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

老枪

<p class="ql-block">家风,又称门风,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及价值准则,体现成员精神风貌与道德品质,通过代际传承形成独特家族文化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核心内涵包括以杰出成员为源头的榜样性、与社会思潮互动的社会性以及依托日常行为延续的传承性,典型代表如刘必显家族通过家训实现七代科考兴盛,周恩来“十条家规”等红色家风强调爱国爱党、清正廉洁等现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潘岳《家风诗》,北朝时期与“门风”互用,并与士族门阀制度深度关联。</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既发展出忠厚清廉等正面特征,也存在负面案例。司马光《训俭示康》、包拯禁止子孙贪腐等家训,体现了传统家风对道德准则的具体实践。</p> <p class="ql-block">“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p> <p class="ql-block">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家风”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相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p> <p class="ql-block">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性”。</p><p class="ql-block"> 社会性,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八德”作为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p> <p class="ql-block">好家风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吸纳性、创造性</p><p class="ql-block">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红色家风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周恩来同志拟定过“十条家规”,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了“三不准”,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p><p class="ql-block">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过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作用,来影响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风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做善事,结善缘,得善果,你所付出的善良,终会得到相应的福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