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 河南博物院揽胜(上)</b></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座落省会郑州。中国八大博物馆排行第四,镇馆之宝8吨大鼎。到河南旅游,不可错过之网红打卡地。15年前,于2010年跟随二哥也是一行三人初访郑州,接待单位宴请盛情难却,一路浏览历史名胜,大多处于吃吃喝喝酒醉状态。印象中只有将军宾馆周边的X经纬路烩面馆的羊肉烩面;河南省地质厅的地质博物馆,陈列品剖切开的一人高紫水晶石,像鹅蛋切面,全是耀眼的紫水晶……噢。9月28日,参观郑州在中牟修建的国际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纵览世界古代文明上下5千年,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王朝源在夏代,都于河洛……</p> <p class="ql-block">爬三段台阶才能到达博物院大厅。</p> <p class="ql-block">站在浮雕大厅前环视,那种穿越感立即上身,感受漂流于黄河九曲,在中条山和崂山之间,冲开三门,一泻千里;张开双臂仿佛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大禹治洪水,划分九州城,这里称为"豫",因处九州正中,又称"中州"。</p><p class="ql-block"> 这里沃壤无垠,是远古先民赖以生存的乐土,这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居所,这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策源地。这里最早被称为"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时,处王朝中心,八方辐辏,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是统一中央王朝的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斯文在兹文教盛。</p> <p class="ql-block">看展厅指引,询问馆员,其推荐参观1-10号展厅。基本可概适博物院精华。于是从1号展厅走起,计划每4个展厅整一篇笔记,留给若干年以后,卧床抱病的自已细细品味回忆……</p> <p class="ql-block">展厅都设置了低暗光源,拍摄展品禁用闪光灯,故照片黯调,撰写笔记时,额特调整图片的色温。</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五十年不变的情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新今70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白衣彩陶钵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p> <p class="ql-block">红山 / 大纹口 / 大溪-屈家岭</p><p class="ql-block">文化彩陶纹饰</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彩陶纹饰</p><p class="ql-block">怎么简易形容纹饰呢?即代表历史时期的文化年代标志。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初的蛤蟆镜上贴商标,喇叭裤,流行一段黄土高坡歌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城邦林立</span></p><p class="ql-block"><b>中原龙山文化时期</b></p><p class="ql-block">中原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一时期万邦林立,筑城的普遍化、冶铜技术的出现,表明文明因素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国家已现雏形,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不同层次的文化辐射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立国 夏商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封禅书》</p><p class="ql-block">泱泱九州,茫茫禹迹,</p><p class="ql-block">宫城烜赫,碧龙腾骧。</p> <p class="ql-block"><b>兽面乳钉纹铜万鼎(饪食器)</b></p><p class="ql-block">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郑州市张寨南街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性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鼎"。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史实依据。</p> <p class="ql-block">王都翼翼</p><p class="ql-block"><b>商代</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朝存在的500多年间主要在河南境内建都,目前在郑州、偃师、安阳等地都发现了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商人敬鬼祀神,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p> <p class="ql-block"><b>商城C8G15宫基址复原</b></p><p class="ql-block">C8G15基址,东西长65米以上,南北宽13.6米,面积884平方筑为一座重檐屋顶并带有回廊的大型宫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方型铜鼎</p><p class="ql-block">三个墓出土的青铜器均有大方铜鼎和小圆铜鼎。仔细欣赏,未发现镇馆之宝大铸铜鼎线索。陈列展区1一12号厅在4楼以下。4楼以上未去浏览。</p> <p class="ql-block"><b>饕餮乳钉纹铜方鼎 </b></p><p class="ql-block">又名杜岭二号方鼎 (商代早期文物)</p><p class="ql-block">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p><p class="ql-block">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b>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额没找到二哥说的国宝巨鼎展品)</b></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属于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11世纪),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所铸。它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铜礼器,重达832.84公斤,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其传奇经历: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村民为防止大鼎被日军掠走,将其重新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重新挖出,最初存放于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59年,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现为国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南顺城街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该客藏坑内祭祀礼器与兵器齐备,体现了早期国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坑一览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4年</span>张赛南街 </p><p class="ql-block">3件:大方鼎2件,高1件</p><p class="ql-block">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p><p class="ql-block">13件:大方鼎2件,大圆鼎1件,小圆鼎、尊和解各2件、费、卤、孟和盘1件</p><p class="ql-block">1995年南顺城街</p><p class="ql-block">12件:方鼎4件、爵、戈各2件、意、钺香1件。</p><p class="ql-block">三处铜器窖藏都沿着郑州商城的内城墙外侧埋设,推测与当时商重室的重大祭相活土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尤其是铜鼎,形制厚重、铸造精美,是王室青铜重器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出土陶瓷 任食器 </b></p><p class="ql-block">商代应高(公元前106﹣1300年</p><p class="ql-block">1388年售城出士)</p> <p class="ql-block"><b>偃师商城</b></p><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今偃师市区西部,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发现了大城、小城、宫城,从小城到大城的演变揭示了其扩建的过程。偃师商城延续约200年,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是与郑州商城大体同时期的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八号宫殿建筑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b>安阳殷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至纣王灭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地为都。清末甲骨文的发现,确定了殷墟的位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在安阳洹河两岸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p> <p class="ql-block">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陶、玉、石、骨、蚌等遗物和十几万片甲骨,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最后都城的秘密逐步被揭开。