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东省村歌嘹亮演唱会在我们沂蒙老区拉开序幕,来自全省各地的演出队在临沂集合。山东省电视台,临沂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在此进行了现场报道。节目内容来自各个演出队员的原创作品,歌唱了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生活,我的家乡新义堂,微信群,我的家乡变化大等节目拿到了创作奖,沂蒙老兵演唱团动作整齐,歌声嘹亮。拿到了演出奖,沂蒙山小调成为本次活动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夜幕刚落,舞台便亮了起来,金黄的光束像从山间洒下的晨曦,斜斜地打在观众脸上。大屏幕上,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村庄模样——稻田、小河、老屋,还有那棵年年挂果的老柿子树。写着“村歌嘹亮”的四个字在夜色里闪闪发亮,像是把整个沂蒙山的心跳都搬上了舞台。人们撑着伞坐在台下,不是为了挡雨,而是舍不得走,只想多听一首,再多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蓝天、青山、弯弯的河,还有那片金灿灿的稻田,画里的村子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的模样。可你知道吗?这画上写的“2025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创作征集展演颁奖典礼暨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音乐会”,正是今晚的盛会。我们唱的不是过去的苦,是今天的甜;不是回忆的影子,是脚下这片土地活生生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沂蒙老兵合唱团一上台,全场就安静了。他们穿着老式军装,肩章整齐,帽徽锃亮,站得笔直,像一排挺立的松树。背景那幅丰收壁画上,“村歌嘹亮”四个字格外醒目。他们唱起《沂蒙山小调》时,声音不年轻了,却比谁都稳,像从地里长出来的根,扎得深,传得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叫“精神代代传”。</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烟雾缭绕,像是山间的晨雾被搬到了现场。穿军装的和穿便装的站在一起,一个像老树,一个像新芽。红布铺地,大屏映着山水,他们不说话,光站着,就有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劲儿。这哪是演出?分明是一场对土地、对岁月的庄严告白。</p> <p class="ql-block">三位穿军装的同志站在舞台中央,背后那幅山水画五彩斑斓,像把整个山东的春天都挂了上去。“村歌嘹亮”几个字高高悬着,下面还写着主办单位的名字。他们没唱高音,也没做动作,就那么静静站着,可你知道吗?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庄重,比任何歌声都动人。</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大家聚在台上合影。前排的姐妹穿着红礼服,像一排盛开的山丹花;后排的兄弟打着红领结,白衬衫亮得像雪。他们笑得那么灿烂,像是刚收完秋,又像是刚考上大学。背景那幅画里,小河还在流,山还在青,而他们,就是画里最新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礼服的姑娘站在舞台中央,手里舞着一条红丝带,像在写一首看不见的诗。她笑得那么美,动作那么柔,可你仔细听,她唱的是《我的家乡变化大》。从泥路到柏油,从土房到新楼,从手机信号满格到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她用歌声把十年光阴,一寸寸铺在了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五个人站在背景板前,四位姐妹一身红裙,像火苗跳动;那位大哥穿白衬衫、黑裤子,站得笔直。他们没唱,只是笑着,可那笑容里有故事——有谁家的娃考上了大学,有谁家的果园今年大丰收,有谁在微信群里发起了一场村晚。这不光是演出,是咱们村自己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两位穿红蕾丝裙的姑娘在台上转圈,手里举着一块红布,像举起一片晚霞。布在空中飘着,像一条河,像一面旗,也像一封写给家乡的情书。深色的背景把她们衬得格外亮眼,那一刻,我觉得,最美的不是舞姿,是她们眼里闪着的光——那是属于乡村女儿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生合唱团一上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前排的姑娘穿着紫裙子,头上还别着小花;后排的小伙子打着红领结,衬衫白得晃眼。他们唱的是新创的村歌,词是自己写的,曲是自己谱的,唱的是“我家门前那条河,如今清得能照人”。他们站在那幅“村歌嘹亮”的画前,像一群从城里回来的孩子,带着新想法,也带着老根脉。</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兵站在黑背景前,军帽上的徽章闪着光,肩章笔挺,眼神坚定。她没唱歌,也没说话,可那股英气,像一阵山风,扑面而来。她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口那位当兵的姑姑,她说:“咱沂蒙的姑娘,不怕苦,也不怕累。”如今,这股劲儿还在。</p> <p class="ql-block">沂蒙老兵合唱团又一次出现在镜头前。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军装依旧,勋章依旧,连站姿都像当年拉练时一样标准。背景是远处的楼影和舞台的钢架,可他们像站在老根据地的山坡上,唱着那首永远不会老的歌。他们的声音或许不再洪亮,但每一个字,都踩在历史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一群穿蓝白礼服的合唱队员站在户外舞台上,像一排排迎风的帆。他们笑容灿烂,站姿挺拔,背后是绿树和灰色幕布。灯光架高高耸立,像守护这场歌声的哨兵。他们唱的是新生活,是直播带货、是快递进村、是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歌声里,没有矫情,只有实实在在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大合影的时候,舞台布景上的“村歌嘹亮”在灯光下格外耀眼,山水画里果实累累,像在预示来年的丰收。大家穿着西装、礼服,站在一起,像一家人。前排的紫裙姐妹最打眼,可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后排的老面孔——他们头发白了,背也弯了,可笑得最真。因为他们知道,这场晚会,是唱给他们的。</p> <p class="ql-block">舞台换上了战争主题的背景画,战旗猎猎,士兵冲锋。一位穿白礼服的女性站在中央,周围是黑衣合唱团,庄重得像一场仪式。她们唱的不是悲壮,是传承。是母亲讲过的支前故事,是祖辈走过的山路,是今天孩子们在课堂上朗读的“沂蒙精神”。歌声一起,仿佛时光倒流,又缓缓回流。</p> <p class="ql-block">三位姑娘在舞台上轻盈地舞动,背景是蓝天白云下的老屋和小河。她们穿着白、粉、黄的衣服,像春天的三朵花。舞台前还摆着几只白天鹅,洁白优雅。她们唱的是家乡的美,跳的是生活的甜。没有华丽的技巧,只有真诚的表达——就像村口大妈跳广场舞,跳的不是动作,是心情。</p> <p class="ql-block">一群穿黄绿相间衣服的演员在台上跳舞,手里举着稻草扎的道具,像在收割,又像在播种。背景是山水画,还有几个卡通人物在画里奔跑。他们跳得欢快,笑得灿烂,像是在说:“咱农民,也能玩出新花样。”这哪是表演?分明是把丰收的喜悦,跳成了舞蹈。</p> <p class="ql-block">绿黄相间的舞者在户外舞台上旋转,手里举着黄灿灿的道具,像捧着阳光。大屏幕上的山水画里,挂着一轮圆月,灯光架在头顶闪烁。他们跳的是《打麦谣》,可节奏却是新编的,有鼓点,有电子音。老调新唱,老舞新跳</p> <p class="ql-block">演员把家乡的翠梨带到会场宣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