨,数道金光却破云而出,为苍老的城墙镀上神圣光晕——这古老的防御工事,早已与天地共生,成为一幅融合历史与自然的壮阔画卷。</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抵达小金山楼。这座敌楼位置险要,设计极为巧妙:楼门隐蔽,需从地面一处小券门躬身而入,再借崖壁台阶,从一个特大的射击孔中钻入楼内。楼分两层,砖梯相连,顶层铺房可供戍卒栖守,是防御与驻防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它又是俯瞰长城壮丽全景的绝佳观景台和摄影点,站在这里极目远眺,金山岭长城沿山势起伏的雄伟景象尽收眼底。据说金岭长城全长约10.5-15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线设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且保存完好,整个防御体系相当健全,拥有挡马墙、障墙、文字砖、麒麟影壁等独特设施,被誉为“明长城之精华”,其</span>中麒麟影壁墙、文字砖墙、将军楼综合防御体系被誉为金山岭长城三绝。</p> <p class="ql-block">远眺金山岭长城,尤如一条巨龙盘踞于层峦叠嶂之间,蜿蜒起伏,城墙与敌楼错落有致,在云雾缭绕的远山映衬下,更显雄浑古朴、气势磅礴,每一处垛口、每一座敌楼,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尽显长城“万里雄风”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背后便是雄伟的小金山楼</p> <p class="ql-block">关于“金山岭”之名的由来,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家国之思。当年随戚继光北上的三千江浙士兵,为寄托乡愁,借用家乡镇江的“大金山”“小金山”为这段山岭命名,“金山岭”由此承载了将士们对故土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沿城墙前行,我们依次经过大金山楼、西域楼,最终抵达防御体系的核心——将军楼。大金山楼的砖仿木构工艺精湛,既显美学匠心,亦具防火实效;西域楼则保留了未经修缮的残损原貌,断壁残垣间尽显沧桑,是拍摄星空与历史的绝佳地点;而将军楼更是一座综合防御的杰作,支墙、挡马墙、障墙层层设防,砖上仍清晰可见“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等铭文,见证着昔日的严谨工艺与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将军楼,我们还看到了关于农民摄影家周万萍的介绍。这位“长城之子”用数十年光阴守望于此,他的镜头让金山岭走向世界,也让更多人理解了守护的意义。美国摄影大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曾坦言:“拍长城,我拍不过他。”在他的影响下,长城脚下的村庄逐渐发展为“摄影村”,无数普通人因他而拿起相机,成为长城新的记录者与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傍晚六点,我们自沙岭口下山。途经“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借晚霞余晖合影一张,为一日行程画上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金山岭的壮美令人回味,我们决心次日凌晨再登长城,一睹日出盛景。五点出发,徒步至沙岭口,虽天公未作美,未见朝阳,却有缭绕云雾弥漫山间。长城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此刻已分不清是长城点缀了云海,还是云海成就了长城。这座曾经的军事屏障,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宛如一幅恢弘写意的大地艺术。</p> <p class="ql-block">两日之间,两登长城,我们何其有幸,能亲身感受这凝聚民族智慧与精神的历史瑰宝。它不仅是砖石垒砌的边墙,更是建筑、军事与地形学的完美融合,是东方“天人合一”哲学的实体呈现。</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挡马墙</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长城静默如初。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征服自然,而是与之和谐共生;它也让我们铭记,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访客,更是未来的守护者。这份跨越时空的遗产,值得每一个人去珍视、去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