</p><p class="ql-block"><b>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b></p><p class="ql-block"><b> --《古本竹书纪年》</b></p> <p class="ql-block"><b>"妇好"铜方聲(jia)(酒器) </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b>妇好鸮尊</b></p><p class="ql-block"> 1974年在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妇好为商代女将军,鸮是猫头鹰代称。</p> <p class="ql-block"><b>九大镇馆之宝之一贾湖骨笛</b></p><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距今8700-8200年,是用猛禽(或许是鹰)的尺骨锯去两端的关节钻孔而成,长22厘米,磨制精细。经测试骨笛可以吹出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宅兹中国•西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了天下共主的西周统一王朝。成王即位,周公辅政,迁殷遗民,测景于"天地之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择中建都•洛邑的营建</b></p><p class="ql-block">营建新都洛邑,称为"成周"或"新邑"。</p><p class="ql-block">成周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周王曾常居于此,接受朝拜,并举行祭典、册命和征伐等重大活动,是与宗周(丰镐)并立、抚镇四方的又一王权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礼乐文明的物证</b></p><p class="ql-block">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了等级严密的典章制度,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礼器数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河南发现的西周封国遗存,正是西周礼制的物质表征。</p> <p class="ql-block"><b>周承商制</b></p><p class="ql-block">周灭商后,对殷遗民采取抚慰政策,允许商王室残余势力在殷商旧地继续存在,并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同时将大量中原殷遗民迁到周人直接控制地区。周初的中原封国继承了殷商的文化传统,故其遗物的形制和组合带有强烈的商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b>虢季墓•虢季墓随葬器物 </b></p><p class="ql-block">虢季墓为长方形穴墓,墓长5.4、宽3.7、深11.1米,重棺单椁,为七鼎六簋规制。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兵器、车马器和玉器等。墓主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b>西周的建立与择都理念</b></p><p class="ql-block">何尊铭文记载:成王建都成周,并对武王进行祭祀。周宗族中名叫何的人进行训造,回忆何的先父追随文王。武王一天下。铭文表明武王灭商和成王营建成周洛邑是为了建"天地之中"。其中"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洛阳一带。</p><p class="ql-block">簋内铭文记载作器者利随从周武王寸伐商王获得胜利及商灭亡的史实。</p><p class="ql-block">簋内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后,到天室(嵩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说明嵩山是周王室心目中的圣山、神山。</p> <p class="ql-block"><b>"虢季"铜甬钟(8件)(乐器) </b></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组编钟形制、纹样基本相同。钟身呈合瓦形,钟腔内壁错磨有数道调音槽。钟之正面均铸有铭文,记作器者为"虢季"。依各钟之间形体大小的递减幅度,这八件钟分为两组,各四件,一组形体较大,为低音钟组;另一组形体较小,为高音钟组。</p><p class="ql-block"><b>礼乐文明的物证</b></p><p class="ql-block">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了等级严密的典章制度,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河南发现的西周封国遗存,正是西周礼制的物质表征。</p> <p class="ql-block"><b>人面铜马具(4件) </b></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出土。</p> <p class="ql-block"><b>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b></p><p class="ql-block">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p><p class="ql-block"> --《周礼·春官.家人》</p> <p class="ql-block"><b>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b></p><p class="ql-block">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解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其特征为器腹而圆,底有圈足或四足。中屡见兕统一词:"兕(si)觥其献(qiu),智酒思柔""研彼公室,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前有短流后有星(pan),盖作有角兽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p><p class="ql-block">"长子口"铜簋形觥(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铜方觥 </b>(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制礼作乐 </b></p><p class="ql-block">西周王朝以洛阳为政治中心制礼作乐,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1,对其后3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初实行分制,中原处天下之中、殷商旧地,先后有70多个诸侯在此受封。河南内卫国、虢国、应国等西周诸侯国贵族墓地的相继发现,进一步揭示西周宗法、礼乐制度的真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b>透雕夔(kul)龙纹铜钺(兵器) </b></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市北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逐鹿中原•东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前/25年 )</p><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p><p class="ql-block"> 周王的王宫位于城市的西南区,目前发现了南北两组建筑群遗址,建筑群遗址外发现了当时的道路,遗址内发现了当时的瓦当、筒瓦和板瓦。王宫以东发现了80余座地下窖仓,应该是当时的国家粮库。王宫西北发现了三个陶窑遗址群,有窑炉遗址60多个,附近还发现了骨器、玉器和冶铜作坊,应该是当时的国家手工业区。东周洛阳城内还发现了墓葬万余个,已发掘其中的三千余。较为著名的有"天子驾六"陪葬车马坑,反映了周天子的车架仪仗规模;洛阳二十七中北陪葬坑,出土了列鼎列簋各10件以其其他青铜器共100余件。</p> <p class="ql-block"><b>"天子驾六"车马坑</b></p><p class="ql-block">2002年,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东北部,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5号车马坑内的西排2号车为六马拉一车,合乎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该车马坑是东周王陵的陪葬坑。</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6e4u0" target="_blank">“天子驾六”与苏轼的河南</a></p> <p class="ql-block">东周王城平面图</p><p class="ql-block">东周王城包括王城和成周二城。王城位于今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一带,平王至景王及悼王、赧王共14王在此立都。城址中南部有大型建筑基址,应是王宫、祖、社所在;西北部的制陶、铸铜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前朝后市"的都城设计相吻合。成周城位于今洛阳市白马寺之东,是西周时期都城洛邑的沿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由王城迁于此,直至慎靓王共11王居此达200年。</p> <p class="ql-block"><b>东周王城</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所居之城被称为东周王城。从周平王开始,东周共有2王以洛阳为都,共计500余年。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都,在列国都邑中,仍是规格最高的都城。公元前25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p><p class="ql-block"> 东周洛阳城是一座夯土城墙包围起的土城,大略呈长方形,城墙周长2890米,宽8到10米。北墙和东墙之外,都发现了濠沟,可能是当时的护城河,王城西边是涧河,南边是洛水,可称是天然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b>(洛阳城有12座城门。图为六面城,各面开2门,共12座城门。建筑独特。)</b></p>